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圜丘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完工
內壇70年來首次呈現完整格局,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內壇環壇步道全部貫通
昨日,天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完工。本版攝影(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泰元門修繕前(東面)。 天壇公園供圖
泰元門上安裝了防鳥網,用以保護彩畫。
修繕後的泰元門大門。
天壇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的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完工。天壇內壇重現完整格局,內壇「環壇步道」也已經全部貫通。按照申遺時的承諾,2030年前,天壇將總體恢復其完整性。目前天壇仍有大面積壇域被佔,未來將逐步騰退拆除。
新京報訊 昨日,經過搬遷騰退和為期3個月大修,位於天壇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的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正式宣告完工。自此,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內壇「環壇步道」也已經全部貫通。
上世紀70年代,泰元門封閉成為民居
記者在現場看到,泰元門距圜丘約500米,紅牆綠瓦,三孔拱券內朱門熠熠,門上整齊排列著金色門釘,大門東側上方石額鐫刻有滿漢文字「泰元門」。
據園方介紹,明嘉靖九年(1530年)圜丘壇建成時設有四座天門,即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和成貞門,分別位於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四個壇門中間一字「元、亨、利、貞」取自《周易》中乾卦的卦辭,其意象徵大自然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據園方介紹,在明朝時,泰元門外建有崇雩壇,皇帝要行經泰元門到崇雩壇祭天祈雨。明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雩祀,泰元門從此閒置不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泰元門封閉改造成為民居。
隨著北京市中軸線整體申遺工作啟動,泰元門住戶搬遷騰退和文物保護修繕工作被納入重點任務。去年8月,天壇園內住戶騰退籤約順利完成。今年6月,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啟動。
外壇仍大面積被佔,將逐步騰退
1998年,天壇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按照申遺時的承諾,天壇要在2030年前恢復其完整性。
記者從天壇公園了解到,目前天壇仍有大面積壇域被佔,主要集中於西南、南、東南外壇,未來將逐步騰退拆除。
被佔區域分布有大量的遺址遺蹟,包括神樂署、犧牲所、石牌樓、鐘樓、輿路等。這些遺址遺蹟是天壇作為最高等級祭祀壇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壇廟祭祀禮儀的重要歷史素材和物證。
「過去在神樂署的南面有犧牲所,為明清兩朝祭祀犧牲之神和豢養犧牲的地方。犧牲所負責飼養的牛羊豬鹿兔等,是用來祭祀天地日月、宗廟社稷的,即所謂大祀、中祀等祭祀活動,建築數量十分巨大,佔地範圍廣,規模最盛時各種房屋達百餘間。」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經考證研究,犧牲所原位置在今天西南外壇的天壇西裡東區附近。而與現在可見的其他四組建築不同,犧牲所目前僅殘存一段30多米長的南牆。
「從遠期來看,待外佔單位騰退拆除,相關遺址將在現場考古後,根據遺址和歷史資料的完整程度,決定修復還是保護。如具備修復條件,可以申請修復論證,如果修復條件不成熟,則可能開展遺址保護。」這位負責人說。
追問1
修繕泰元門難點在哪裡?
曾封閉改為民居,券洞兩側被封堵,門扇包砌在牆體內、糟朽嚴重
記者從泰元門修繕前的照片上看到,泰元門三個券洞內曾有多家住戶,壇門券洞內原地面被水泥覆蓋,券洞兩側被磚牆封堵,門扇被包砌在牆體內、糟朽嚴重,門釘也全部缺損。
「施工前,這裡琉璃瓦釉面風化脫落,瓦件、脊獸件破損缺失較嚴重。瓦面上長有粗大的樹木,造成瓦面破損嚴重,樹木根系更已深入壇門建築主體,威脅建築結構安全。泰元門古建外牆三面被臨時建築遮擋,西側可見的部位牆面表皮脫落嚴重。」天壇公園工程科工作人員陳洪磊告訴記者。
為保存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公園按照「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保留現有的建築材料,按原規制、原材料、原工藝做法進行施工。修繕工程主要包括挑頂修繕、恢復琉璃瓦件屋面、牆體重抹靠骨灰、修整大門、補配門釘、重做地仗油飾等,歷時約3個月最終完成。
此外,鑑於泰元門彩畫的保護價值突出、彩畫工藝的特殊性,本次施工對彩畫進行了現狀保護,並設置了防護網。
追問2
恢復完整天壇進度如何?
騰退房屋超700平方米,新開放景區面積達3.2公頃,內壇環壇步道全部貫通
陳洪磊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天壇內壇牆和壇門修繕的整體工程就已立項開始做前期工作,隨後逐年分批次地進行修繕。
2017年年底,天壇公園啟動了內壇騰退工作,共涉及位於天壇核心遊覽區內的20戶住戶,包括西南側原北京市園林機械廠15戶、東南側泰元門2戶及北側辦公區3戶,騰退住戶房屋總建築面積715.04平方米。
位於天壇公園西南角的機械廠區域,包含壇牆、廣利門和輿路等天壇歷史遺產本體,經過搬遷騰退和修繕整治恢復了歷史風貌,已於今年6月8日正式接待遊客,新開放景區面積達3.2公頃。
「我們向北打通了從廣利門到神樂署的參觀步道,向東打通了從廣利門到泰元門的路線,天壇內壇『環壇步道』已全部貫通。遊客可以沿步道感受壇牆尺度和內壇格局,從而獲得對天壇完整的認知解讀。」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京報記者 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