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期,我們的熱帶魚狂歡節到來了,那就是現在這個季節,很多觀賞魚都會在這個季節裡開始大量繁殖,當然了,在氣溫最高時節,它們的繁殖也可以戛然而止,因為水溫如果超過了30度以上,很多熱帶魚就不會繁殖了,我們也是需要合理控溫的。
但是從室外溫度達到了二十四五度以上並且恆定,只要是已經成年的熱帶魚,包括燕魚、七彩、菠蘿、地圖、紅尾皇冠等,它們都可以有效地感知到氣候的變化,開始大量發情。
我們這裡指的並非專業魚房和魚場,人家的條件擺在那裡,任何的觀賞魚都可以常年繁殖。
而很多的普通魚友並不具備這種條件,那麼,在這個觀賞魚繁殖期到來的季節,我們如何能很好地繁殖燕魚呢,真的是很難嗎?
好的燕魚種魚是一定要經過篩選的,別以為隨便兩條燕魚,就可以很好地看護幼魚
我們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一定要明白:觀賞魚是有各自脾氣和性格的,這是很多魚友之所以燕魚繁殖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些新魚友喜歡購買種魚,原因很簡單,看到這對種魚在人家那裡繁殖的已經很好了,所以買回家飼養繁殖,但是這種購買方式會牽扯到很多不確定性,首先作為種魚,能夠達到那個狀態,一定是非常適應了人家的水質和環境,因此才可以把它們的繁殖工作達到極致。
但是到了我們這裡之後,一切就要看它們高不高興了,甚至於有些情況下,可能是淘汰的種魚,再說句不好聽的,即使中途換魚,我們根本也看不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即使是一對種魚,它們的發情期也會有先後,之間存在各種矛盾,只有它們的所有心理壓抑徹底消除,它們的配合才會達到最佳。
因此來說,繁殖燕魚還是從小苗或者亞成養起,然後根據它們的狀況和反應逐步淘汰,最後才能選購到一對好的種魚。
換句話說就是,這些燕魚已經完全適應了我們的水質和環境,還有主人,即使主人把它們倒來倒去,它們也沒有多少恐懼,而且大魚不吃小魚,完全不用主人管理就可以把小魚帶起來,這才是真正的一對好燕魚。
飼養水體要大、密度不要太高,營造打對氛圍和設置產卵桶或者水草
當我們飼養的燕魚成年以後,大約是一年魚齡,一般的飼養魚缸長度在一米左右,飼養密度在五六對之間就可以了,為了操作方便,可以不必造景。
如果不想讓它們無緣無故把魚卵產在了缸壁上,我們可以採取花盆種植水榕、皇冠草等寬葉水草,而且這種做法,魚卵是隨時可以拿出單獨孵化的,不過剛開始幾窩最好不要去動。
設置產卵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絕對沒有寬葉水草要好。
因為我們不是大量繁殖,只是個人飼養愛好,完全不必購置產卵桶,一般的五對燕魚,放置兩棵皇冠草或者三棵水榕就足夠了,為的就是讓它們搶奪地盤,儘快成對,如果是產卵桶的話,可以放置兩到三個。
這些水草的養護極為簡單,幾乎不必管理,但是葉子多寬、離水面多高的那片葉子燕魚才會上去產卵,這就要看個人經驗了,一般的可以參考產卵桶的中部位置高度為準。
還有很多魚友會糾結於燕魚的產卵水質,或者說是魚卵不受精需要添加藥物等問題。
實質上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燕魚的心理問題,過去飼養燕魚,我們這裡都是自來水,根本沒有人去關注水質的軟硬度的,它們也能順利繁殖,並且產卵量和孵化率比起現在要高很多。
也就是說,什麼問題都有一個適應期,只要是親魚感覺到絕對的適應,一切都不是問題。
