《故宮簡史》:從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尋常百姓的故宮,上下六百年

2021-01-17 楚汐思讀繪

2020 年是故宮建成 600 周年,回想我 2004 年第一次走進故宮博物院參觀時,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一路望不見底的朱紅宮牆,恍惚間一閃而過歐陽修《蝶戀花》詞中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怨艾之問,更有那宮廷劇裡「一入宮門深似海」 的身不由己的慨嘆……

宮牆 | 網圖

行至御花園處,看到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曾經合影過的連理柏樹,雖然後來得知那不過是人為培育的兩株柏樹,在漫長的歲月裡,上部枝幹逐漸連接在一起,下部分開,形成「人」字形的名樹活文物,且同樣的連理枝在御花園裡還有四株……

但是,對當時的我而言,這些不經意間的小觸動,饒有興味的小趣聞,反而是那次參觀故宮結束後所留下的最深印象。

往後十數年,每有親朋好友來京,總被相邀逛故宮,而我竟也真的是每次都在陪逛故宮。似乎不經意間,我們都忽略掉了什麼而不自知。

誠如大部分慕故宮之名而來的遊客,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有一條默認的「遊覽路線」:

嗯,絕不能錯過的是太和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裡的龍椅陳設,哪怕殿前萬頭聳動,相機高舉,也得見縫插針瞅一眼,拍個照,如此這般才不枉此行;稍有點細心的,還會惦記著看一看導遊口中提到的保和殿後的「雲龍石階」巨型雕刻,沿著中路看完 「前朝後寢」 的宮殿,到御花園附近走走,再心有所感一番…… 於是,此趟故宮遊便可大功告成,總算有所交代。

太和殿的髹金漆龍椅 |《故宮簡史》內頁

只不知,這樣的交代又是為了什麼?

誠然,有一部分人逛故宮為的不過是湊個熱鬧,但更有好一部分人是有心想要多了解一些故宮的歷史,只是苦於這上下數百年,不知從何入手。

倘若真是後者之故,那我推薦你讀馬毓鴻先生的這本《故宮簡史》,可是再合適不過了。

堪稱資深 「故宮達人」 的臺灣收藏大家馬毓鴻先生,在他的新書《故宮簡史》裡總結說,「故宮古建其實也是看得見的歷史,多少歷史事件發生的現場,多少宮廷大戲上演的角落,一處雕梁畫棟就是歷代藝術的積累,一處小橋流水就有詩詞文化的底蘊,能觀賞和細細品味的地方實在太多。」

馬毓鴻先生的家族三代,都與故宮淵源頗深,掌握著大量關於故宮的一手資料,而他個人亦因喜好文物收藏,鍾情中華文化,曾主動捐贈書畫給北京故宮,更與數位南北故宮院長多有私交,對這兩座同名的博物館可謂是親身體驗、長期觀察、近水樓臺……

也因此,在本書的寫作中,他可以跳出學術探究路線,甩開故宮學者的包袱,脫離傳統平鋪直敘的窠臼,以偵探推理和創新想像的手法,輔以精彩的敘事方式,重新復原紫禁城和故宮六百年來千絲萬縷的互動歷程,為我們打開一個引人入勝、前所未有的嶄新視野。

一、15至19世紀的紫禁城,24位皇帝的歷史舞臺

誠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宮,最終是由清代人完成的,但清代又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接管了明紫禁城。在明代的格局上,融合了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說色彩更為豐富豔麗的裝飾,原有的木質結構多了更複雜的雕花...... 等等。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用建築學家王澍的話來說,在故宮建築中,清代的痕跡主要體現在細節上,而整體的結構格局則是來自明代。

事實上,明朝總共有三座紫禁城,光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打造了兩座。只不過,這兩座都不在北京,而是位於朱元璋的家鄉鳳陽和南京城東北的燕雀湖上。

相傳劉伯溫為尋覓明朝龍脈寶地,堪輿南京風水,算出龍頭之地竟然就在五百餘丈寬、深有百餘尺的燕雀湖上。而朱元璋倒也乾脆,直接就讓人把偌大的燕雀湖填平了來修建紫禁城。可以說,這是我們歷史上唯一一座經過填湖蓋成的皇宮呢~

只不過,靖難之役後上位的明成祖朱棣,心心念念地卻是在北平建紫禁城,固然是因為當時的北平是 11 歲就被封為燕王的他的發跡地,有著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和深厚感情,而南京遍布著前朝遺臣遺民,容易人心不穩。

