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秦簡,揭開陳勝起義真相,老教授:我們誤會秦始皇2000年

2021-01-10 青燈白髮品文史

秦王懷貪鄙之心,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司馬遷《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武帝時期人,因為受了宮刑開始編寫史記,他所處的年代距離秦國太過於遙遠了,加上時代的桎梏,想要客觀地去評價一個人非常難,因此他只記錄到了漢武帝元狩元年。

其實不止司馬遷說秦始皇暴,多數史書都說秦王暴政,二世而亡,但是站在我們的角度來看待,秦始皇除了「暴政」之外,也有「功」,光是他統一天下,統一文字這點就沒人能夠超越。

修建秦長城勞民傷財,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又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然而在史書當中,他的功績都被負面評論淹沒了,在反秦當中,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被銘記至今。

陳勝跟劉邦的經歷很相似,就連兩人起兵過程也是相差無幾,然而最後劉邦一統天下,而陳勝死在馬夫手中、吳廣被部將所害。他們之間有什麼差距呢?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朝廷徵兵漢去戍守漁陽,陳勝被任命為帶隊的屯長,他和900多名窮苦的農民在兩名秦吏的押送下,連夜啟程,可抵達大澤鄉時,遇到了連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斷,他們被迫滯留在大澤鄉。

按照當時的秦律,要是延誤日期,他們是要被處斬的,陳勝可不想死,就找到了另一位屯長吳廣商量,兩人雖然認識不久,可都有一腔抱負,兩人一合計準備起義,反正前後都是死,不如拼一把。

陳勝吳廣將900人召集到一起,「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陳勝吳廣的率領下,攻下了大澤鄉,一路勢如破竹,打下陳縣之後,陳勝就建立了張楚政權,吳廣則為假王。短短半年,章邯就將陳勝吳廣起義軍擊破。

陳勝吳廣起義雖敗,但也點燃了反秦的狼煙,劉邦稱帝後,還追封陳勝為「隱王」,從這些來看,陳勝、吳廣於暴秦不同,那麼真是如此嗎?

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了一座秦墓(睡虎地秦墓),考古人員從墓葬中發掘出了1100枚秦代竹簡,根據專家考證,這些竹簡記載的都是秦國秦律。

在這些竹簡當中,專家麼發現了這麼一句話: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及詣。水雨,除興

這句話的說的是,受徵召的隊伍,若是遲到三天到5天,加以責罵,遲到六天,上繳一套護甲(貲一盾),超過六天就必須上交一塊盾牌,若是遇到下雨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處罰可以避免。

從這裡來看,陳勝、吳廣遲到肯定是沒有任何處罰的,也就不存在什麼「失期被殺」,完整的秦法雖然苛刻,但是這一條還是相對人性化。

至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可能是反秦勢力在推動,老教授查閱了許多資料,發現他們誤會了秦始皇兩千多年,陳勝吳廣會起義是聽了一位道士的話,道士在綢帕還給陳勝寫了「陳勝王」三個大字,兩人將綢帕塞在了魚肚子裡面,從徵之人解剖魚時,剛好就發現了這個綢帕,一時間營地紛紛議論了起來。

陳勝半夜又模仿狐狸的聲音大聲喊「大楚興,陳勝王」。

那時候民間一直都流傳著已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劉邦、項羽都是楚國人,陳勝雖然不是楚國人,但還是要打著楚國的旗號。

建立張楚後,陳勝、吳廣就開始享樂,排除異己,只要是不順兩人心基本上都會給予嚴懲,這也引起部將不滿,章邯攻城時,陳勝就被自己的車夫殺了。

陳勝、吳廣終究沒能跳出自己格局,這也是他們兵敗了原因,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但重用賢能,從而得天下。

