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11日訊 「十來只灰黑色的鸕鷀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鸕鷀就都撲著翅膀鑽進水裡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靜,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這是鄭振鐸在《鸕鷀》中描寫的經典畫面。昨天,這一畫面在瘦西湖上得以重現。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57歲的他,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
鸕鷀捕魚的裝備,有鸕鷀、小船、竹籃和帶鉤竹竿。小船帶鸕鷀下水,竹籃裝魚,帶鉤竹竿是指揮鸕鷀入水或上船的工具,同時也可以作為划船的工具。
鸕鷀從小被李躍平帶大,它們都聽得懂主人的呼喊指揮。
昨日上午9點,李躍平與十多隻鸕鷀登上只有3米多長、80釐米寬的扁舟,進入瘦西湖水域。船小,在水中隨波起伏,但常年在水上勞作的他,來去往返自如。
鸕鷀可吞下幾斤重的魚,為了防止它們吞食,李躍平在鸕鷀脖子上繫上草繩;同時,為了能鉤上鸕鷀,它們的腳上還系有一段繩子。一聲號令之下,十幾隻鸕鷀跳如湖中,潛入水底,不一會兒又浮上頭,有的鸕鷀嘴中已「釣」上了魚。
李躍平用帶鉤竹竿一鉤,熟練地鉤上了系在鸕鷀腳上的繩子,將鸕鷀用竹竿挑上船,再將魚從鸕鷀口中取出。
瘦西湖風景區文創部部長張衡介紹,這個4月的每個周末,瘦西湖上都有「鸕鷀捕魚」表演,表演時間為每天上午9點半到11點,下午1點半到3點半;表演的區域主要是五亭橋-二十四橋水域。
曾因捕魚兇猛聞名全國
馴養鸕鷀,是李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們三兄弟都馴養鸕鷀,在八裡是出了名的。」
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現在就是鸕鷀繁殖季節,你看鸕鷀的『臉』都變紅了,這說明它們已進入繁殖期了。」
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
李躍平說,區分鸕鷀雌雄很簡單,「雄鸕鷀叫喚,雌鸕鷀不叫喚;雄鸕鷀比雌的個頭要大。」
鸕鷀只在繁殖季節產蛋,每個繁殖季,一隻雌鸕鷀產蛋10多枚,「產下的鸕鷀蛋,我們都會孵化,蛋的孵化期比小雞孵化期長3天,是24天。」
小鸕鷀出殼後,長到3個月後,就能下水在老鸕鷀的帶領下,逐漸學會捕魚。
揚州的鸕鷀曾因捕魚兇猛而聞名全國。李躍平說,過去他們馴養的鸕鷀,賣到過全國很多地方。
記者了解到,揚州鸕鷀已非常少,「廣陵、邗江兩地,鸕鷀加起來也就100隻左右了。而揚州全市,總共也就500隻左右。」
李躍平說,人工馴養繁殖的鸕鷀,是經過幾千年代代相傳下來的,「像我們有時候捕魚時,家養的鸕鷀也能吸引野生鸕鷀過來,但野生鸕鷀馴化不了,跟一會兒就飛走了。」
張衡介紹,瘦西湖「鸕鷀捕魚」表演已成為傳統項目,非常受遊客歡迎。
欲為「鸕鷀捕魚」申遺
從漁家手藝成為民俗文化
在中國,鸕鷀被馴化為捕魚工具已有數千年歷史。據記載,最遲在三國以後,鸕鷀就被我國人民普遍馴養為捕魚工具。
如今,揚州從事鸕鷀馴養繁殖的人越來越少,「但這是一門很古老的捕魚技藝,丟掉了很可惜。因此,我們現在正積極申報『非遺』,讓這一門技藝傳承下去。有人願意跟我學,我也願意教。」李躍平說。
漁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過去在揚州內河,人們就能見到鸕鷀捕魚的場景。不過,由於鸕鷀捕魚具有局限性,如它們一般只能在冬季捕撈,而其他季節因為魚在水中非常活躍,鸕鷀捕魚的成功率很低,因此很快被其他捕魚工具取代。
不過,「鸕鷀捕魚」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印象,已深入人心,能讓人感受到田園牧歌的詩情畫意,這也是受到遊客歡迎的重要原因,「用表演的形式,讓『鸕鷀捕魚』這一方式繼續傳承,觀賞性高,也很有價值。現在不僅小孩和年輕人,老人都很多年沒見過鸕鷀捕魚了。」張衡說。 記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