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女性的力量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上海是中國最早工業化的城市,擁有中國最早的職業女性,上海的文化圖譜也從來不乏女性的身影,作家王安憶甚至說,「要寫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

最近,上海提出了「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戰略,上海女性作為其中豐厚的一脈,又有哪些故事,產生過哪些影響?

四位演講者和觀眾合影

日前,徐匯區「匯講壇」請來了四位女性代表——小提琴家俞麗拿、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演員王一楠、分眾傳媒首席戰略官陳巖,和觀眾分享她們與上海的淵源。她們有的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也有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的新上海人,每一位都有不少談資。

秦文君

秦文君:閱讀讓人學會尋找幸福

秦文君是上海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自26歲發表第一部作品,37年來,她已經寫了70多本書。

秦文君記得,寫第一本書時,兒童文學還是一個小兒科,「大家覺得你寫兒童文學可惜了,要寫寫成人文學,有些人寫兒童文學寫了一輩子,最後就是一房間書,沒有財富,也沒有影響,沒有人知道,孩子知道,但孩子不記得,長大以後就忘記了。支撐我寫下去的就是兩個字,熱愛。從小愛閱讀,我讀了很多作家的作品,所以開始寫作。」

因為出生在上海,秦文君有不少作品和上海息息相關。

最讓她難忘的是《十六歲少女》。16歲時,秦文君上山下鄉到了黑龍江,同去的有一群人,有人回來了,有人永遠埋葬在那裡。也因此,秦文君一直想把那段生活,那段最天真、最美好的青春寫下來。

寫這部作品時,秦文君正好懷孕了。當時她已經三十多歲,年輕時她很怕觸碰那一塊,直到快要做母親了,她才真正有勇氣整理少女時代的記憶。

那時,秦文君的先生正好出國了,她向單位請了兩個月的假,又和父母打了招呼,讓他們不要打擾自己。她把電話線拔掉,在冰箱裡放滿了吃的,整整兩個月沒出門,寫得不知白天黑夜,一直寫到先生回家,家裡亂的一塌糊塗,讓他誤以為進錯了家門。

在孕婦的狀態下,秦文君連著寫了近二十萬字,生命力旺盛到讓人驚嘆,「《十六歲少女》得獎也不多,但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書,後面的作品再沒有這樣的狀態,人生就這麼一次,什麼快樂都比不上創作的快樂。」

還有一本秦文君印象深刻的書是《男生賈裡》。

當了兒童文學作家後,秦文君收到過九千多封信,有一天,她收到一位小男孩的來信,大意是學校裡的女孩越來越厲害了,會欺負男孩子,「我想不對,我們小時候都想做男孩子,像男孩子那樣很自由、很開放,為什么女孩子越來越厲害?」

秦文君為此走訪了多所上海學校,仔細一看,女孩確實越來越厲害,有不少還是「女漢子」。女孩越來越倔強,越來越能發揮她們天性裡的力量,相對來說,男孩的成長似乎越來越不容易,從這個角度,秦文君寫了《男生賈裡》。

秦文君寫《男生賈裡》時正值中國兒童文學低迷,剛出來只印了兩千本,後來這兩千本就像兩千個種子,在孩子間傳來傳去,慢慢就傳開了。正是通過《男生賈裡》,上海兒童文學火爆起來,中國兒童文學也火爆起來,「大家覺得有這麼一個希望,兒童文學可以接近現在的兒童,我們可以打動現在的孩子以及將來的孩子。」

這幾年寫作下來,秦文君又發現,現在的孩子對文字的需求越來越少。

有一次晚飯後散步,秦文君在醫院門口看到一個男孩哭得十分傷心,她還以為男孩家裡發生了什麼大事,誰曾想,他只是因為媽媽收走了手機才哭,「現在的孩子對新媒介的依賴超過成人,很難在文字上安靜下來。」

