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有趣動物——鸕鷀】

2020-08-30 坐聽風雨聲

第一次見到鸕鷀,是在去桂林旅遊時。傍晚和友人於河邊散步,看到一條小船上有漁民在用一種與大鵝差不多大的動物捕魚,甚覺有趣,便問友人那動物是什麼,他說是魚鷹。於是我們站在岸邊,呆呆地看了半個小時,不過我覺得極為殘忍的是,魚鷹被人在脖子上套著一個圈環,像奴隸一樣被驅使,令人同情憐惜。

鸕鷀是大型水鳥,體長72-87釐米,體重大於2千克。其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膀具青銅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黃綠色,眼後下方白色,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下肋具白斑。它們常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沼澤地帶,亦常停棲於巖石或樹枝上晾翼。

鸕鷀常成小群活動,善於遊泳和潛水,遊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頭微向上傾斜,潛水時首先半躍出水面、再翻身潛入水下。它們飛行能力很強,但除了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鸕鷀多數為留鳥,但在中國黃河以北繁殖的種群,冬季一般要遷徙到黃河或長江以南地區越冬。春天遷到北方繁殖地的時間一般在3月末4月初,秋季一般於9月末10月初往南方越冬地遷徙。鸕鷀在遷徙時常集成小群,有時亦有多達近百隻的大群。

鸕鷀以各種魚類為食,主要通過潛水捕魚。其潛水一般不超過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魚類40秒,捕到魚後到水面吞食。有時它們也站在水邊巖石上或樹上靜靜地窺視,發現獵物後再潛入水中追捕。

鸕鷀的繁殖期為4-6月,通常以對為單位成群在一起營巢,營巢於湖邊、河岸或沼澤地中的樹上,有時一棵樹上有近10個巢,其巢由枯枝和水草構成。一對鸕鷀每窩產卵3-5枚,卵呈淡藍色或淡綠色,呈卵圓形、鈍卵圓形或尖卵圓形。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28-30天,雛鳥也由雙親共同撫育。

那麼,你喜歡這種大鳥嗎?

