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冬日的北京,迎來第二場雪,紛紛揚揚,飄飄灑灑。
12月11日至13日,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該年會由《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自2007年在北京召開以來,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4屆。每年從全國數百家報刊、出版社公開發表(出版)的散文作品中,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優秀作品,繁榮了中國當代散文創作。
我的散文作品《一支小雨傘》,評為單篇散文二等獎。該文記錄四川大竹去臺老兵潘銀堂的愛情故事,反映海峽兩岸一家親,具備家國情懷。我推薦王文雄先生的散文《故鄉東港河》,同時獲得單篇散文二等獎。獲獎消息不脛而走,在我工作所在的深圳和鄂東老家,同事和朋友好評如潮,然而我卻輕鬆不起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蒞臨現場,他說,作家不是大學培養出來的,文章千古事,需要耐得住寂寞。老作家巴根稱我們七0後為青年作家,寄予厚望。
作家梁曉聲說,作家年輕時候注重名利,為獲獎而寫作,情有可原。但到了六七十歲的年紀,需要審視自己的內心,反省自己。
作家劉慶邦提出一個問題:精神和靈魂區別在哪裡?
仿佛混沌初開,猶如山呼海嘯,在內心掀起一陣颶風和狂瀾。他推崇作家史鐵生作品,健在時候飽受病痛折磨。直面名利、疾病、生死,這是多少金錢都買不來的智慧。劉慶邦用了半年時間,閱讀史鐵生的作品《病隙碎筆》,用生命撰寫的文字,雖然他沒有信仰任何宗教,但他的文字如空谷足音,穿雲裂石。
單篇散文《一支小雨傘》獲得二等獎
我似乎明白,精神和靈魂的區別,如果說寫作是精神支柱,讀名家的作品,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對話就是靈魂提升。魯迅、史鐵生這些作家活在他們的作品裡。今年國慶期間,我在浙江紹興參加魯迅先生故居,這些建築物是當地為了促進文化旅遊業而修繕。如果說要了解魯迅先生,與其去他的故鄉採風,不如沉潛到到先生的作品裡,再一次拜讀阿Q、閏土、孔乙己、祥林嫂,與先生筆下塑造的人物對話,仿佛感受到他的靈魂存在,走進先生的心靈深處,在聆聽先生的教誨,他沒有離去,他活在自己的作品裡。
圖片說明:作者吳德風(左二)參加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
今年中國散文年會「精銳獎」,授予新疆阿勒泰女作家阿瑟穆·小七,獲獎散文集《解憂牧場札記》中的她和那座遊牧民族老院子,是作者堅守「垃圾是堆錯地方的財富」的理念,花費了十年時間,利用在廢品收購站收購的舊物、在周邊坍塌老屋處撿拾可再利用的建築材料及舊家具舊的勞動工具、在民間收購老物件等,恢復建成,起名為「解憂牧場老院子」。
王文雄(右五)的單篇散文《故鄉的東港河》獲得二等獎
作家王宗仁說,一位漢族女孩子把自己的心血融入到阿勒泰,十年如一日。小七的散文,講述牛羊馬等動物的文章。她比一般作家擁有更豐富、更空靈的創作資源。空靈和空曠不一樣,空靈裡裝了好多想像,好多她自己實踐以後的感想,賦予創作的激動,她寫動物,例如《交際羊》,羊走了以後要回家,它又不能一下子回家,不是它家裡的人叫它回,但它想著那個家,想著家裡的人,別人叫它它也不去,它就自己找它的家。後來,它終於在別人的引領下回到了家。它畢竟是個動物,它走失以後它就自己摸索著走回了家。阿瑟穆•小七筆下的交際羊,人與動物和諧共處。這不是寫動物,這是寫人類。
作家之間的交流互動,思維碰撞,智慧增長,靈魂升華。
作者簡介:吳德風,黃梅苦竹小溪村人,現定居深圳。現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作品有非虛構文學集《九妹,九妹》、《一支小雨傘》等約50萬字。
責任編輯:秋歌
圖片來源:吳德風
徵稿啟示
《黃梅文學》是一個以弘揚黃梅文化,扶持文學新人為已任的文學自媒體平臺,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黃梅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周火雄先生領銜承辦,現面向社會徵稿。
一,徵稿範圍: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及宣傳正能量的其它體裁文稿。
二,來稿必須是原創,所有文章視同作者授權本平臺結集出版,拒絕抄襲,文責自負。
三,投稿郵箱:
周火雄:1216640582@qq.com
秋 歌:499837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