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經老漢告訴記者,他目前只馴養三隻鸕鷀,而他本人自小就對鸕鷀捕魚特別喜愛,要將這個傳統技藝堅持下去。
老漢告訴記者,一般他們都先用母雞孵小鸕鷀,出生後約2至3小時才能餵食。首次餵食必須餵小泥鰍的頭,因為小泥鰍頭有骨頭,可以把小鸕鷀的喉管擠大。三個月後鸕鷀羽毛長齊,可以開始學習捕魚。
「我先用荷包草做的繩子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消化掉捕到的魚。然後用竹竿將鸕鷀驅趕下水,鸕鷀騰空躍起,紛紛鑽入水中,搜尋水下的魚兒。待捕到魚後,先貯藏在喉囊中,我伸出竹竿,鸕鷀便跳躍其上,竹竿再往漁船上一搭,鸕鷀就上了船。等鸕鷀抖落毛上的水珠,我就用手抓住鸕鷀的喉囊,輕輕一捏,囊內的魚就被擠了出來。」記者邊聽朱久財介紹,邊看著他嫻熟地操作。經過幾個小時的勞作,船艙裡逐漸堆積起了許多魚。此時,鸕鷀也疲乏了,朱久財就喚回鸕鷀,駕船返航。
老漢說,他每天可以靠鸕鷀逮到三五十斤魚,閒來無事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他說,剛開始有許多人不相信他是靠鸕鷀捕來的魚。也有來買魚的人懷疑他是用其他途徑逮的魚。後來,有買魚的人在河邊看著,相信了他的話。由於和氣做生意,日久見人心,如今,他捕來的魚一上岸就銷售一空。
老漢介紹,隨著年齡增大,他擔心這門祖傳的技巧失傳。他的子女都不願學習這門技藝,雖然也有人想拜他學藝,但經過考察,感覺其性情品性不適合馴養鸕鷀,也就拒絕傳承了。
再過幾年,他可能會因體力不支退出這個行當,他心愛的鸕鷀就要面臨「下崗」,而與鸕鷀共同生活了近20年的朱久財難以割捨與鸕鷀之間的深厚感情。他為鸕鷀的未來擔憂,更為鸕鷀捕魚傳統技藝消失擔憂。
天中晚報原創文圖(視頻)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