相關焦點

  • 【家鄉的有趣動物——白頭翁】
    借著重新了解家鄉動物和植物的機會,我再來認識一下這些未曾謀過面的「老朋友」吧。對於養鳥之事,我覺得還是野外的鳥兒更有趣,關在鳥籠中的鳥兒叫得再動聽,也缺少大自然的靈氣和自由的氣息。
  • 【家鄉的有趣動物——刺蝟】
    小時在我們家鄉還是能看到刺蝟的,偶爾有村民捕捉到一隻刺蝟,我都會巴巴地跑去看,對這種全身生滿刺的傢伙既好奇又喜歡。聽村民說,刺蝟經常出沒於紅薯地當中,我也多次去紅薯地尋找過,可惜沒有一次成功。最近這些年,再也沒有村民在田野中見過刺蝟了,或許它們在我們家鄉已經絕跡了吧,想來都令人痛心。
  • 【家鄉的有趣動物——蜱蟲】
    有人會反問,蜱蟲有趣嗎,它們那麼可惡?我之所以用「有趣動物」這種標題,其實和這些無關,這是我寫「有趣動物」系列的初衷。正如笛卡爾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蜱蟲作為自然界生物鏈中的一環,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不能以人類的「自私」眼光給其定性,沒準在研究蜱蟲的人眼中,它們是有趣的呢。
  • 誤把鸕鷀當鵜鶘
    該書選取茶室中掛軸常見的100餘條禪語,對其內涵進行通俗導讀,是一本談禪意和飲茶的有趣之書。 在第48條「他馬莫挽,他弓莫牽」的解讀中,作者引用了日本諺語「效鵜之烏」:是說烏鴉不善水,倘效仿善捕魚的鵜鶘,可能被淹死。但在解讀這句諺語時,作者寫到:「用鵜鶘捕魚在東亞一度十分常見,現在中國和日本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這一傳統。」這應該是作者把鸕鷀當成鵜鶘了。
  • 鸕鷀敢吃電鰻嗎?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類能夠吃到電鰻毫髮無傷之外,任何一種動物吃電鰻都有生命危險,當然也包括鸕鷀。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電鰻和鸕鷀。鸕鷀鸕鷀是一種大型的遊禽,它為人熟知的原因就是有著高超的捕魚技能,鸕鷀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在我國已經傳承了上千年。
  • 漁鄉最後一支鸕鷀捕魚隊的沒落
    鸕鷀作為一種特種鳥類,已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列入了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沅江市作為魚米之鄉,鸕鷀曾一度作為漁民的主要捕魚工具,廣泛被漁民所飼養利用,且歷史悠久。沅江市原萬子湖鄉的專業漁業社鸕鷀捕魚生產隊就是一支專以鸕鷀捕魚為主的專業隊。這個隊在老隊長周友泉的帶領下,搞大集體時,全隊共有九支鸕鷀捕魚隊,有鸕鷀三四百隻,每次外出捕魚,湖面上黑壓壓一片全是在水裡鑽進鑽出的鸕鷀,場面極為壯觀。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內蒙古巴彥淖爾邊境管理支隊民警救助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鸕鷀
    9月27日,內蒙古巴彥淖爾邊境管理支隊巴音前達門邊境派出所民警及時救助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鸕鷀。當天下午13時許,民警在下鄉走訪返回途中發現一隻受傷的鳥在路邊掙扎。經檢查,該鳥體長約為30釐米,羽毛為深棕色,喙前端有尖銳的彎鉤,左側翅疑似被撞傷導致骨骼斷裂,無法飛行。
  • 【家鄉的有趣動物——戴勝鳥】
    在我的家鄉也是有戴勝鳥
  • 百隻野生鸕鷀棲息赤山湖斷橋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近日,鎮江句容市赤山湖國家溼地公園出現有趣一幕:上百隻鸕鷀在赤山湖著名景點斷橋上空盤旋,它們一頭扎入湖水中捕食後,或者漂浮在斷橋周圍,或者落在斷橋上休息,梳理、晾曬羽毛。斷橋與棲息的鸕鷀相映成趣,在赤山的襯託下成為一道靚麗的自然景觀。
  • 鸕鷀捕魚生態美
    2019年10月11日,在江西省樂平市接渡鎮儒林楊家村境內的樂安河上,該村漁民正駕舟帶著鸕鷀出河捕魚。  近年來,隨著河(湖)長制的實施,樂安河的整體生態得到了較好修復,相當數量的魚類和魚群回歸樂安河,該村為數不多的漁民重操舊業堅持用鸕鷀捕魚,成為了樂安河一道優美的生態風景線。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57歲的他,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鸕鷀捕魚的裝備,有鸕鷀、小船、竹籃和帶鉤竹竿。小船帶鸕鷀下水,竹籃裝魚,帶鉤竹竿是指揮鸕鷀入水或上船的工具,同時也可以作為划船的工具。鸕鷀從小被李躍平帶大,它們都聽得懂主人的呼喊指揮。昨日上午9點,李躍平與十多隻鸕鷀登上只有3米多長、80釐米寬的扁舟,進入瘦西湖水域。船小,在水中隨波起伏,但常年在水上勞作的他,來去往返自如。
  • 夜鶯鸕鷀雙雙落難 警民合力救助
    滿洲裡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接警後迅速趕到現場,民警仔細檢查了叢先生救助的「大鳥」,經過初步辨認,該鳥系「三有」保護動物夜鶯,眼部疑似有輕微傷。隨即,民警對叢先生保護野生動物的行為給予鼓勵和感謝,將夜鶯帶回公安機關進行餵養觀察,待其身體恢復後將放歸自然。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我懷著一種對古老技藝的崇敬與好奇在等待鸕鷀捕魚表演的開始。鸕鷀捕魚,是一種原始的捕撈方式,相傳在很早以前就有馴化鸕鷀進行捕魚的記錄。杜甫「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的名詩,所說的「烏鬼」指的就是鸕鷀。看似鸕鷀在捕魚和放養鸕鷀的人無關,實際上則不然,鸕鷀的餵養和下水捕魚及出水時機很重要,必須把控好鸕鷀的餵養和下水及出水時機才能捕到魚多捕魚,因此,也算是一門手藝,有很多地方,把鸕鷀捕魚列入了當地的非遺項目,專門給遊客進行表演。圖為放鷹人把鸕鷀扔進水裡的情景。鸕鷀毛色呈黑褐色,有淡淡的藍綠色的金屬光,嘴角呈黃色,眼睛呈墨綠色犀利寒冷。
  • 在江南水鄉,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鸕鷀捕魚,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遊,能見到這樣的表演。在青山綠水間,幾名穿戴蓑衣的漁夫撐著竹竿、駕著小船穿梭於水面,船沿上一字排開幾隻鸕鷀。隨著捕魚人的號令,那些鸕鷀便會一頭扎進水裡,抓捕著河裡四散而逃的魚。
  • 用鸕鷀捕魚的老人
    休息之餘,張金有用魚「鼓勵」鸕鷀打魚為生的張金有,這幾天特別開心,建甌市攝影家協會邀請他表演用鸕鷀捕魚張金有今年60歲,用鸕鷀捕魚的技藝,是父親在他12歲時傳授給他的。為了培養它們對魚的追逐感,鸕鷀一出生就要餵食剁成肉泥的魚肉,待羽毛長起後,才開始放它們下水。受父輩影響,鸕鷀捕魚不僅是一項技藝,也是張金有一家人的生活保障。那時候,為了能多捕些魚,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不過,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
  • 鸕鷀啄瞎2歲男童右眼 鸕鷀主人至今聯繫不上
    圖/瀟湘晨報記者張迪 2歲的兒子被鄰居家的鸕鷀啄傷了,如今致右眼幾近失明,可鸕鷀的主人卻遲遲不見人影,希望他能出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7月2日下午兩點半,記者來到湖南省兒童醫院。2歲的豪豪(化名)躺在眼科的病床上,右眼微張著,鼻梁處有兩道傷痕。經過6月30日晚的手術,豪豪的右眼眼球能夠保住,但視力卻無法恢復。
  • 鸕鷀可以捕魚,也可以掙錢
    很多見過鸕鷀的人都會被它的體積嚇到,黑大的翅膀,堅硬帶鉤的長嘴,加上一雙綠綠眼珠,這個長相確實還是挺讓人害怕的。但是鸕鷀對於養魚人來說卻是很好的合作夥伴。選種的時候要求選擇會捕魚,身體強壯,生長有3年以上的種鸕鷀。
  • 病弱小鸕鷀今天康復回家了
    今天(8月28日)中午,一隻被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助的鸕鷀在密雲水庫放飛。「今年5月份在密雲水庫發現的它,現在又送到密雲水庫放歸,小傢伙算是回家咯!」鸕鷀,又名「魚鷹」,是一種大型的食魚遊禽,南方漁民經常用它來捕魚。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寒冬時節,小編來到農村走親戚,正巧遇到最後的「鸕鷀人家」,正在河道裡捕魚。哇!七八斤的鯉魚,魚鷹(鸕鷀)一口逮住,特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