史書是由勝利者抒寫,我們也應該成正面的角度去看待秦始皇。

相關焦點

  • 秦末大澤鄉起義,大楚興、陳勝王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公元前209年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歷史課本上常把這次起義稱作"陳勝吳廣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民怨沸騰,終於有人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之初是怎樣拉攏人心的呢?
  • 陳勝為何要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遊時病死途中,宰相趙高和李斯隨即把胡亥扶持上皇位,胡亥本是秦始皇第18子,無權繼承皇位,但在趙高的操縱下,胡亥身不由己做了皇帝,趙高在背後掌握著實權,利用職權大力搜刮民脂民膏
  •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叛亂不足為懼,為何去世後天下大亂?
    從秦二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很擔心天下的安寧。於是秦始皇通過巡遊天下,威壓四方,鎮服天下。秦二世元年,胡亥也以同樣的方式鎮服天下,東行巡查各郡縣,南至會稽,抵達大海,北行到碣石,從遼東返回鹹陽。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統天下,兵威加於四海,秦朝的威望對天下是很有震懾力的。
  • 為什麼秦始皇在世時四海昇平一片祥和,而他一死大秦便崩潰瓦解?
    對於很多人來說,秦朝的滅亡似乎是很玄幻的事情,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統一後的秦帝國處於四海昇平的狀態,但是,秦始皇死了以後,各地的叛亂卻出現勢如破竹的趨勢,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圖片:秦始皇去世劇照一、秦朝真相其實,之所以人們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對秦朝有一種誤會,反而古人將真相看的要明白一些,否則,古人也不會說出「暴秦」這個詞。
  • 秦始皇究竟身高几許?為何嚴苛的秦法中,身高不足6尺可不坐牢?
    很多人在想,難道秦始皇同情矮子,秦法保護矮個子嗎?對於秦法的這一規定,從出土的文物的相關記載中,我們也可以找到它的影子。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簡》,其中,記載了這樣的案例: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簡》
  • 陳勝從起義到遇害,為何6個月就眾叛親離?種種細節早已埋下伏筆
    陳勝閉上嘴巴,再也不肯說話……一、大澤鄉起義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人,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第一人,反抗封建暴政的先行者。「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話並非陳勝的發明。語出《尸子》:「鴻鵠之鷇,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尸子》是戰國時魯人尸佼所著。
  • 南京出土的「鸚鵡酒杯」,據說「永遠喝不完」?專家揭開真相!
    南京出土的「鸚鵡酒杯」,據說「永遠喝不完」?專家揭開真相!這段時間有關於考古和一些古董的電視劇,也正在上映當中,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起中國的古董藝術,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所說的就是來自古代的一種酒杯,也被專家們稱為鸚鵡杯。
  •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今天時隔兩千年,才發現當時統一的並非小篆!
    中國兩千年來一直認為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是來源於後續各種史料上的記載。  而在2002年出土的裡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在三萬七千枚裡耶秦簡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古隸書文字,而小篆在其中則佔據極少的一部分,完全否定了之前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的說法。
  • 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六國,他活著的時候有人敢造反嗎?其實還真有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的趙國都城邯鄲,直到9歲時才從趙國回到秦國,13歲時即位為秦王,21歲行冠禮後開始親政,秦始皇用了十餘年時間到39歲時依次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到公元前210年病逝於沙丘,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間其實只有10年。
  • 為什麼秦始皇暴君的罵名沿系從古到今?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原因就是去北方戍邊的路上因為大雨延期,失期當斬,於是被迫發動起義。可以說,當時的老百姓不僅要承受繁重的徭役,而且即使出現不可抗拒因素,也會因為無法如期完成工作而接受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
  • 陳勝,看似只離成功只有一步之差,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陳勝,吳廣這兩人,在歷史上是非常標準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在2000多年前的大秦簡直就是神跡。他們身份低微,連住的房子都沒有,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沒有自己的土地,每天就像僱傭工一樣給地主做短工,才能勉強填飽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策劃了一場起義,雖然說毫無組織,也沒有什麼紀律,但畢竟史無前例,而且後來居然還成功實施了,這也是改變了後來中國的歷史軌跡。
  • 嫦娥奔月的真相:中秋團圓不得不說的故事
    關注我,持續獲取人文漫話「一分鐘真相」系列圖文和視頻。01美麗的神話小時候讀神話,嫦娥奔月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后羿射日拯救世界,西王母賜給他一顆不老藥。他捨不得吃,就讓老婆嫦娥保管。他的門徒蓬蒙趁他不在家,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之下將藥吞下,便飛升成仙,長居月宮。
  • 為什麼秦始皇活著時叛亂不足為懼,死後叛亂卻勢如破竹?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戰爭中有兩個關鍵性的要素,一是兵源,二是後勤,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兵源你沒有士兵去打仗,沒有後勤,軍隊就打不了仗。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商鞅將所有的秦國人基本變成了兩個職業,戰士和農民,再配以少量的官吏對民眾進行管理。
  • 當年秦始皇祖母墓現世,出土神秘頭骨,證實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
    在數千年時間的流逝中,很多過去的生命都已經消失,我們只能通過史書上的記載來得知一二。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那些深藏在地底的秘密也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而這些秘密將對後世有巨大的意義。當年,秦始皇祖母墓在我國西安現世,墓中出土一塊神秘的頭骨,中國學者認不出來,美國人速度一眼看出來,後來證實這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的遺骸。
  • 苟富貴勿相忘,陳勝踐行了當年的諾言了嗎
    起義陳勝吳廣二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大澤鄉起義之後,由於秦朝的暴政,人民壓抑了太久,起義後,四面八方的人,迅速的集結在他們的麾下,並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攻下五縣,起義軍地盤快速擴張。
  • 假如秦始皇還活著,項羽和劉邦會起義嗎?三個事實揭曉答案
    ,項羽和劉邦會起義嗎?甚至現在連外國人,研究人類歷史100位的名人裡面,秦始皇就直接排在了18位,所以他也讓外國人感到欽佩。秦始皇費盡力氣,將六國統一形成了大秦帝國。可是誰都沒有想到,在他去世後的第3年,自己辛苦創立的帝國,就直接被項羽和劉備給平了。
  • 曾宣稱「苟富貴勿相忘」的陳勝在稱王后為什麼將投奔他的朋友殺死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第一人陳勝,在年輕的時候就有遠大的志向。《史記》記載,陳勝早年曾經給富人耕地,在歇息的時候,陳勝對著身邊的一幫窮兄弟說:「苟富貴勿相忘」,意思是如果我們中誰將來混好了,一定不要忘記我們這些一起耕過地的窮兄弟。結果這幫兄弟們卻說,我們這些耕田的,能有什麼出息。
  • 來看看2000年前的...
    曾在關中一帶訪古求珍的清代學者劉喜海,於鹹豐二年(1852年)輯成《長安獲古編》,其中首次為這種出土泥丸明確了「封泥」的稱謂。而晚清金石學家、文學家劉鶚,真正對封泥的性質作出了比較具體的結論,認為封泥是古人用以封緘包裹並加蓋印章的泥,初步揭開了古代封泥使用方式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