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投稿
申請經驗分享
作者介紹
▼
Sean
國內本科 TOP 7 哲學專業
大二賓大交換一年
現在處於畢業後 1 年的 gap year
這篇文章將分享:
託福 2 個月內 92 飛躍 101DIY完成跨專業 PS12 天拿到 3 封有力推薦信日程表被 13 門課擠爆的情況下刷高 4 個 GPA 百分點出國交換前,你真的足夠了解自己學校的教學制度嗎?學校海外交換名額選拔的軟性機制,你有去問過嗎?備考託福必須有詳細的計劃和善待學生的老師處好關係,永遠都不虧科研、實習、GPA、社團活動,少不了的加分項在留學圈裡,分享本科生出國交換的話題不少,而且通過交換拿到牛推和高大上科研經歷,並藉此提高英語水平,證明學習能力,為將來的深造或者求職做好鋪墊,也是屢見不鮮的話題。
但是,出國交換的條件並非每個人都能擁有,也不是人人懂得如何抓住眼前的機遇。
今天的文章講述的是我 3 年前申請去美國交換前後的艱辛之路,相信不少同學都有爭取寶貴交換機會的經歷,有人歡笑過,有人揮淚過,而在這裡我想寫寫自己突破重重阻力去擁抱賓大校園的故事。
我在國內 TOP 7 讀的本科,專業是哲學,現在處於畢業後 1 年的 gap year ,10 月就要去英國讀書了。
已經收到英美 Tier 1 的若干 offer ,如果不去牛津,估計就會收拾行李去劍橋讀發展學(development studies)。
大三那年,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待了 9 個月做交換生,那段時光也因而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爆發式成長與轉折期,它對我的影響至今回想起來仍直擊骨髓。
從國內高校的優秀到託福一戰受挫,我重新學會踏實學習我是在大二上學期末決定大三要通過 exchange program 出國交換的。那個時候我在學校裡就是個志得意滿的」別人家的孩子「。
大一入學就申請到手的獨立科研基金剛剛結項,帶著論文拿了一圈的評獎,轉眼又申請到國家級大創項目,同時手頭還參與著很漂亮的校級公益創新項目,GPA 也按部就班地實現了院系第一。
當年某個熟稔海外留學的老師曾對我說:
你現在的經歷和成就比很多大四要出國的同學都要出色!
是的,那時候我走在校園裡,都有種飄飄然的膨脹感,仿佛美好的未來已經觸手可及,還有什麼自己做不到的呢?
然而,在國內的高校環境裡出類拔萃,並不意味著能無縫適應國外的學習門檻,愚蠢的自負很快就讓我付出了代價,事實證明,我在英語上摔的跟頭是最早、最狠也是最久的。
我最初的目標是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通過學校的籤約項目免費去那邊待上半年就回來,而交換的英語門檻很低,託福有 80 多分就可以了。
所以曾經高考英語幾近滿分的我非常不以為意,打算通過寒假的緊湊備考,在大二下學期開學之初就拿下託福。誰料春節期間家人突然抱病住院,大量的時間消耗在了病榻之旁,到託福考試的前 10 天,我連一套 TPO 都沒碰過。
而自己當時莫名高枕無憂,覺得託福要過線毫無鴨梨,最終在考前的 5 天,我收到了雙重噩耗。
一方面,跟我一起競爭曼大交換機會的同學,包括已經來自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學霸,如果在英語成績上遜色於託福 105+ 的他們,即便我的科研再出彩,也無力回天;
另一方面,我們學校突然與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提供部分獎學金支持學生出去交換 1 年,而申請獎學金的門檻分數則是託福 100 分。
得知這兩個消息後,我只感覺顱內」轟隆「一聲。接下來的幾天,我每天起早貪黑地刷TPO和託福單詞,但陣腳大亂,最終無可避免地收到初戰 92 分(R26,L20,S23,W23)的惡果。