但更有一原因是,在某一次上朝時,朱棣差一點就被投誠的御史大夫景清刺殺。從此,南京城裡,朱棣常被噩夢驚醒,也更加堅定了要遷都北平的念頭。更有甚至,有著「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稱的紫禁城角樓的建造,據說也是來自朱棣的夢裡神仙之言,唯有如此才能保佑他的皇位坐得四平八穩,可傳千秋萬代。

不過,鑑於當時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朱棣只能暗中進行,直到永樂十四年底才有機會將遷都北平的事兒擺在明面上。所以,現在的史料中記載,紫禁城是自永樂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建成的。即,在永樂十八年,終於建成。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樂皇帝朱棣身著龍袍,端坐在奉天殿的寶座上,接受百官和使臣的朝賀,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慶祝新落成的皇宮——北京紫禁城宮殿——正式啟用。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從此,紫禁城作為明清帝宅數百年。用本書作者馬毓鴻先生的話來說,這座皇家大院只住過兩戶大家,一戶姓朱,一戶姓愛新覺羅。

和其他家庭一樣,家道總有盛衰起伏,只不過這個大院裡發生的大小事兒,影響的不僅僅是家道,更是牽連著整個王朝的命運和百姓的福祉。

紫禁城也仿佛置身其中的當事人,嘗盡了酸甜苦辣,更是見證了兩個王朝 24 位皇帝的命運。

既是簡史,自然不可能一一詳述。而馬毓鴻先生在本書裡有選擇地介紹了一些和故宮歷史關聯較為密切的皇帝軼事和歷史,自是讓我們讀來興味盎然。比如不走東華門的嘉靖帝,自困紫禁城的萬曆皇帝,苦守朱家院的崇禎帝,為紫禁城所有宮殿匾額添了一行滿文的順治帝,開啟「秘密建儲」制度的雍正帝,篤信藏傳佛教且就愛給古畫蓋章題字的乾隆皇帝…… 還有那年僅 3 歲即位的末代皇帝溥儀。

每讀一段,都讓人忍不住想嘆一句:由來帝王多少事,滄海桑田紫禁城。

二、20 世紀的故宮博物院,飛入尋常百姓家

1925 年 10 月 10 日,就在這一天,紫禁城乾清門廣場前聚集了 3000 多位重要人物,神武門的門洞上懸掛了一個新匾額,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李石曾的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大家都是為了這一天的開幕典禮前來。皇室宮殿,這數百年來的禁地,從這一天起,將對外正式開放。

李石曾的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網圖

從紫禁城到故宮,這個名稱的改變,意味著從今以後,這裡不再是皇宮,而成了一座博物院。

這座濃縮著中國建築藝術精華的宮殿群,深宮裡數不勝數的歷代珍貴書畫瑰寶,原屬於明清皇室的專享,從這一天開始,將一一展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

只是鑑於當時的政局不穩定,牽動並影響著故宮和院內寶藏文物的命運。漫天戰火裡,為免故宮文物被毀或被劫,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選擇院藏精品進行遷移。從 1933 年開始離開故宮博物院南遷,1937 年又西遷的國寶,終於在抗戰勝利後結束漂泊,於 1947 年重聚南京,歷時整整 14 年之久。

多少次經歷險境,化險為夷,多少次出生入死,絕處逢生,仿佛「古物有靈」,炸不到,摔不破,燒不得,其實真正完成使命的是這群堅韌不拔、誓死捍衛國寶的勇敢守衛者,他們的勇敢並非不恐懼,而是心裡雖然恐懼,但仍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

而更為難得的是,如馬毓鴻先生在書裡所寫,即便在戰火硝煙中,敵寇侵佔我疆土,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故宮博物院依然不放棄在危難的縫隙中,抓住每個綻放中國文化光芒的機會。

那段國寶顛沛流離的時期,故宮對外交流和對內展出的腳步卻從未停止,反而更加活躍。比如 1935 年的第一次文物出國,參加英國倫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1021 件文物參展,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交流。而 1939 年的另一次出國展覽,參加莫斯科的中國藝術展覽會,雖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但隨著故宮文物的參展,對戰時兩國的團結更是具有特殊意義。

甚至在戰事正酣的間隙,於貴州、四川數度展出,包括重慶的第三次全國美展、一次書畫展,貴陽的一次書畫展和成都的兩次書畫展,在抗戰期間,都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人心鼓舞。

