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人文意蘊
文/顧 濤
自魏晉南北朝以後,山水畫就逐漸成為中國畫最主要的畫種之一,而且長期以來在傳統繪畫領域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仔細考察山水畫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山水畫與其他畫種相比,有它自身的更明顯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能集中體現中國文化的精神,更能體現中國人的人生理想與追求。在中國傳世的山水畫名作中,面對其中任何一幅,我們幾乎都能從思想根源上去尋找它的文化依據。不管它在形式上和風格上有多少變化,它的核心思想卻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山水畫通過描繪和再現我們的生存環境,生動表達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對美好人生境界的嚮往,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崇自然、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等文化特點。
國家思想與民族意識
從文化內涵上看,山水畫首先傳達的是中國人深厚真摯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山水在自然界中是除天地之外體量最大、最能代表地域特徵的事物,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把山水視為自己國家的象徵、民族的標誌。但相對於其他國家和民族來看,中國人的山水情結或者說山水崇拜卻非常突出,以山水詩、山水畫為代表的山水文化尤其發達,最重要的表現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便通過描繪和歌頌山水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秋山問道圖》局部 五代 巨然
從《山海經》可知,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通過山水來認識宇宙空間和天地萬物,依託山水來構建自己的「詩意家園」,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與山水形成了和諧的共生共存的關係,恰如《詩經·斯幹》中所描述:「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山水家園圖,可見,祖先們很早就意識到山水與人類自身的親密關係,知曉他們的生存、生活、生產都離不開山水。《詩經》等古代典籍中類似這樣的描述和讚美山水家園的詩文還有很多。華夏大地上壯麗多姿的山山水水孕育承載著生靈萬物,供養繁衍著一代代炎黃兒女,同時,高山大河又是中華民族天然的安全屏障,久而久之人們便對它充滿了依賴感、敬畏感和崇拜感。不僅如此,歷代的藝術家更是通過山水來表達我們民族的思想情感,從而形成了豐富獨特的山水文化,而山水畫藝術就是其中散發著獨特魅力的一朵奇葩。
二十世紀傑出的山水畫家黃賓虹曾說:「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山水予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間,應予美化之。」縱觀中國歷代的山水畫,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一直貫穿這樣的特點,那就是山水畫是中國人對自己家園的寫照,是心靈美好感情的呈現,是愛國愛家思想的藝術表達。山水畫大師李可染一生以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為使命,對山水畫的這一特點有深刻的體察,他無限深情地評價山水畫:「山水畫是對祖國、對家鄉的歌頌——江山如此多嬌,中國人的江山、河山一詞都是代表祖國的意思。……中國的自然環境很好,山水是美的,值得歌頌。我們人民愛祖國、愛家鄉、愛和平生活,這種情感自然就和愛山水聯繫起來了。……人民愛山水園林,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環境裡,對山水的愛,寄與一種理想和願望。山水給人以最好的休息,孕育聰明智慧,所謂鍾靈毓秀,它給人以精神的啟示。」事實正是如此,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不僅描繪泰山、黃山、長江、黃河等這些中國的標誌性山水能夠寄託我們的愛國情愫和民族意識,哪怕只是一幅普通的山水畫,往往也能勾起我們的愛國思緒和家鄉情懷。山水,已經從具體的物象抽象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我們讚美它、歌頌它,並不斷地在山水畫的藝術實踐中陶養和提升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和審美境界,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山水乃圖自然之性,非剽竊其形,畫不寫萬物之貌,乃傳其內涵之神,若以形似貴,則名山大川,觀覽不遑,真本具在,何勞圖哉?」(黃賓虹語)因此,中國山水畫從產生之日起,就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再現,而是以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存在發展,如何從形式到內容完美體現它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精神指向才是無數山水畫藝術家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換句話說,山水畫,它已經成為我們表達民族精神的一種不可替代的藝術形式。
「道」的體現