同時她還發現,現在的孩子在小學到中學之間的轉變非常大。

「我走了很多校園,發現小朋友在學前時期個個那麼好,天真、聰明、有想像力,而且愛藝術,講故事、聽音樂他都喜歡,而且對父母非常依賴,父母不管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健康還是殘疾,他都那麼摯愛。小學畢業以後,分化開始很大,有的孩子就冷漠了。中學畢業,這種變化天差地別,有的依然保持初心,有的不一樣。閱讀對孩子非常重要,因為閱讀比看電視、玩手機難多了,閱讀必須要你安靜下來,我們很缺這些東西。」

這些年,秦文君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向孩子傳達文學的美妙,「孩子不喜歡文學,有時是被各種功利化的教育壓制,他覺得沒用,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趨向功利化,考上好學校就是人生贏家,能賺到大錢就行。這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早一點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讓他們通過閱讀獲得更大的能量。文學藝術最大的收穫,是讓人學會憐憫、感動、愛、勇氣、自信,讓人學會尋找幸福。」

王一楠

王一楠:上海人的精明是因為精緻

演員王一楠應該說是「新上海人」。

她的母親是上海知青,早年曾去雲南插隊,王一楠出生在昆明,上海對她來說只是一個泛泛的很遙遠的故鄉,然而在母親眼裡,上海才能帶來最終的歸屬感。

「我和姐姐從小有一種媽媽強行植入的執念,我們是上海人。每個周末,我們都會跟媽媽去各種各樣的地方,也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師辦了一個畫展,也許是一個講座,只要她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有好處的,一定會帶我和姐姐去。」

在昆明時,王一楠很小就開始學英語,那時學英語的條件不像現在這麼好,她和姐姐都是跟著電視學最簡單的詞語,也是因為媽媽要讓她們看外面的世界。

家裡的藝術教育開始得很早。王一楠還記得家裡買過一臺大紅色電子琴,花了一百多塊錢,這種花銷對一般家庭來說是很少見的。在媽媽的監督下,姐妹倆勤力練琴,小學五年級又升級換代了一臺兩千多塊的山葉電子琴。每個周末,媽媽都會騎上男士自行車,帶著女兒們去學琴。

王一楠生平第一次坐計程車是為了面試,一部來雲南拍攝的電影需要一個小朋友。為了這個角色,也為了不耽誤孩子學習,媽媽帶著王一楠打了人生第一次的,面試以後,劇組誇她外型不錯,普通話也不錯。

家庭教育的投資在那時就像一場豪賭和風投,王一楠的媽媽卻覺得這是應該的,這也是王一楠最早領略上海女人所謂的「精明」,「因為她的精明,我有機會在16歲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而且是當時唯一從西南三省考進去的考生。我是考生裡最年輕的,至今還沒人打破這個紀錄。」

王一楠在16歲重回上海,而她的媽媽也是在16歲離開上海到雲南當知青,這是她們母女和上海的緣分。

王一楠廣為人知的一部電視劇是《北平無戰事》,她在劇中扮演葉碧玉,一個地地道道生活在石庫門裡的上海女性。

這是一部完全男性化的戲,為了突出這個女性角色,葉碧玉的服飾基本都是旗袍,以藍色碎花為主,只有一條是紅色真絲的。

「定妝時我跟服裝師說,這件旗袍最好放在出門或者見客人的時候穿。他說為什麼?媽媽告訴我,以前舊式上海人無論是在弄堂的亭子間住著,還是在稍微好一點的地方住著,都有一件非常講究的做客時穿的衣服,那條旗袍有真絲的感覺,所以要放在出門見客時穿。」

還有一場戲是葉碧玉的丈夫被抓起來,朋友來家裡看望她,桌上有毛豆、豆腐乾、雜糧,她第一件事就是把桌上的菜藏起來,擋上。

「為什麼?這也是媽媽給我的教育,有客人來的時候,家裡要稍微藏一藏,讓人家看到我們過得還可以。我(葉碧玉)有自己的自尊心,有對生活的熱愛。別人給我送來麵包,我把大的那塊分給客人和孩子,這也是上海人,這就是他們精緻的生活。精緻並不是說他很講究,而是他對生活點點滴滴的投入。」