這個分數對我而言尷尬至極,很快,曼大的交換機會與我失之交臂,別的交換項目也來不及再申請,我只能為賓大背水一戰了。
二戰託福 101,
「那 2 分是上帝借給我的」
為此,我必須做到以下幾個事情:
必須在兩個月內將託福提到 100 分以上努力提高 GPA ,在保持專業第一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在全校範圍內的競爭力;完成交換網申系統,包括PS與推薦信。就這樣,我咬著牙將二戰時間定在了交換系統的網申 deadline 前的 5 月 7 號。以現在的經驗回望(交換回國後我三戰託福拿到 115,此為後話),當時託福二戰備考太沒有經驗了,我大概的思路如下:
首先,由於經濟原因,我完全沒有考慮尋找留學機構的支持,因此錯過了不少免費的託福備考信息,實際上如棕櫚等優秀機構都是會提供免費的備考資料包的,而當時的我資源閉塞完全不知道;
其次,我毫無 DIY 應考的基本素養,朋友推薦的寄託、 ChaseDream 等論壇我都未仔細去研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些大神分享的備考思路,草草地設置了一個提分計劃;
再者,為了在給託福備考騰出時間的同時刷高 GPA,我先勾選了大二的核心課程以及大三的專業課,剩下的則全部選擇簡單、有趣的通識課,忍痛放棄曾經想要的部分高難度選修課。
就這樣,我在 13 門課的密集日程表裡勉強留出了託福的備考時間。
最後,考慮到自己的薄弱環節是在聽力上,而且它也會極大影響在全英環境中的生活體驗,所以我決定將有限的火力全部集中在託福聽力的 TPO 真題上,其他的板塊則通過鞏固託福單詞和背誦好詞佳句來維繫。
就這樣,我憑著一股幹勁打響了為期 2 個月的託福 100+ 衝刺戰。我每天會為託福做以下幾件事情:
1.每天 6 點半起床,先在宿舍悄咪咪地做一套託福聽力 TPO ,並記錄下錯題,隨後用 aboboo 軟體反反覆覆「磨耳朵」,直到能一字不差拼寫出理解錯誤的音頻段為止。2.每天只要走在路上戴著耳機無間斷地聽科學美國人(SSS),聽完一個 episode 後即強迫自己概述大意,並且在逐漸適應後將語速進一步調快,訓練自己對美音和專業詞彙的爆發式反應能力。
3.每天讀完專業書籍後如果有時間,就跑到教學樓無人問津的神秘角落練習聽讀,也就是開著託福 TPO 聽力以慢 1 秒的節奏邊聽邊讀,一方面聽著不斷播放的音頻,另一方面爭取一字不差複數前 1 秒的內容。4.每晚回到宿舍,就搬個凳子到宿舍樓的神秘角落開始大聲背單詞和句子,每天 2 個 list 然後循環複習不熟練的單詞。
在堅持 1 個多月後,我的託福聽力有了質的進步,我在弄 aboboo 時不那麼想砸爆鍵盤了,而且也練就了跟著科學美國人一起嘰裡咕嚕自言自語,並無視路人奇妙眼神的厚臉皮,面對惱人的聽讀漸漸也獲得了信心。到二戰臨考前,我又刷了 5 個全套 TPO,聽力都得到了 27、28 分左右的成績。
不幸的是,五月初託福開考前,我的身體突然不支,發燒癱瘓了好幾天,最後是硬逼著自己去參加的託福考試。但事實證明,每天紮實的」磨耳朵「還是值得的,我最後取得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數字:101(R29,L29,S20,W23)。雖然因為生病口語往下墜落,但聽力直線上升 9 分,拿到成績的那天,我抱著朋友哭了出來,邊抽泣邊說,「那 2 分是上帝借給我的」,說完便發誓再也不會輕敵大意低估標化考試了。
跨專業 PS 和 3 封推薦信,最後也沒那麼難當年賓大的交換生並沒有那麼好爭取,在備考託福的同時,我還要完成全套與研究生申請不相上下的網申流程,包括要求描述詳細學習計劃的 PS,中英文成績單和英語成績證明的上傳,以及可選的 3 封推薦信,deadline 則是在考試周臨近的 6 月初。
對不少同學而言,到大四看到這些文書的要求都會發怵,當時還在念大二的我則憑著一股嫩青勁,咬牙堅持了下去。
● 文書
