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看過老電影《上甘嶺》的朋友,或許對該片的這首主題曲《我的祖國》都耳熟能詳。長期以來,許多人卻把歌詞中的「豺狼」視為一種動物。其實,豺不是狼,狼也不是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動物。那麼,「豺狼」中的豺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
豺
學名:Cuon alpinus
英文名:Dhole(英[dl])
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豺屬。它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比狐狸大。體長約100cm左右,尾長45~50cm,肩高約50cm,體重13~20kg左右。它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和地理環境的不同而略有變化,但一般情況下,其頭、頸、肩、背及四肢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為黃色、棕色或淺白色。
豺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瀕危物種。從古至今,在我國各地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豺的傳說:有的地方把它描繪為一種「有翅能飛、專門吃虎」的動物,是虎的剋星;有的地方將它列為「四兇」(豺、狼、虎、豹)之首,在食肉猛獸中最為兇猛;有的地方將它稱為獵神的狗,或驅害獸保莊稼的「神狗」等等。簡直是神乎其神。
豺曾經遍布世界各地,現僅生存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和中東地區。即北起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洋群島各國,西從克什米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地,東達烏蘇里一帶,在我國新疆等西部人煙稀少的地區相對集中,但數量極少,遠不如狐、狼等那麼多。豺像許多動物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別稱,如「紅豺」「豺狗」「野狗」「野犬」「神狗」等等;在國外,也有稱其為「亞洲野犬」或「亞洲赤犬」的,其別名之多,五花八門。
豺的棲息環境比較多樣化,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巖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它從不挖掘洞穴,一年四季主要居住於巖石縫隙、天然洞穴,或隱匿在灌木叢之中。豺喜歡群居,擅長圍獵。平時由2~3隻組成一個臨時的小集體,多時達10~30隻,極少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豺的性情十分警覺,多在清晨和黃昏以圍攻方式捕食追逐獵物;它行動敏捷,善於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如果藉助於快跑,可以躍過5~6米寬的溝塹[gou qiàn指壕溝、窪坑],也可以跳過3~4 米高的巖壁、矮牆等障礙,其靈活度不亞於獅、虎、狼等猛獸。特別是在捕獵時,多採取接力式窮迫不舍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捕食的手段還是比較特殊的。
豺狼當道、豺狐之心、豺虎肆虐……這些成語就是我們對豺的認識,即貪婪、陰險、兇殘、狡猾的動物。因而,豺所到之處,迎接它們的總是獵槍,豺之所以是「害獸」,是因為我們從自身利益去判別,以人類的思想情感去區分。殘酷的生存競爭、自然進化的結果使豺形成獨特的捕食、生活方式,只不過這些不大符合人類的道德行為標準。豺的獵物也包括危害莊稼的野豬、豬獾、野兔以及各種鼠類。豺主食羚牛、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個體,有利於有蹄類種群的平衡和復壯。因此,保護豺也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