王一楠在劇中的最後一場戲是掃墓,感情濃重,爆發力很強。她的處理是一直低著頭打掃墳墓周邊的雜草和土,「導演看到了上海人的悲傷,不是嚎啕大哭,不會把悲傷完完全全釋放出來,即使在這個時候,她也有自己的體面、收斂、尊重,他反而看到了更有力量的悲傷。」

「所有人都說你這個角色演得太好了,太像了,這種好、這種像是所有細節堆砌起來的,才讓這個人物變得溫暖、豐滿、真實,因為真實才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上海人的精明是因為精緻,是因為我們對生活點點滴滴的尊重。」

在電視劇《漂亮的李慧珍》裡,王一楠還演過一個資深女編輯朱英。故事發生在雜誌社,很多人看完戲後跑到王一楠的微博留言,希望入職時也有朱英這樣一個「姐姐」式的女領導帶自己進入職場。

「回看時我覺得這個角色最動人的部分是『點到為止』,她對新人的提拔不是強勢,而是在最需要的時候輕輕點撥,這個點撥只佔三分、四分,鼓勵會在五分到六分,剩下的空間是給新人成長的空間,這也是上海女人的氣質——我對你的好不會強加於你,我會讓你感覺舒服,會給你留有餘地,這個餘地就是對彼此的尊重。」

除了參演影視,王一楠也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演員。

最近,她正在將畢飛宇的小說《青衣》改成話劇,基於上海的國際化優勢,一開始考慮藝術家時,她便不局限於上海,而是聚焦世界舞臺,尋求國際化的合作。

《青衣》講的是中國戲曲行當裡的故事,王一楠和團隊請來的馬斯•圖米納斯,卻是立陶宛國寶級導演。在烏鎮戲劇節,他曾創下4500張門票15分鐘售罄的紀錄。

和馬斯·圖米納斯談合作時,王一楠非常自信,在她看來,如果要選一個進入中國的「切口」,有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是不二之選。

「他覺得北京也不差,我跟他說有空在上海街頭坐一坐,看看上海的上海人、上海的外國人,不管是法國人、美國人還是德國人,他在上海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後,依然會保有他的民族特性。北京文化會把人完完全全融入進去。上海不是,上海是最包容的城市,就像老式上海人的穿衣打扮,雖然有一點西式,但依然有上海小旗袍的感覺。」