「道」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總的概括。但在古人心目中,道是神秘莫測、虛實難定而又具有至高無上的力量,如《道德經》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具體是什麼,古人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它的特徵是明顯的,它是萬物的本源,孕育萬物而永不枯竭,它深奧難測而又充滿生機,它是自然的「靈魂」,支配著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自然界。
從古人的這種認識出發,山水畫同樣以藝術的形式體現了中國人對「道」的追求。在古人看來,一方山水往往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山水是自然天地的縮影和代表,它幾乎具有「道」的所有功能和特徵,所以在山水中可以發現蘊藏其中的「道」。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言:「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遊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這是山水畫理論中最早提出山水可以體現「道」的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獻。文中提出的「以形媚道」、「澄懷味象」、「含道映物」的觀點顯然說明作者對「道」與山水之間關係的思考。山水充滿靈氣,化育萬物,而且四時形貌不同,富有變化,正體現了「道」的特徵。「媚」是體現或生動地再現的意思,強調山水的生動與富有生機。山水「以形媚道」就是山水通過承載的生命現象體現內在的無形而至上的「道」。山水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縮影,是大自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夠體現自然的最重要的特徵,而且也是與古代人類關係至為密切的自然物,所以,古人通過山水畫來表現自然萬物之「道」,從而來表達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仿古山水》 明 藍瑛
從宗炳開始的把山水畫與天地自然之「道」相聯繫的觀點,在古代山水畫發展史上影響深遠。歷代山水畫理論強調「道」的論述很多,如宋代韓拙《山水純全集》中所言:「凡畫者,筆也,……默契造化,與道同機。」這裡明確指出以筆墨描畫山水的過程,就是作者契合自然,參悟其「道」的過程。清代石濤山水畫思想中著名的「一畫」觀實質上也是把自然之「道」推衍為山水畫之「道」,他指出「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這裡,石濤的「一畫」即是自然之「道」、萬物之「道」,也是他心目中的繪畫之「道」。當然,還有許多類似的論述不能一一臚列,總之,對「道」的體現是我國歷代山水畫一以貫之的核心觀念和藝術表現的內在目標。
《梅花山館》 清 吳歷
既然山水畫能夠體現自然的「道」,那麼,通過對山水畫的中間聯結,就能把人之「道」和天之「道」融為一體,即實現「天人合一」。所以,唐宋以後的山水畫常常把人物安放在山水畫之中,但我們發現,大多數人物都在畫面中佔的比例很小,人並沒有被強調成畫面的主角而顯得突出,而是融合在畫面的山水自然之中。通過畫面可以看出人在山水中心神通暢,與自然從精神上達到和諧。畫家們通過對人與山水關係的主觀觀察和體驗,把握住了人類自我和大自然的共同規律,把這些表達在山水畫之中,實現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山水自然的完美結合,這樣自然萬物就通過人的感受而達到「萬趣融乎神思」,從而有形的山水就與人類的精神之「道」緊密地合而為一。
自然觀念
山水畫在我國之所以長盛不衰是與中國人尊崇自然的文化特點密不可分。從宗教學角度看,中華民族實質上是一個盛行自然崇拜的國家。大自然在中國人看來最為神聖、最為親切,就象父母一樣,不僅養育了我們,而且還是我們精神的歸宿,因此對自然的崇拜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而自然崇拜中除天地日月崇拜外,山水崇拜可能是最為普遍和重要的,五嶽四瀆因而很早就成為古代中國的象徵和人們的祭拜對象。
山水畫首先描繪和再現了自然的生機之美、生命之美。美學家宗白華曾說:「中國偉大的山水畫的意境,已包具於晉人對自然美的發現中了。魏晉時人在山水畫中找到了一個表達和寄託自己人生理想的審美世界。」山水為什麼在中國人心中是一個審美的世界?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以山水為核心的大自然,是萬物的載體,它帶給各種事物以生命,使它們充滿勃勃生機,人是萬物的一類,同樣離不開山水自然的哺育和恩賜。畫家們對山水的描繪既是對自然的尊崇,又是對生命的歌頌。石濤曾指出:「古之人,寄興於筆墨,假道於山川,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身不炫而名立,因為蒙養之功,生活之操,載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質也。」山水是大自然精華的淵藪,萌生萬物,蒙養人類,是人類最早和最重要的生命搖籃和庇護所,對於人類來說,它的博大、豐富和無私是值得描繪和讚美的。《韓詩外傳》講「山者,萬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殖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吐生萬物而不私焉。」所以,我們感覺到山水畫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麗的,都是有感情的,都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因為我們的生命就來自它們。因此,山水作為大自然中最有代表的主題,世世代代受到畫家詩人們的讚美和表現,從根本上體現了中國人感恩自然和尊崇自然的文化特點。