當然了我們是可以適當使用些軟水飼養燕魚的,但也沒必要去整天又是檢測又是軟水機的,差不多即可,這個不是重點問題,或者說關係其實並不大,我們這裡指的是普通的燕魚。
第一窩魚,如果是混養的,就讓它們在原缸生產,不要手賤去動了
第一窩魚苗對於很多新魚友來說感覺非常重要,事實上對於成年燕魚才是最重要的,有助於培養它們對於魚卵和魚苗的認識,以及它們看護魚卵的熟練程度,如果我們觀察到位,是可以提前把打對的燕魚給提出來的。
如果沒有那個觀察力,不如就讓它們在原缸自己看護、自己生產就可以了,一般的由於燕魚的雌雄發情期有所差異,第一窩魚卵會以失敗告終,但最好我們還是要把它們原缸隔離,給它們一個穩定的心情,這樣以後就比較好辦事了,可能第三四窩就會成功。
有些燕魚攝食魚卵並不是故意的,而是由於不認識、別的魚侵入、感覺環境不安全,小魚苗有危險,等等這些原因導致它們把魚卵吃掉了,一旦吃習慣了,這個事情就很不好辦了,原缸隔離一定是最好的辦法,並且要給它們預留至少三分之一的空間。
可能第二窩或者第三窩,小魚苗就降生了,然後它們自己有了充足的看護孩子經驗,我們就可以單獨把它們提到繁殖缸繁殖,這都是我們在自家飼養燕魚最好的辦法,其他觀賞魚大致也都一樣。
即使是提到了繁殖缸,最好也要把它們所熟悉的產卵桶或者水草一併提走,這樣它們很快就會熟悉環境。
大批量繁殖,單獨提罐不是不可以,但是我總感覺我們孵化,永遠沒有大魚看護的好
有些魚友比較性急,非要把產卵桶或者水草提出來,讓魚卵單獨孵化,這也不是不可以,這樣的做法會有利於燕魚親魚很快再次繁殖,但小魚苗的出魚率或者成長的速度,未必會比有大魚看護的時候更快,這個是肯定的。
關於魚苗的餵養問題,以及到底能和親魚待在一起多長時間,這也是要看親魚脾氣的,比如說有些親魚既可以帶小魚也可以繼續繁殖下一窩,而有些親魚就會有所捨棄,這個全靠我們自己平時的觀察和對於自己燕魚的性格的了解。
換句話說,繁殖燕魚什麼最重要?不是水溫、不是水質,那些東西只要需要,都可以立刻調理明白的,關鍵點在於燕魚親魚的心情穩定。
只要它們的心情穩定,雄魚到了發育年齡,哪裡會有那麼多不受精的魚卵呢?
只要它們的心情穩定,個別白卵都會被有效剔除掉。
它們的胸鰭有效地扇一下,比起多少氧氣泵都管用,比起多少慶大黴素都有效。
可惜的是,很多魚友根本不注重自己的觀賞魚,心情和環境穩定的培養,而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水質軟硬度不對勁了、魚卵發黴是因為防黴藥物不夠了,只要這窩魚卵報廢了,立刻就去更換雄魚……
等等這些我們自己想當然的問題,新魚友們都很注重。
為什麼魚場裡需要做這些工作呢?他們是沒有時間關注這些的,親魚看護不好就單獨孵化或者直接淘汰掉,因為規模化養殖,魚缸較多,菌類自然也多,所以才需要防黴,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飼養模式。
所以說,在這個熱帶魚繁殖最好的季節,我們可以拿自家飼養的燕魚開始練手了。
主要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觀察力,怎麼能最快的速度分出來已經成對的親魚,仔細觀察它們是如何看護小魚的,哪一條脾氣好,哪一條脾氣壞,觀察魚卵幾天能出,親魚有何表現,它們出現什麼肢體語言證明心理壓抑?這些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缸好水,魚缸的水質本來已經很穩定了,水溫也適合,為什麼還要去下藥防黴,或者胡亂調理呢?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