除了把國外項目請來上海,上海話劇藝術中也頻頻把自己的項目帶到國外,王一楠感覺,他們和國外藝術家的合作比前兩年更容易了,「因為他們太愛中國了,中國現在太棒了,他們太想跟中國有更多的合作,中國的市場、中國未來的發展,他們都想積極參與進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鼎立世界再創輝煌 上海博物館挖掘建設文化品牌...
    看到什麼,你會聯想到上海博物館?看到上海博物館,你又會想到什麼?經過為期半年在全球範圍的徵集,上博新館標雲年問世, 同時精心定製了新館標的徽章、標籤貼,以及量身定製了源於新館標圖案的絲巾和紙拎袋等衍生品。「擦亮這塊上海文化招牌,就要強化上海博物館的品牌影響力。」
  • 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又有新動作,滬上首個海洋文化交流中心...
    1月9日上午,位於杭州灣畔的上海灣區海洋文化交流中心舉行啟用儀式,這是滬上首個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標誌著金山區全力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又有新動作,研究和發展上海灣區海洋文化有了實質性進展
  • 上海文創50條主撰稿人曾原: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隻飛翔的鳥
    那麼,文化裝備怎麼去注意它,可能就是這對翅膀,是文化科技融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上海市委宣傳部發改辦副主任、上海文創50條、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的主撰稿人曾原於6月17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簡稱裝博會)期間同期召開的「2018文化科技金融論壇」上如是指出。
  • 當文化遇到買買買,上海將用一場七日消費盛宴釋放城市文化力
    當文化浸潤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生活就會被印上「品質」的底色。5月30日至6月5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單位聯合主辦「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338場不同主題的直播、探店、促銷活動將陸續登場。以文化促消費,以消費提信心,正在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的上海,卯足了勁,「五五購物節」被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上海文化」品牌不斷突破邊界,「美與生活」,融合創新。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停產20年後中唱上海重建黑膠唱片生產線
    5月9日,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唱片總公司)在中國唱片的發源地上海,舉辦了「新時代中國唱片音樂文化戰略」新聞發布會暨「UOD黑膠工坊」揭幕儀式。今年3月始,這條硬體投資逾千萬的黑膠生產線具備了從音頻刻紋、金屬製版到黑膠壓片的全線生產能力,標誌著時隔20年後中國又恢復了黑膠唱片的獨立生產體系。
  • 關注女性成長中的教育意義 第二屆上海教育女性國際論壇在復旦大學...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巡視員、市教育工會常務副主席、教育系統婦工委主任李蔚表示,本屆女教授聯誼會在市教育工會、市教育婦工委的領導下,自去年換屆以來開展了「女教授創新論壇」、《高校校園性騷擾的社會現狀調查及法律規制探究》課題研究、組建了普教分會等工作,特別是建立普教分會,整合全市教育系統女教授資源,群策群力為上海教育改革先行先試出謀劃策,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團結合作,真正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優勝力量貫通
  • 「上海灣區」又有新動作→
    1月9日,作為滬上首個海洋文化交流中心,位於杭州灣畔的上海灣區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啟用,標誌著金山區全力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又有新動作,研究和發展上海灣區海洋文化有了實質性進展。
  • 「上海女孩(男孩)」閃亮東獅獅子國際T臺節 頂奢品牌WIN.WE駕臨上海
    「我通過打拼可以買到愛馬仕,也可以買到WIN.WE」2020年11月28日,「臨港新片區時尚T臺首秀  上海東獅獅子國際T臺節--讓世界發現臨港之美 」旗下「上海女孩(男孩)」版塊在上海市臨港新片區滴水湖南島綜合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別會址)舉行,作為2020年上海臨港新片區「文旅『臨』距離」活動季最重要的開場大秀,上海東獅獅子國際T臺節受邀參加本次上海臨港新片區文化旅遊季,通過
  • 什麼是「上海品牌」認證,「上品」標誌又指什麼?!趕緊...
    認證對象:產品、服務、產品+服務「上海品牌」認證是建設上海「五個中心」、打響「四大品牌」、推動上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四大品牌」培育、評價和發展的重要抓手,旨在圍繞「品牌引領、品質卓越、管理精細、自主創新、社會責任」的品牌建設要求,以認證方法持續提升服務能級,樹立一批新時代的品牌標杆,著力把「上海品牌」打造為馳名中外的城市名片,構築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品質品牌集群
  • 「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優秀作品匯展開幕
    「青春的腳步匯創的溫度,come on come on一起跳舞……」11月26日上午,伴隨著激情飛揚的大學生歌舞快閃《匯聚青春力量》,第五屆「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優秀作品匯展開幕式暨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教聯盟授牌儀式,在上海長寧尚街Loft長寧會館拉開序幕,會館中展出了精選的大學生優秀文化創意作品