PS 向來是文書的重頭戲,它看似是個需要應付的煩人任務,其實善加利用,能有效地幫助我們穩定申請過程中的心態。因為個人陳述的本質是要去梳理成長和受教育的歷史,從中捋出一條清晰有力的邏輯線,把自己的特質、性格、興趣揉碎了散布其中,最後有說服力的呈現出國學習的動機和目的。
在文書寫作的過程中,我反覆捶問自己為什麼要放棄國內的舒適圈出去交換,漸漸地我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並非象牙塔裡的獎狀和榮譽,而是通過挑戰自我換來的深度成長,並用自身能力來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這說明我其實對哲學專業的研究產生了倦怠,抱著這種想法,我決定把這次交換的動機定位為依託賓大的彈性選課制度來跨專業學習社科課程,在整理大學兩年的社會活動經歷後,我把具體的選課方向確定為社會學,並且結合《社會學的想像力》這本書的思路提出了一些對社會學的見解。
然後我又通覽了賓大社會學系、圖書館、公民之屋、社區服務中心等校園機構的網站,將自己的轉專業興趣和賓大豐富的社科研究資源對接起來,有力地論證了自己選擇賓大作為交換學校的理由。
就這樣,跨專業的文書竟然就被我 DIY 出來了。
● 推薦信
除了文書,我還需要的就是推薦信。雖說這個內容是可選的,但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我當機立斷,必須找到儘可能多的推薦人,不能再將寶貴的交換機會拱手讓人了。
但當時在讀大二的自己根本不清楚推薦信該怎麼弄,只能硬著頭皮發郵件向老師詢問,在將我熟悉的若干老師研究一番後,我鎖定了三個人選,並設置了大致的推薦信撰寫規劃:
1大學英語老師:
大學英語老師,因為自己在英語課上發言很積極,給那位老師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那個老師有提到過自己為其他學生撰寫推薦信,所以我猜想她一定有現成的推薦信模板,肯定願意寫信。我對她要求不高,只需要為我的英語能力背書即可。
2大一時獨立科研項目的導師:
我大一的獨立科研項目的導師,這位導師了解我的學術潛力與研究背景,能夠為我的學術資質背書,而且有不少研究中的生動例子可以在推薦信中講述。
3核心課的授課老師:
某門核心課的授課老師,他是界內大佬,在國內的不少學術協會都具有會長、創始人資質,而且人品極佳,我與他在課上有頻繁的互動,最後的論文也認認真真交了。我決定向他和盤託出自己跨專業學習的興趣,並請他為我的學習潛力背書。
沒想到皇天不負有心人,三個老師都迅速給我回信,英語老師果然是有模板的,科研項目的導師也給我很高的學術評價,而第三位老師則親自撰寫了流暢、地道、非常有針對性的推薦信,還在起草之前詳細詢問了我的學習計劃,並鼓勵我藉助哲學基礎去接觸更加廣闊的社科世界。
原本擔心找不到推薦人的我,竟然就幸運地在 12 天內解決了推薦信的問題。
從託福 92 分的焦慮到最早收到 offer,申請交換一路上我學到了什麼文書、推薦信和託福成績都就緒之後,我一邊興奮地搓著小手填寫網申系統,一邊為自己做了最後一次背景提升的工作:衝去教務處請老師給我開最新的成績單。
當時部分通識課成績已經出分,而且給的都是 90+ 乃至 95+ 的高分,而大的核心課成績尚未出來,如果這個時候列印出最新的成績單,我的學分績肯定能往上躥幾個百分點
。在我耐心的解釋下,教務處老師真的為我開具了最新的、但實際上不完整的成績單,而我提交上去的 GPA 也順利地增長 3 個百分點(後來核心課其實也考的不錯,折中下來大概增長了 2.5 個百分點)
就這樣,我在 6 月中旬提交了精心準備的賓大國際交換網申,並開始了日復一日面對郵箱的惴惴不安。
6 月 30 號的那天,手機裡的郵件 app 突然傳來提示音,定睛一看,我竟然成為了同學中最早收到賓大回復的幸運兒!當時我整個人都蒙住了,自己的託福成績並不算高,GPA 其實在提高後也未必有很強的競爭力,難道自己認真籌劃的 PS 和推薦信真的發揮了作用嗎?