《宿雨曉煙圖》 清 王翬
對自然、對山水的尊崇具體到山水畫的創作中,就要求畫家們要熱愛山水、遊歷山水、觀察山水,從而能夠在創作中不僅能夠描摹山水自然,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它的豐富變化和內在精神氣韻。只有飽遊名山大川,胸中有丘壑,才能在畫意、畫境上表達出山水的大美境界。聲稱「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的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對山川的變化和理勢有深刻而詳細的描述:「山川,天地之形勢也。風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雲聚散,山川之聯屬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可想而知,如果石濤不是對山水有長期細緻的觀察和寫生,對山水的變化和自然美有豐富的認識,就不會有這樣深入而獨到的見解,也不會畫出那麼多傳世的佳作。古人深知向自然的學習是山水畫的根本原則,早就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口號,提倡要表現山水的美就需要長期的觀察寫生,需要「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樣再加上畫家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現,自然就能獲得山水畫創作的真諦。從唐直到宋元明清各代,雖然不同時期的山水畫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但在尊崇自然的根本原則和精神追求上則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把表達自然的內在氣韻精神與人的心性情知的統一作為創作的蘄尚和旨歸。
人生理想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精神生活的追求,山水畫的產生和繁盛就是最好的例證。空靈清淨的自然山水,是遠離塵俗、祛除雜念,並給人以精神愉悅和啟迪的最好所在。《論語》中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可見,早在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從山水中看到其蘊含的自然哲理並比附到人生的道德和智慧之中。魏晉時人在山水之遊中暢懷縱情,進而感受到人生的自由超然,從現實世界進入到審美世界,在自然美中找到了人生的寄託和精神觀照,正是對這種心靈和精神的新境界的追求導致了當時山水畫的出現。
《四景山水卷》(春景) 宋 劉松年
山水畫為古人營造了一個暢神達情的自足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可以忘卻物質世界的誘惑,忘卻蠅營狗苟的名利追求,忘卻生老病死的各種煩惱,面對純淨的山水還原出一個本真的自我。還是「好山水,愛遠遊」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得好:「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叢,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嶢嶷,雲林森眇,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這段話讓我們一下子從喧囂蕪雜的世俗社會仿佛進入到了一個幽深高遠的山水聖境,面對著一幅山水畫我們完全可以思接千載,心遊萬仞,與聖賢對話,與神靈同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真正是「暢神」之遊。和宗炳幾乎同時代的王微也是一位對山水情有獨鐘的隱逸之士,他在《敘畫》中也對山水畫有獨到的評價:「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圭璋之琛,豈能仿佛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畫之情也。」這種如遇神明的山水之情,不是一般的金石之樂、圭璋之琛所能比擬的,它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精神的升華,是難得的審美享受,是人生理想的情感實現。
《匡廬讀書圖》 清 王翬
與宗炳、王微一樣,歷代的山水畫家繼承了他們的山水畫觀念和人生理想,並具有代表意義地把中國人的這種「林泉高致」圖式化地傳承下來,賡續不絕。山水畫,它的高深幽遠的境界,田園牧歌式的寧靜,和平蕭散的格調,成為反映古代中國人生活理想最為典型的文化範式。誠如郭熙所言:「君子之所以愛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素養,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觀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可見,山水畫為古人創造了一個「第二自然」,即使人們不能親處山水之中,也能通過山水畫的神遊而實現精神上的享受和超越。
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主流畫種,它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產物,也從各個方面體現和表達著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也正是因為深深植根於廣袤博大的民族文化之中,它必將永遠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趙春秋 溪山雪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