待到故宮博物院浴火重生後,更是有無數的愛國愛文物人士幫著尋找失落的文物,想盡各種辦法,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奇聞趣談,種種軼事在馬毓鴻先生的筆下更是妙趣橫生,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心酸不已。

不得不說,有這樣的勇敢守衛者,真真是故宮文物的大幸,更是今日你我之大幸。

《故宮簡史》內頁插圖

寫在最後

作為紫禁城,它是明清王朝的最高象徵;作為故宮,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重鎮。

從紫禁城到故宮,上下六百年,有太多可書寫的歷史點滴,但本書並不是簡單的編年紀事,而是有選擇的講述與故宮羈絆最深的那些人、事、物。這對於想要了解故宮歷史,但一時半會兒又不太想啃大部頭的讀者來說,可算是極為友好的。

雖說是簡史,不過 400 頁,但關於紫禁城和故宮的歷史,文物、掌故、建築、科技、藝術和文化等內容,均有所涉獵。

尤其是書的後半部分,既有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那段時期的故宮和文物經歷,更有對臺北故宮的介紹,甚至還有 21 世紀方興未艾的故宮學的簡述……果然是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筆流暢,且裝幀精美。

而全書更是分為九章,每章又分五小節,以呼應過去天子的「九五至尊」,來凸顯紫禁城天子故居的尊稱。這,不得不說,也是個難得一見的別有心思了~

如果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故宮之於我,只是故宮。那麼,在讀完這本書後,故宮之於我,絕不僅僅是故宮。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注.

