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2020-11-22 騰訊網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經老漢告訴記者,他目前只馴養三隻鸕鷀,而他本人自小就對鸕鷀捕魚特別喜愛,要將這個傳統技藝堅持下去。

      老漢告訴記者,一般他們都先用母雞孵小鸕鷀,出生後約2至3小時才能餵食。首次餵食必須餵小泥鰍的頭,因為小泥鰍頭有骨頭,可以把小鸕鷀的喉管擠大。三個月後鸕鷀羽毛長齊,可以開始學習捕魚。

    「我先用荷包草做的繩子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消化掉捕到的魚。然後用竹竿將鸕鷀驅趕下水,鸕鷀騰空躍起,紛紛鑽入水中,搜尋水下的魚兒。待捕到魚後,先貯藏在喉囊中,我伸出竹竿,鸕鷀便跳躍其上,竹竿再往漁船上一搭,鸕鷀就上了船。等鸕鷀抖落毛上的水珠,我就用手抓住鸕鷀的喉囊,輕輕一捏,囊內的魚就被擠了出來。」記者邊聽朱久財介紹,邊看著他嫻熟地操作。經過幾個小時的勞作,船艙裡逐漸堆積起了許多魚。此時,鸕鷀也疲乏了,朱久財就喚回鸕鷀,駕船返航。

      老漢說,他每天可以靠鸕鷀逮到三五十斤魚,閒來無事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他說,剛開始有許多人不相信他是靠鸕鷀捕來的魚。也有來買魚的人懷疑他是用其他途徑逮的魚。後來,有買魚的人在河邊看著,相信了他的話。由於和氣做生意,日久見人心,如今,他捕來的魚一上岸就銷售一空。

     老漢介紹,隨著年齡增大,他擔心這門祖傳的技巧失傳。他的子女都不願學習這門技藝,雖然也有人想拜他學藝,但經過考察,感覺其性情品性不適合馴養鸕鷀,也就拒絕傳承了。

      再過幾年,他可能會因體力不支退出這個行當,他心愛的鸕鷀就要面臨「下崗」,而與鸕鷀共同生活了近20年的朱久財難以割捨與鸕鷀之間的深厚感情。他為鸕鷀的未來擔憂,更為鸕鷀捕魚傳統技藝消失擔憂。

