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陳增堂和他的團隊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雖然不用像醫護人員那樣上前線,但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為求助者提供心理疏導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同濟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陳增堂教授利用自身專業,為社會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在心理抗「疫」戰場上整整堅持了3個月。目前,隨著上海一部分學生復學複課,他又馬不停蹄地投身到第二戰場,為廣大學生消除心理負擔。
每天工作十幾小時
陳增堂家住楊浦區同濟新村,退休前他是同濟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先後擔任上海高校心理諮詢協會理事長、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等職務。為響應國務院「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熱線的基礎上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要求,有效預防和控制疫情對公眾造成的心理影響,春節尚未結束,陳增堂便立即投入到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陳增堂教授積極報名參加支援武漢的心理諮詢師志願者隊伍,以網絡和熱線電話的方式,向身在武漢的醫務、公安、患者,以及社會大眾提供心理援助服務。他還參加了中國心理學會組建的全國專家服務團隊,公開自己的微信號和郵箱,向有需要的諮詢師提供幫助和督導。
考慮到工作的特殊性和高強度,為更專注於工作,陳增堂離開家人,獨自來到另一處住所,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幾個月裡,速凍水餃和方便麵成了他常吃的果腹之物。
圖說:陳增堂為醫護人員做心理疏導
為一線人員提振士氣
「有些醫務人員極度疲勞後亢奮到不願下班,也有些人上了前線心裡害怕想回來,甚至有奔潰到大哭的情況發生。」 陳增堂回憶道,「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及時幫助他們『踩剎車』,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才會逐漸降下來。」
由於疫情的防控需要,武漢封城,留守在武漢的不少市民情緒不穩。抗疫初期,陳增堂的同事就接到了一位單親媽媽的求助電話。這位女士離異,帶著一個孩子,與父母關係不太融洽,面臨失業和疫情封城,她感到生活無望。她在電話裡袒露,自己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想帶著孩子一起解脫。接線的心理諮詢師引導、穩定其情緒,耐心疏導求助者三個半小時,幫她重尋生活的意義。
自心理諮詢熱線開通後,家裡小孩吵鬧、對門噪聲太大、找不到工作……陳增堂團隊接到過很多意想不到的求助電話。他們還為出現焦慮及緊張情緒的居家隔離者提供健康指導和心理疏導,樹立他們抗疫的信心,在防疫關鍵時期做好心理「守門員」。
緩解「神獸」複課焦慮
隨著初三、高三年級返校開學,為防止「疑病症」「焦慮症」在學生間滋生,陳增堂立刻轉戰第二場戰役——開學「戰疫課」。
陳增堂首先發動上海高校心理諮詢協會同仁,針對做好「大學生安心和校園安定」工作,他迅速動員協會力量發出《上海高校心理諮詢協會倡議書》,組織專業人員編制了《上海大學生疫情應激心理自助手冊》和《上海高校心理諮詢協會抗擊疫情心理援助工作指南》。同時,他還發動各級專家撰寫了百餘篇抗疫科普文章向高校師生和社會推送。
疫情好轉,但社會情緒和公眾心理的平復仍需要時間。除了做好硬體防護措施,心理「防疫」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為市民增強心理防疫免疫力,陳增堂和他的同事們為之努力著。
新民晚報記者 夏韻 通訊員 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