我定睛一看,真的,我確實拿到了去藤校交換的寶貴機會。
△ 藤校交換offer
回望這 2 個多月的申請之路,我內心唏噓不已,也想給將來也計劃出去交換的你以下這些建議:
1.在飛去「別人家的校園」之前,先仔細了解自己的學校
從學分績算法、選課制度、畢業學分條件、院系課程設置到海外交換選拔標準、每年固定交換項目的放出時間,這些你最好能倒背如流,一個很好的檢驗辦法就是看看能不能和你的室友講解清楚這些複雜的制度。
從計劃去曼大交換開始,我之所以會自信滿滿,就是因為我把學校的教務處和國際交流處的網站從頭到尾咀嚼透徹,甚至連 2012 年至 2016 年學校是如何漸漸與若干學校建立合作關係的歷史我都知了如指掌。
此外,我建議大家將教務處的網站放到自己瀏覽器的快捷欄,或者像我一樣用 OneTab 等插件設置每日自動打開。
2.除了研究清楚海外交換在制度層面的硬性安排之外,千萬不能漏掉往往不見諸制度規章的交換選拔的軟性機制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一定要善於利用人脈,學會尋找有交換經驗的學長學姐,了解一個交換名額的選拔和分配在軟性層面具體是怎麼運作的。
比如說,國際交流處的面試一般由誰進行,那些老師看中什麼樣的指標,各個項目大概會有多少人參與競爭,哪些項目競爭激烈,等等。
假如我沒有在託福一戰前通過一位學長了解到曼大的項目每年都會吸引外國語學院的學霸參與競爭,我估計會慢慢等到自己曼大落選之後才會恍然大悟捶胸頓足,那時必定會失去衝刺賓大交換的機會。
而後面我通過多修通識課刷高 GPA 的方法,其實也是借鑑於一位學姐的親身經驗。
3.備考託福要設置周全詳密的科學計劃
而且不要被眼前的門檻限制住自己對分數的想像力,而且一定要留出時間以應對意外狀況(家庭意外、身體疾病等)關於備考這個棕櫚已經有不少文章介紹,我就不在這裡囉嗦了。
託福成績是高高益善的,如果你有時間,就要儘可能用心地準備託福,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一個耀眼的託福分數能在日後為你帶來怎樣的機遇。
4.平時上課要多抓住與老師互動、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機會
我的 12 天推薦信奇蹟其實是源於我從大一開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當時我純粹是出於對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才和老師結下了深厚的關係,在寫課程論文的時候也一絲不苟地去專注投入,這些看似與留學沒有直接關聯的努力,都為我順利出國交換暗暗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5.抓住科研機會,找金牌實習,提高 GPA
如果不是在社團活動中鍛鍊自己的能力,一直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背景,這些或許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沒有這些作為基礎,申請交換我連想都不敢想。
出國交換總是看起來很美,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足夠的幸運去爭取到這樣的機會。賓大交換的網申之路走完,我自己已經從原先那個純粹基於 peer pressure 和好奇心想要出國看看的土鱉國內本科生,蛻變為準備好迎接留美生涯,並對自己出國交換有明確目標與期待的合格交換生。
我也希望還在國內本科高校奮鬥的學弟學妹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畫地自限在中文環境的小小方陣之中。
不少人說年輕人應該多讀書,但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加上一個前提:如果你沒有處在一個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之中,那麼你首先應該走出去看看遠山和大海,而非留在鬥室之內默默觀書。
換言之,一個優秀的人始終都要想法設法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