天中晚報原創文圖(視頻)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鸕鷀以捕魚為生,一年可以捕魚1400斤,卻時常餓肚子
    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和褵褷銜魚古查上唐·王維《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鸕鷀堰》這是著名詩人王維在描述鸕鷀為漁民下水捕魚時的場景,在古代,鸕鷀高超的捕魚技能就已經被人們發現,那時開始人類就開始馴化鸕鷀為己所用。
  • 鸕鷀可以捕魚,也可以掙錢
    很多見過鸕鷀的人都會被它的體積嚇到,黑大的翅膀,堅硬帶鉤的長嘴,加上一雙綠綠眼珠,這個長相確實還是挺讓人害怕的。但是鸕鷀對於養魚人來說卻是很好的合作夥伴。選種的時候要求選擇會捕魚,身體強壯,生長有3年以上的種鸕鷀。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寒冬時節,小編來到農村走親戚,正巧遇到最後的「鸕鷀人家」,正在河道裡捕魚。哇!七八斤的鯉魚,魚鷹(鸕鷀)一口逮住,特別有趣。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很多周圍的漁民看到你在小魚鷹的脖子上繫繩子都會指責你,不會養它們。
  • 名家專欄 | 【虹川舊事】倪宅六房潭的鸕鷀捕魚人家
    倪定魁的兒子宗清、宗土(阿清、阿土)兄弟倆也從事養鸕鷀,他們只養鸕鷀雌鳥,俗稱「草梗」。而宗瑞、宗如一家則專門飼養鸕鷀公鳥,俗稱「雄軻」。他們每天定時來到六房潭邊,趕著鸕鷀,跨上幾艘小木船,這種小木船寬僅七十公分,長約三米左右,船舷上站著兩排鸕鷀,漁夫們一手劃著槳,一手拿著竹竿,訓練有素的鸕鷀一會兒躍入水中,一會兒露出頭奮力前遊。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我懷著一種對古老技藝的崇敬與好奇在等待鸕鷀捕魚表演的開始。鸕鷀捕魚,是一種原始的捕撈方式,相傳在很早以前就有馴化鸕鷀進行捕魚的記錄。杜甫「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的名詩,所說的「烏鬼」指的就是鸕鷀。看似鸕鷀在捕魚和放養鸕鷀的人無關,實際上則不然,鸕鷀的餵養和下水捕魚及出水時機很重要,必須把控好鸕鷀的餵養和下水及出水時機才能捕到魚多捕魚,因此,也算是一門手藝,有很多地方,把鸕鷀捕魚列入了當地的非遺項目,專門給遊客進行表演。圖為放鷹人把鸕鷀扔進水裡的情景。鸕鷀毛色呈黑褐色,有淡淡的藍綠色的金屬光,嘴角呈黃色,眼睛呈墨綠色犀利寒冷。
  • 用鸕鷀捕魚的老人
    休息之餘,張金有用魚「鼓勵」鸕鷀打魚為生的張金有,這幾天特別開心,建甌市攝影家協會邀請他表演用鸕鷀捕魚張金有今年60歲,用鸕鷀捕魚的技藝,是父親在他12歲時傳授給他的。為了培養它們對魚的追逐感,鸕鷀一出生就要餵食剁成肉泥的魚肉,待羽毛長起後,才開始放它們下水。受父輩影響,鸕鷀捕魚不僅是一項技藝,也是張金有一家人的生活保障。那時候,為了能多捕些魚,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不過,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
  • 鸕鷀捕魚生態美
    2019年10月11日,在江西省樂平市接渡鎮儒林楊家村境內的樂安河上,該村漁民正駕舟帶著鸕鷀出河捕魚。  近年來,隨著河(湖)長制的實施,樂安河的整體生態得到了較好修復,相當數量的魚類和魚群回歸樂安河,該村為數不多的漁民重操舊業堅持用鸕鷀捕魚,成為了樂安河一道優美的生態風景線。
  • 江西萬載錦江河的鸕鷀捕魚人
    點擊下載圖片 今年63歲的江西省萬載縣雙橋鎮紹江村村民朱久財,是當地為數不多仍然靠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這種傳統捕魚技藝也瀕臨失傳。朱久財目前養著6隻鸕鷀,堅持自己繁育、養殖、訓練。他說,鸕鷀捕魚是萬載人的記憶,他要將這個傳統堅持下去。
  • 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57歲的他,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鸕鷀捕魚的裝備,有鸕鷀、小船、竹籃和帶鉤竹竿。小船帶鸕鷀下水,竹籃裝魚,帶鉤竹竿是指揮鸕鷀入水或上船的工具,同時也可以作為划船的工具。鸕鷀從小被李躍平帶大,它們都聽得懂主人的呼喊指揮。昨日上午9點,李躍平與十多隻鸕鷀登上只有3米多長、80釐米寬的扁舟,進入瘦西湖水域。船小,在水中隨波起伏,但常年在水上勞作的他,來去往返自如。
  • 小夥養4隻魚鷹稱價值數千元,下河捕魚的生活讓城裡人羨慕
    進入秋季後,每天都會帶著它們到村邊的河裡去捕魚。」說話間,只見一條魚鷹從水裡探出頭來,尖長嘴巴上叼著一條魚。另外的魚鷹看到後,呼啦一下都追趕了過去。王超忙拿起竹竿示意叼著魚的魚鷹向船邊遊來。他說,一般情況下,半天也能捕個10多斤魚。有時,碰到運氣好的時候,也能逮到10斤重左右的大魚。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賣魚鸕鷀58歲的李躍平,開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放著一葉小舟,小舟兩邊船舷上各站一排鸕鷀,每一排6隻。這個季節,每天下午4點左右,老李都會準時出現在劉集與新集交界的地點賣魚。這些魚,都是鸕鷀捕撈上來的。每天,老李都會開著三輪車,載上鸕鷀,尋找適合的水域,放鸕鷀下水捕魚。現居住在劉集的老李,放鸕鷀捕魚去過最遠的地方有高郵、天長等地。老李說,他從18歲開始放鸕鷀,今年已整整40年了。40年來,他帶著鸕鷀走了很多地方,一直都是「逐水而捕」。
  • 難得一見:廣西桂林灕江鸕鷀捕魚驚險一幕
    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批人,廣西桂林灕江不僅在世界上享有山水的聲譽,而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灕江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技能,我們將看到鸕鷀釣魚的精彩時刻。漁民捕魚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方法是撒網捕魚,最惡毒的是電魚和毒魚,幾千年來,生活在桂林灕江河上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捕魚方法,即通過養殖鸕鷀捕魚。爐子是一種鳥,在自然界中,許多鳥類都有自然的捕魚技能,比如老鷹,丹頂鶴。鸕鷀也是一種特殊的鳥類大家族,非常擅長釣魚。
  • 日本夏季最美風物詩,流傳千年的鸕鷀捕魚再現
    如果你在夏日前往宇治,可能會注意到類似這樣的海報——鵜飼=鸕鷀捕魚鵜飼,日語寫作鵜飼,這裡的「鵜」非鵜鶘,而是指有著細長脖子的鸕鷀,「鵜飼」實際上就是鸕鷀捕魚。千百年來,漁民們馴養它們、利用它們來捕香魚(鯰魚)。漸漸地傳統沒落,如今在日本僅剩下13個地方可以觀賞到「鵜飼」。
  • 在江南水鄉,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鸕鷀捕魚,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遊,能見到這樣的表演。在青山綠水間,幾名穿戴蓑衣的漁夫撐著竹竿、駕著小船穿梭於水面,船沿上一字排開幾隻鸕鷀。隨著捕魚人的號令,那些鸕鷀便會一頭扎進水裡,抓捕著河裡四散而逃的魚。
  • 贛州即將消失的技藝鸕鷀捕魚,老人家卻堅持了40餘年!
    矯健的鸕鷀、翻騰的大魚、硬朗的漁夫,這是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贛江裡的一幅詩情畫卷。鸕鷀捕魚的情景你見過嗎?前些日子,有人說我在網絡上火了,這些我根本不在乎,我只希望這種捕魚方式能夠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其一是為了保護環境要這樣生態捕魚,其二是因為這門手藝也需要有人傳承下去。說完,一聲吆喝,這些鸕鷀便一頭扎進水裡捕魚去了。
  • 漁鄉最後一支鸕鷀捕魚隊的沒落
    鸕鷀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漁民馴養捕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在禁捕之前,仍有漁民在馴養鸕鷀捕魚。一葉扁舟出沒於南方水鄉碧水之中,敏健的魚鷹、歡跳的魚兒、漁民手拿竹杆嗬嗬趕著鸕鷀地吆喝聲,構成了漁鄉一道亮麗的風景。
  • 10隻捕魚高手鸕鷀「飛入」深圳動物園
    1月7日,記者從深圳野生動物園獲悉,該園新引入10隻「捕魚高手」鸕鷀,其中4隻白色、6隻黑色。目前,它們正在適應觀察期,身體狀況良好,適應期過後將與遊客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