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始發地。其中,中共一大會址就是最引人矚目的紅色地標,如何擦亮這一「紅色文化品牌」?上海正在通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的修繕保護、一大新館的建造,讓這一紅色地標更加靚麗奪目。
太倉路127號,距離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不到兩百米,有一處石庫門老建築正在全面修繕,這裡就是創辦於1916年的博文女校,而它更是一處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歷史文物建築。
1921年7月,來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的部分代表,以「北京大學暑期旅行團」的名義,曾下榻在博文女校,還在這裡召開預備會議,並於休會期間草擬文件、開展討論,可以說博文女校與中共一大會址共同見證了一大的召開和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上世紀70年代,文博女校曾復原了當年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的陳設。但時隔多年,這棟磚木結構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破損嚴重,尤其是其中的木質構建,遭到較為嚴重的白蟻侵蝕。
此次修繕,施工方找出了白蟻洞穴,並對木質結構進行了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的修復,並且更換了40%的木質主體承重結構,其中就包括這根長八米的承重柱。
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一大及博文女校總設計陳中偉說道:「這根木柱將近一百多年了,打開以後發現,這個木柱損壞情況相當嚴重,並且這些構造又是通過榫卯結構聯繫的,這個樓的下面有四根梁全部榫卯在一起,我們就要把這個榫卯結構全部卸掉。這根通天的柱將近八米不到,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了一根和當時材質一樣的木柱,按照原有工藝、原有材質、原有的形制進行恢復的。」
白蟻侵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為地面沉降,老建築比周圍地坪低了90釐米,雨水時常倒灌。為此,這次修繕,還在建築周圍增開了內溝,隔絕了水患影響,讓老建築「強身健體」,更加牢固。
博文女校修繕完成後,將根據歷史資料,復原陳列中共一大代表曾經住宿、活動的空間。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雲根表示:「考慮把它恢復當時的歷史原貌,供內部黨史專家、有關人士進行內部參觀,對有興趣深入了解這段黨的歷史的人,能夠實地踏勘,了解當時的情況。它是一大會議實物的見證,歷史的記載,我們把它修舊如舊,能夠完整全面反映一大會議的狀況,讓人民群眾能夠實地瞻仰、了解當時工作開會的情況。」
此時,相距不到兩百米的興業路76號,就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自從去年11月17日起暫停對外開放後,這棟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築也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修繕保護。
登上屋頂,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鋪設瓦片,需要修復的屋面面積達八百平方米。由於有的屋面瓦片已經損壞,施工方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從浦東川沙拆除的老建築中收集到3萬塊相同年代、款式的瓦片、簷口瓦、磚望板,進行逐片修補,看上去顏色大小都協調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建築原本的瓦當很有特色,白底上有兩個黑圓圈,被稱為「熊貓眼」,這次也要在所有瓦當上,重新繪製,復原百年前的建造風貌。
屋面修復不僅採用老材料,也要用老工藝。比如固定瓦片的材料是採用紙筋石灰與黃沙一比六的比例調製的,其中的紙筋石灰是將稻草摻合在石灰中,等待半年左右時間,等稻草自然分解後,才能使用。這樣的粘合劑,能保護瓦片歷經風吹日曬,也不易開裂。
此外,整個石庫門老建築內,還有兩千多平米的木質建築結構,包括木門、木床、木扶梯、外牆木裙板、木地板等等,由於歲月侵蝕,已經殘破朽壞,這次也成為此次修繕的重點。
施工方不僅用老木頭,對損壞的木結構進行修補,後續還特別採用了傳承千年的廣漆工藝,需要經過12道工序才能完成。尤其在修復外牆木裙板的時候,為了防止木板開裂,特別貼上了一層夏布。所謂夏布,是一種手工製作的天然材料,它採用的植物的筋脈編織而成,貼在木頭表面後,再在上面塗上生漆批嵌、打磨,如此反覆多次才能完成。
作為典型的石庫門建築,清水牆面也是一大老館的特色之一。施工方不僅在磚縫之間採用「元寶縫」,恢復當年建築原貌,還將在顏色上進行最關鍵的平色處理,將外牆修復出有深有淺的天然磚的質感。
目前,整個修繕改造工程已經完成了60%,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工人們將在春節期間加班加點,確保工程3月底竣工,並在建黨百年之際,以百年前的歷史風貌向社會公眾開放。
與此同時,隔街相望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新館,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新館外觀延續了石庫門風格,建成後,它將成為主要展示空間,展陳設計上更加精雕細琢,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用更豐富的展品、更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全面講好建黨故事、深入闡述建黨精神。
屆時,新老展館新舊交融、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共同彰顯建黨的光輝歷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表示:「一大會址是最引人注目的紅色地標。一大紀念館新館建成之後,對於我們更加全面展示建黨歷程,弘揚闡釋建黨精神也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老不是替代關係,新老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在一大會址邊上,新館有更敞亮的空間、更現代的設施,更完備的展覽展示功能,這些都為我們廣大觀眾遊客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從上海石庫門裡走出來,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徵、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個創造了更好條件。到時候我們一大紀念館的新館和一大會址老房子之間,新老房子橫跨興業路南北兩側,會形成一個開放式的、街區式的博物館,和周圍新天地商業區、太平橋綠地融為一體,更加便利廣大觀眾和遊客。」
(編輯: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