相關焦點

  • 「六百年 再講故宮」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參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最輝煌的篇章,紫禁城宮殿更是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就是參觀故宮的「序廳」,它介紹了紫禁城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讓我們跟隨閻崇年的導覽,去參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 一條在故宮盤踞了六百年的「蛇」,從北蜿蜒到南,見證故宮的興衰
    故宮是北京城一座獨具特色的建築,從明朝遷都一直到清朝滅亡,這個宮殿一直是歷代皇帝的棲息之地,這裡充滿了皇室氣息,每一間宮殿,每一件東西都充滿了歷史的氣息。這個建築屹立在北京城六百年見證了兩個王朝的興衰,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象徵,時刻在無聲的述說著中國的歷史故事。
  • 故宮六百歲誕辰,有驚喜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20年是故宮的六百歲誕辰。從明清兩代的皇宮,到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歷經600年的沉澱,故宮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宮禁地,2019年參觀人數突破1930萬人次,成為最受海內外遊客歡迎的博物館。
  • 一條「大蛇」隱藏在紫禁城內600年,不吃不喝,只為守護故宮
    一條「大蛇」隱藏在紫禁城內600年,不吃不喝,只為守護故宮對於我國最偉大的建築來說,要當屬紫禁城稱得上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外觀雄偉氣魄的紫禁城,現如今也有著600年的歷史,在這裡曾經居住過24個皇帝,可以說是歷經了歲月的變遷,在這裡還有一條「
  • 600歲故宮,斑斕秋色「上新啦」
    故宮,每年都會給你一個非去可不的理由。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主題書畫特展」等,都在這個金秋如約而至。故宮館藏有劉墉的52件書法,其中十來件都是臨摹自蘇東坡的。告別「蘇東坡」登上午門城樓,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展廳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展覽由「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3個單元組成,以「時間」為主題,以四季變化景象為背景,以18個重大歷史事件為節點,引領觀眾穿越時空,回溯600年紫禁城的滄桑建城史和神秘的宮廷生活。
  • 故宮雪後秒變紫禁城,這才是故宮最美的樣子,御貓竟然這樣玩耍
    北京初雪,故宮秒變紫禁城都說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南京就成了金陵,西安變成了長安,而蘇州成為了姑蘇、徐州變成了彭城。雪花飄落在故宮的屋簷上,仿佛帶著我們來到了百年之前,一下子往昔那個栩栩如生、充滿故事的紫禁城又回來了。白雪與紅牆交相輝映,雪中的故宮真的呈現出最美的樣子。
  • 三年趕考,六百年模擬|《上新了·故宮》的「定·守·護」
    「其實每一季都很緊張,對我們來說,之前只是複習、衝刺,開播才是進考場,只有整季節目播完才算正式交卷」,在故宮這所中國文化的頂級學府面前,總導演毛嘉和團隊就如一群最虔誠的學子,三年趕考,卻好像為了每一次的作答,跋涉了六百年光陰。
  • 北京的一條大「蛇」,藏在紫禁城裡六百年了
    在我國,古代最著名宏偉的兩大工程非長城和故宮莫屬,其中紫禁城是中國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建築群體。民族瑰寶紫禁城紫禁城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故宮,它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紫禁城內百年巨蛇的傳說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有600多年的歷史,再加上長久以來紫禁城在人們印象中都是神秘的存在,所以關於紫禁城的傳說比比皆是,有神魔的,有涉及歷史人物的,有靈異的,但是,流傳的最廣,最玄乎的還是關於紫禁城一條「蛇」的傳說。坊間傳言這條蛇的年齡已經有600歲了這不是和紫禁城同歲嗎?這條「蛇」它不會傷人,也不用進食。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帶你探訪紫禁城的秘密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以全新的面貌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年。在第三季節目中,鄧倫、張魯一和聶遠三位作為故宮文化探秘的駐場嘉賓,文創方面,則邀請到了全國20多所高校的學子,參與團隊設計賽事。
  • 紫禁城--故宮琉璃瓦顏色的五行寓意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紫禁城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其色彩也是金碧輝煌,夕陽下熠熠生輝。
  • 碧雲天,黃葉地,紅宮牆,這是故宮金燦燦的深秋!
    「金碧輝煌紫禁城,  紅牆宮裡萬重門」,  北京故宮,  今年建成600周年。    六百年時光如夢,  往昔的紫禁城,  今天的故宮。  在深秋的時節,  枝葉黃落,紅牆金瓦,  這時的故宮實在太美了!
  • 《清明上河圖》,2020年故宮見!
    故宮博物院4日透露,將推出數十項優質展覽,展現六百歲紫禁城的魅力。這些展覽將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六宮、神武門等處展出,其中,備受追捧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清明上河圖》則將於2020年再次與觀眾見面。
  • 高分紀錄片揭秘600歲故宮保養日常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一部跨年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又圈粉了諸多觀眾。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一磚一瓦,講述紫禁城的故事  紀錄片的第一集,提到了此前在午門展廳舉辦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並藉此將古建築保護工作娓娓道來。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設立於1958年12月,負責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宮殿建築本身也成為展品。所以,策展任務成為古建部的重要工作。
  • 中國第一「巨蟒」,迄今已有600歲高齡,靜靜藏在故宮守護四方
    說到巨蟒,人們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張著血盆大口吐著信子,纏繞在樹上或是盤旋在巖石下讓人瑟瑟發抖的冷血動物,是血腥和殺戮的象徵。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這隻600多歲的「第一巨蟒」,它一直默默的藏在故宮守護四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鄧倫帶隊探索故宮「禁地」,還能御貓在手,慕了!
    當大學生成為「手藝人」: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通過《上新了·故宮》 循著「定」、「守」、「護」等關鍵詞提示,新品開發員們在保和殿測繪出紫禁城真正的幾何中心,徜徉於金水河畔體會金城環抱、固若金湯的氣勢。 在被譽為「600年時間膠囊」的欽安殿內,更是發現了紫禁城建城到清末的豐富歷史文物。
  • 2020年故宮600周年特展時間(開始時間+結束時間)
    ➤2020年故宮600周年特展時間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名字定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開始時間:2020年9月10日  結束時間:2020年11月15日>2020年故宮600周年特展展覽門票:本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B站熱播,觀眾打出9.9高分
    資料圖 李繼輝 攝在9臺元旦晚會的「夾擊」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首播顯得有些落寞。2020年正值故宮建成六百周年,對於《我在故宮六百年》的主創團隊來說,選擇2020年的最後一天上線首播,既是應時之選,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再不開播,就不能算『六百年』了。」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145件精彩作品,以及71位中國藝術家的63件代表作。
  • 故宮600年展值得去嗎?玩法推薦
    故宮600年展值得去嗎?  答:值得。「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此次大展由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  •《徐顯卿宦跡圖冊》:難得一見的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門和太和殿廣場的真實場景  •紫禁城屋脊獸:居然把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都「搬進」來了!
  • 高校學子以帆布鞋為文創主題 詮釋故宮生生不息魅力
    10月24日(周六)晚,《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首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張魯一、聶遠,成功解鎖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讓人「大開眼界」的節目內容備受好評。而高校學子打造的兩款個性迥異的文創新品,則延續了故宮六百年的魅力,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