  • 許昆林調研吳中區:打響「太湖生態島」品牌
    「太湖生態島」品牌今天(16日),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深入吳中區調研,了解發展實情,現場服務企業,謀劃推動新一輪高質量發展。許昆林還實地察看了太湖湖濱國家溼地,與上海遊客親切交流,要求吳中區切實抓好生態環保工作,著力控制農業面源汙染,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咖啡文化,品的是上海街景風情的豐富味道
    編者按: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日前公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顯示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的咖啡館和茶館總數排名第一。在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主辦方負責人陳敗眼中,具有咖啡文化基因、擁有優越營商環境、正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的上海,不僅是國際咖啡品牌搶佔中國市場的「橋頭堡」,也是本土品牌進軍全球的發源地。 到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消費預計將達1萬億元;未來十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到那時,在上海這座不斷創造奇蹟的國際化大都市,咖啡會是怎樣一幅圖景?
  • 頂奢品牌WIN.WE徵服上海 東獅獅子國際T臺節打造「上海女孩(男孩)」
    WIN.WE品牌是世界頂尖設計師們以傳奇頂奢品牌「Louis XIV 1661」為母品牌,衍生出來的副線產品。母品牌「Louis XIV 1661」的傳奇在於它源自法國最偉大的國王路易十四1661年親政並真正成為「太陽王」的那一年。這個傳奇品牌據說歷來只為看不見的權貴及極富階層提供服務。
  • 2019第十三屆中華老字號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人民網上海9月20日電 (龔莎)「2019第十三屆中華老字號博覽會」於9月20日—23日在上海展覽中心東一館隆重舉行。本屆博覽會展出面積達8500平方米,匯聚全國200多家知名老字號品牌,吸引山東、廣東、福建、江西、天津、安徽等多省組團參展,各行業老字號領軍企業在此齊聚。
  • 招商率100%、多個品牌首進中國...上海世茂廣場9月升級回歸
    不忘「初心」,文化與商業將融合共進整場發布會從代表潮流力量的街舞環節開始將氣氛直接帶入「潮玩盛世」的主題中;項目負責人肖濤向外界展示了整個世茂廣場升級改造的「初心」與現階段取得的成果。在備受年輕人關注的潮流及精品品牌方面:Champion上海首家旗艦店、全國首家YOHO!BLU、 NPC BOX中國首店、Moussy Vintage中國首店、中國最大的Initial旗艦店、上海首家INXX旗艦店等。文化類品牌方面:西西弗全國首家旅行書店、感光全球首店、日食記首家線下體驗店、聲音小鎮上海首店等諸多具有文化基因的品牌紛紛強勢登陸。
  • 四組反義詞帶你看懂上海新經濟
    不僅盒馬,星巴克、耐克、卡西歐等一眾外國品牌紛紛選擇上海開出新零售概念店,通過一系列創新技術,讓消費者體驗到最前沿的購物形式。與此同時,上海廣闊的市場、優越的營商環境和強勁的消費潛力,為新零售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撐,使上海成為新零售的排頭兵。上海去7年正式啟動的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八大工程,其中第一項就是發展新零售促進新消費。
  • 閱讀的力量|陳丹燕:閱讀海上國潮,感受摩登上海
    上海牌手錶、回力球鞋、大白兔奶糖、鳳凰牌自行車、海鷗牌照相機……這些在上海誕生的老品牌,不僅是過去幾代人的心頭好,如今也成為新時尚,被無數年輕人喜愛。3月3日晚,作家陳丹燕帶著幾張用上海經典品牌作為設計元素的大海報,做客「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悅讀時刻」。
  • 西北首家上海三聯書店 READWAY即將開業 古城西安再添文化新地標
    2018年,西安在「書香之城」建設的大力號召下,眾多知名書店品牌紛紛落地西安,為大西安增添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化打卡新地標。如SKP RENDEZ-VOUS、坐忘書房、鍾書閣、閱己書屋、言幾又旗艦店……諸多優質書店品牌的進駐大大提升了西安城市形象的氣質和顏值,同時也促使西安書香文化底蘊向著更加飽滿豐富的層級不斷進階。
  • 上海女子大學揭牌 將推動申城女性教育國際交流
    陳靜)今後,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女性有了更多學習和進修的選擇。  據介紹,上海女子教育聯盟(上海女子大學)將整合各方女性教育資源,推動符合上海城市特點的女性終身教育發展;集聚本市各領域專業人才,加強女性問題和教育需求的高層研究和頂層設計;以及推動上海女性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表示上海女子教育聯盟(上海女子大學)正式成立,是上海教育改革發展的有益探索,也是上海婦女工作的創新。
  • 「文創50條」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12月11日至12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學習討論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喊話:新時代要有新使命新作為,要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要用好用足,大力發展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閃亮,「上海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一股子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