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時常被歸結為「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看到別人露出的馬甲線,再對比自己的「滿肚肥油」,便立志要開始健身,可是剛堅持兩天,肌肉的酸痛感就把當初的豪言壯志碾壓得沒有一絲存在感;心裡明白學習一項技能可以為自己加分,但收藏了一大堆學習網站、經驗貼,但最終卻成了「收藏不看」系列......我們總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解釋自己的行為,「等一下再做」成為一次次拖延的藉口。
要我說,你就是太容易放過自己了。的確,每個人都會有精神狀態不佳的時候,作為努力已久的獎勵,應該得到適量的放鬆,但量的度要適當把握,正如哲學上所說,量變達到了一定程度,就變成了質變。
朋友小華在一家大公司做財務會計,她的目標是考上註冊會計師。周邊的朋友一直認為她對自己的職業認同感很強,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她常常在朋友圈轉發關於會計行業的各種乾貨,還報了一個會計學習班,每天都在朋友圈進行打卡。看到她曬出註冊會計師的報名截圖後,大家都以為她要準備考試,所以都自覺地不再約她出去玩。沒想到,倒是小華自己主動聯繫我們到她家做客,當問到會不會打擾到她學習時,她輕鬆地說:「沒事,也可以明天再學。」去到小華家時,發現她還在拿著手機玩遊戲,一邊是剛翻沒幾頁的資料書。我翻了一下,幾乎百分之八十的習題都沒做過。
她看到我手上的書,說:「哎,最近沒什麼心情學習,休息一下過兩天再學吧。」說罷又繼續低下頭玩手機。
臨近考試前幾天,小華才心急如焚,說自己連一遍完整的書都沒看過,看來是要裸考了。可想而知,以這樣的狀態考試,結果當然不理想。
我們時常幻想自己成功後的樣子,但卻沒有腳踏實地的樣子。以這樣的態度敷衍生活,生活也會敷衍你。
朋友小傑對生活就從不敷衍,因為工作經常久坐的原因,他的腰椎常常隱隱作痛,去檢查後,醫生跟他說,如果再不注意,就會形成腰椎間盤突出症,聽了醫生的話之後,小傑意識到再不能這樣不顧身體狀況,於是,他強迫自己每周必須要跑30公裡以上。剛開始時,每次跑步前他都要在心裡掙扎一下,給自己鼓足勇氣才邁出家門,跑了一個多月後,他漸漸愛上了跑步。現在,小傑的腰椎已經恢復正常,工作效率也比以前提高很多,他還計劃著今年要參加一次馬拉松呢。他說:「我也時常會有懶惰的情緒,我克服的辦法就是,別等,到了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別想要不要去做,先做了再說。」
阿爾貝·加繆在《反抗者》裡曾說:「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享受一樣,付出也一樣,立足當下,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
因此,別再說「等一下再做」了,放過現在的自己,只會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