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3年修繕110處各級文保單位 探索建立文物資產風險管控機制

2021-01-09 中國江蘇網

「三年來,無錫實施了110處各級文保單位、共計150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今年還將完成15個工程。」步入2021年,《無錫市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真正迎來收官之時。無錫市文廣旅遊局文物處處長宋保舵表示,今年我市還要給全市建築類省級及以上文保單位意外損害修復上保險,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協同推進」的文物資產風險管控機制。

省級文保單位錢鍾書故居位於新街巷30號、32號。眼下,故居第三、四進,即新街巷32號的修繕接近尾聲,等待驗收。錢繩武堂是一個整體,作為故居對外開放的前兩進屢有修繕,但後兩進此前有錢氏後人居住,久未徹底修繕。2018年,錢氏後人搬離,老宅徵收為國有,修繕提上日程。得益於無錫市文保三年行動計劃,去年10月,故居第三、四進正式啟動修繕,錢繩武堂「合璧」指日可待。

三年來,東林書院(如圖)、榮氏梅園、南禪寺妙光塔、江陰黃山炮臺舊址、宜興瀛園、忍草庵、龍光塔、張聞天舊居、茂新麵粉廠舊址、泰伯廟、蠡園及漁莊等百餘處各級文保單位啟動修繕。目前,全市文保單位、文跡控保單位完好率達八成以上。

無錫已落實文物保護修復專項資金7200萬元,今年還將安排1300萬元用於部分項目收尾。專項資金有力保障了三年行動計劃的順利推進,基本清除了全市各級文保單位的安全隱患。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提升了全市各區的文保力度,帶動各級政府和社會投入文保修繕資金達3.2億多元。尤其是錫山區,文保修復專項資金的投入來自街道、住建等多個部門,在區域內形成了一股文保合力。宜興更是制定出臺了《宜興市文物保護工作五年行動計劃(2019-2023年)》。

無錫文保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也預示著無錫新一輪文保行動的開始。相關部門透露,就在年內,無錫要為全市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建築投保,通過與保險公司籤訂財產保險合同,防範遭遇地震、颱風、暴雨等突發自然災害或不可抗力給文物帶來的影響和損失,以保證文物在遇險時,可以第一時間採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

據悉,今年,我市將繼續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將專項資金由去年的300萬元增加到800萬元。此外,考古勘探前置建設項目和大運河(無錫段)保護管理監測系統都將啟動。「關鍵還是要建立和執行文物的長效保護機制。」宋保舵說,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鞏固文物保護修復後的成果。(張月 圖文報導)

