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陶器篇-60#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世界博物館——陶器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圖:伊朗彩陶碗,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人面魚紋彩陶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前面說到:古代陶器有五大要素:1.年代,2.色澤,3.紋飾,4.器型,5.質地。
關於色澤:古代陶器有四大色系——紅、白、黑、灰陶,詳情見陶器篇-55;山東博物館收藏有眾多紅、白、黑、灰色陶器,是國內館藏陶器色澤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關於紋飾:陶器內外表面被施以圖案,謂之「紋飾」。中國古代陶器紋飾以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精彩,代表了中國古代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被譽為「中國彩陶之冠」,詳情見陶器篇-58、59;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眾多精彩紛呈的彩陶器,是國內館藏古代彩陶器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今天,咱們說說「4」——陶器器型。
(本文圖片由M·辰、色影拍攝,版權所有)
(倒三角紋圜底罐,甘肅省博物館藏)
陶器的器型,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陶器的形狀。陶器之所以被古人製作成了不同的形狀,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中對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打水需要盛器,吃飯需要食器,燒水煮飯需要炊具、灶具等,因此,隨著陶器製作技術的不斷發展,陶器器型也隨著人們生活的需要而樣式百出。
陶器自發明至今已有幾萬年的歷史(世界已知最早陶器為距今29000年以上的一件小陶塑),陶器器型更是多到數不勝數,本文因篇幅所限,僅就一些經典器型與大家分享,更多器型將在後續文章中陸續分享。
(圓圈網格紋罐,甘肅定西市博物館藏)
早期的陶器主要是日用器皿,如杯、碗、盆、罐等,後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陶製禮器、祭器以及陶藝製品等。後人按用途將其分為如下幾大類:1.汲器;2.炊器;3.飲器;4.食器;5.盛貯器;6.其它雜器等。
下面,分別來認識一下各類陶器的器型:
(紅陶罐,距今20000—1000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人類最早的陶器除了一些小陶塑外,大多是一些生活用器,它首先解決的是人們生活中的需求,如儲水存糧的罐、吃飯的碗盤、打水的陶瓶等,這些器物成為最早出現的陶器器型。上圖中的這件紅陶罐以手工捏制而成,胎質粗陋、器型簡單,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
小口尖底陶瓶,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瓶為一種用來汲水的容器,其紡錘形器型的特點,可通過重心轉換原理來調節器體平衡,從而達到從江河中取水的目的。通常這類尖底陶瓶上都會有環狀耳,從耳中穿綴繩索可方便人們汲水、搬動以及攜帶。(也有觀點認為它是一種與原始宗教和禮儀有關的祭器)
陶碗,公元前7800—前7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由這件陶碗可見早期的繩紋紋飾。
席紋陶缽,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順便說說碗和缽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缽的邊沿是向內收的斂口,碗的邊沿是向外撇的侈口。缽,原本是指僧人用的食器,碗邊向內收既可以保持食物的溫度,也可以避免食物溢出,對出家人非常實用。另外在顏色上也有所不同,缽的顏色僅為有限的黑色、褐色幾種,因為出家人清心寡欲無雜念,故採用這些器色,而碗則可以有各種顏色。
三足陶盤,約公元前2900—前2700年,石峽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舞蹈紋彩陶盆,公元前32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蛋殼黑陶高柄杯,距今約4500—4000年,龍山文化;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
裸體浮雕彩陶壺,公元前32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幾何印紋硬陶雙耳罐,春秋早期,南京博物館藏。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鷹形陶鼎,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鼎,古時烹煮食物的器具,後漸成禮器)
白陶尊,距今約6300—4600年,大汶口文化;山東博物館藏。(尊,古代盛器,一般盛放酒等,也做盛酒的祭器)
黑陶斂口釜,約公元前4800年,河姆渡文化;上海博物館藏。
釜(音同「輔」):新石器時期的一種蒸煮炊器,使用時用支架支起,在釜底下燃火加熱。
陶甑,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三裡橋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甑(音同「贈」):蒸食炊器,相當於現在的籠屜,其底部帶有一些小孔(圖紅圈示),一般與釜等配合使用(把它放在釜的上面)。陶甑的發明意味著蒸食的出現,它既避免了食物燒糊的現象,也為古人增加了一種製作美食的新方法。
陶鬲,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鬲為古代炊煮器,用於煮食物。
陶甗,距今約4000—3500年,嶽石文化;山東博物館藏。
甗(音同「演」),炊煮器,由甑、鬲演化而來,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有通蒸汽的小孔,相當於籠屜;下部為釜或鬲,可放水;鬲下燃火可蒸食物。
黑陶盉,公元前2400年—前2000年,龍山文化;上海博物館藏。盉(音同「合」),古代飲器,多用於盛酒與調酒。
白陶鬹,距今約4600年—4000年,龍山文化;山東博物館藏。鬹(音同「歸」),古代炊器,三足間可燃火加熱。
葉形紋豆,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中國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豆,中國史前陶器文化中比較特殊的器型。其早期功能主要是盛放食物等,後期具有禮器的性質與功能,為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
印紋硬陶罍,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上海博物館藏。罍(音同「磊」),古代盛貯器,多用於盛酒。
(黑釉三彩馬,唐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古人除了製作具有實用價值的陶器外,也製作了頗有生活情趣的陶藝作品,如陶豬、陶狗、陶馬、陶牛車、陶俑等。
陶器的發明,改善了古人的炊器條件與飲食結構,使人類吃上了水煮(蒸)食物,進而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健康乃至壽命。陶器的發明將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最後來看這件「漩渦紋帶蓋罐」,約公元前3000—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個陶罐的肩上有四個鉤形鈕,器蓋上也有一個鈕,看上去像是個密封罐。那麼,古人有什麼東西需要密封在這麼小的罐子裡?它真的是密封罐嗎?其用途至今是謎。小夥伴們有啥高見?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好長啊!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百家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