相關焦點

  • 惠州19處文保單位入選保護單位 保護文物留住根脈
    市政府日前公布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處文保單位入選。其中,古文化遺址1處、古墓葬1處、古建築10處、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處。我市各地、各部門將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9處。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以敬畏之心保護文物,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首先是增加財政經費。
  • 山西新增10處文物建築被「認養」 文物認養制度再受關注
    央廣網太原11月5日消息(記者嶽旭輝)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1月3日,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通報稱,山西省高平市政府近日召開了山西省2019年文物建築認養北部片區推介會,山西10家企業和集體與所認養的三王村三嵕廟、奧治全神廟等10處文物建築所有人籤訂了認養協議。消息發布後,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 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申報建立文物保護監測預警平臺
    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處長聞慧斌告訴大家,四方城和美齡宮的修繕工作已經完成;大金門的修繕保護方案已經上報給國家文物局;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已經申報建立文物保護監測預警平臺。  據介紹,四方城和美齡宮的修繕工作均耗資2000萬元。其中,四方城的修繕工作重點是放在了給四方城加頂;而美齡宮的修繕工作重點則是放在恢復舊日景觀上。
  • 北京文物局將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西單文保單位整改
    資料圖片/本報記者歐陽曉菲攝  (記者張然)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國立蒙藏學校舊址——西單民族大世界和市級文保單位拈花寺至今依然存在的嚴重安全隱患,令北京市文物局從2007年就開始的責令整改成為「走過場」。昨天,北京市文物局再次對這兩家單位進行現場檢查並再次下發責令整改通知,並聲稱此次要「動真格」,兩家單位若逾期拒不整改隱患,市文物局將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 陝西省林業局研究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及風險管控長效機制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12日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為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嚴格管控疫病風險,省林業局就野生動物保護及風險管控長效機制建立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黨雙忍說,作為主管部門,要從公共衛生風險控制方面,通盤安排野生動物保護和風險管控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守護青山這片淨土。重點有汲取教訓,樹立風險意識,並貫穿保護野生動物全過程。要切實把保護野生動物作為生態保護的重要任務。要切實把棲息地保護作為野生動物保護重要措施,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儘快做好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要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儘快啟動聯席會議制度。
  • 鄭州文物單位盧醫廟大殿房頂透天 村民呼籲修繕
    盧醫廟和馬固王氏宗祠是位於鄭州市上街區的兩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前者大殿房頂透天,後者影壁上的浮雕和房上的牆磚大面積風化脫落。當地村民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修繕這兩處文物。  盧醫廟:其中的長桑閣損毀最嚴重  4月8日下午,大河報記者來到鄭州市上街區上街村南頭,只見一座灰頭土臉的老房子矗立在路邊。
  • 文物認養的山西探索:共識正凝聚 工作曙光已現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大幅遞增,保護狀況明顯改善。但在一些市縣,財力、人力不足與文物存量大、保護任務重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物大省山西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3405處,其餘也需採取有效措施改善保護狀況。做好文物保護大文章,除了各級黨委、政府支持,還需調動多方積極性。
  • 跟蹤|山西通報忻州古橋調查:文保理念缺位,儘快實施整改
    2019年8月,忻州市文物局對其保護修繕方案進行了批覆。9月,忻府區文物管理所通過招標確定了施工單位,10月初開工。忻州市文物局已成立以黨組書記、局長為組長的調查組,對鐵梁橋的整個修繕過程進行詳細調查,適時向新聞媒體公布調查結果。」
  • 2021-2027年中國文物保護市場調查與投資可行性報告
    報告格式:紙質版 電子版 紙質+電子版出品單位:智研諮詢文物保護,指的是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採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損害的措施,這個過程叫做文物保護。中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
  • 南京一民國碉堡被渣土掩埋 不是文保缺少保護
    昨天南京市文保志願者給揚子晚報打來熱線,希望這座碉堡能在遭破壞前得到有效保護。1937年南京保衛戰,江寧淳化是重要的外圍陣地。志願者希望,今年正值抗戰全面爆發80周年,南京現存的民國碉堡、炮臺等各類抗戰遺蹟等得到系統地保護。
  • 從單一接報警到智能型指揮體系,廣州110三十五年持續深化改革創新
    1986年1月10日,廣州市公安局110報警服務臺正式開通,報警受理範圍既包括刑事治安案件,也包括交通事故、群眾遇難遇險等需要公安機關幫助解決的問題。廣州110開啟了中國警務史上改革創新、科技強警的嶄新時代。1996年3月,廣州110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正式確認載入「中華之最」榮譽大典。
  • 文物建築認養的多重意義
    「聽說過認養古樹、認養動物,如今文物建築也能認養了?」近日,有10家企業和集體與10處文物建築所有人在山西省高平市籤訂《文物建築認養協議》。據悉,在山西省文物局發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名單中,全省有近300處文物建築可供社會認養。
  • 以人民為中心,以實戰為導向——廣州110三十五年持續深化改革創新
    21世紀初,為適應群眾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新需求,廣州公安建立110指揮中心(2002年),施行「大指揮」工作理念,開通使用廣州110應急聯動指揮系統,為構建城市日常防控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機制提供強有力支撐,110指揮體系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
  • 市政府關於公布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合併文物保護單位和...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經市文化局組織專家進行資料審查、遴選,現公布鍾秀山遺址等22處不可移動文物為南通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核定1處不可移動文物併入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對原有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稱進行調整
  • 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2017年,為挽救瀕危古建,山西省出臺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認養」。幾年來,有的認養讓文物重獲新生,有的卻「認而不養」「張冠李戴」……無論是認養主體、文保專家還是相關部門,都認可「文物認養」這一模式,但也一致反映目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硬」,尚未建立激勵、保障等配套機制一位認養文物的企業負責人說,「認養文物就像認養了一個『爺爺』,只能照料,無權處置,照料不好恐怕還得擔責」
  • 鄭州上街區兩處文物單位損毀嚴重 盧醫廟大殿房頂透天
    1987年3月1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  糧食儲備庫負責人王先生說,前幾年,上街區文廣新局文物科的工作人員曾給過他們幾百元錢,讓把廟後的雜草剷除,但從沒人來對這裡的文物進行過修繕。
  • 應縣木塔搖搖欲墜 文物修繕別拖拖拉拉
    可是從1991年就已經立項的木塔維修工程,維修方案至今「難產」。  應縣木塔的命運不是孤例,今年4月,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武安州遼代白塔修繕滯後、存在損毀問題就引發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問題也是卡在了維修方案上。  由於目前我國文物保護以屬地管理為主,也就意味著文物的保護力度跟是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係並不大,而跟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 首都兒科醫工處處長於雪梅:如何識別與管控醫療數據安全風險?
    如何識別醫療數據安全風險並進行管控成為醫療信息化建設的當務之急。對此,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醫工處處長於雪梅在CHIMA 2020大會上進行了詳細解讀。以下內容根據於雪梅處長演講內容整理。醫療數據安全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是在特殊時刻重提有了特殊的含義。在2020年這個不平凡的一年,醫療信息化建設既存在機遇,也面臨挑戰。在這個大環境下,網際網路醫療成為一個熱詞。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竟被偷走了一對石獅子!傳遞線索,幫它回家!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天仙廟位於山西長治市壺關縣莊頭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5 年前,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來到這裡的時候,天仙廟已經是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門前也只剩下兩尊石獅子的空座。這兩尊石獅子可不簡單。
  • 廣州110三十五年受理報警求助超1億宗
    20世紀90年代,為提升群眾報警求助的響應速度,廣州公安啟動各區分局110電腦系統聯網(1997年),開啟110指揮工作計算機聯網時代。21世紀初,為適應群眾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新需求,廣州公安建立110指揮中心(2002年),施行「大指揮」工作理念,開通使用廣州110應急聯動指揮系統,為構建城市日常防控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機制提供強有力支撐,110指揮體系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