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於公布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合併文物保護單位和...

2021-01-20 南通市人民政府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經市文化局組織專家進行資料審查、遴選,現公布鍾秀山遺址等22處不可移動文物為南通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核定1處不可移動文物併入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對原有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稱進行調整,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文物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的責任。各相關部門要在各自的職權範圍內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二、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規划行政等部門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作出標誌說明,建立文物保護檔案。
三、建設工程的選址要避開文物保護單位,凡涉及文保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工程項目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相關手續。

  四、文物保護單位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要履行好文物保護的職責,對不能妥善使用並影響古建築和紀念性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的必須限期遷出,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妥善保護。

  附件:1.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合併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調整名稱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4.第四批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附件1:

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2處)

一、古遺址(1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IV-1

  鍾秀山遺址

  明嘉靖、隆慶

  (1522-1573年)

  崇川區鍾秀中路100號

  鍾秀山烈士陵園內


二、古建築(3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IV-2

  宋井

  宋

  海安縣海安鎮海安中學

  IV-3

  顧氏住宅

  清

  如皋市白蒲鎮市大街顧家老宅巷

  IV-4

  張氏宗祠舊址

  明萬曆

  (1573-1620年)

  通州市金沙鎮金西初中校內


三、石刻(2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IV-5

  軍山普陀別院碑

  明崇禎三年

  (1630年)

  崇川區軍山普陀別院內

  IV-6

  戴聯奎墓石刻

  清道光三年

  (1823年)

  如皋市東陳鎮尚書村


四、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16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IV-7

  大生紗廠清花間廠房

  1898年

  港閘區唐閘鎮南市街14號江蘇大生集團公司內

  IV-8

  大達內河輪船公司舊址

  1903年

  港閘區唐閘鎮北市街63號南通造紙廠臨街

  IV-9

  唐閘實業小學教學樓

  民國

  港閘區唐閘鎮港閘區實驗小學內

  IV-10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

  1912年

  港閘區唐閘鎮南市街14號江蘇大生集團公司內

  IV-11

  伶工學社舊址

  1919年

  崇川區嚴家巷4號

  IV-12

  南通農科大學校舍

  民國

  崇川區濠南路2號南通博物苑東南

  IV-13

  啟秀別業

  民國

  崇川區啟秀路20號

  IV-14

  狼山天主教堂

  1936年

  崇川區城山路113號

  IV-15

  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1952年

  崇川區環西路1號

  IV-16

  近代紡織車間

  1895-1985年

  崇川區文峰路4號南通紡織博物館內

  IV-17

  韓國鈞墓

  1947年

  海安縣海安鎮北郊鳳山南麓

  IV-18

  海安縣烈士陵園

  1955年

  海安縣海安鎮寧海南路80號

  IV-19

  張謇祖居

  1847年

  通州市西亭鎮狀元街

  IV-20

  大生三廠總辦事處舊址

  1920年

  海門市三廠鎮華潤集團大生公司廠區

  IV-21

  通海墾牧公司擋潮牆遺址

  民國

  啟東市茅家港鎮外海灘

  IV-22

  鬱壽豐墓

  1926年

  啟東市合作鎮東首

 

 


  附件2:

合併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處)

  編號

  名稱

建造時代

  地址

  1

  大生紗廠專家樓

  1897年

  港閘區唐閘鎮南市街14號江蘇大生集團公司內

  大生紗廠專家樓建於大生紗廠建廠初期,供來廠安裝機器的英國專家居住。建築坐北朝南,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378平方米。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生紗廠公事廳」臨近,併入該項目。

  附件3:

調整名稱文物保護單位名單(3處)


  1.葫外樓,更名為「濠南別業西樓」;

  2.西寺,更名為「興化禪寺」;

  3.望虞樓,更名為「虞樓」。

  附件4:

第四批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Ⅳ-1.鍾秀山遺址

  鍾秀山,俗稱北土山,居南通舊城中軸線北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由由州牧高啟新、鄭舜臣率民眾築土建成。原有五座小山,與南五山遙相呼應,構成古城南通的中軸線。鍾秀山遺址現存主山部分山體,高約5米,佔地200餘平方米;另有重要文物明隆慶三年(1569年)顧養謙題額、陳堯撰、袁隨書的石碑《新築鍾秀山碑記》,及碧霞閣殘碑一方。鍾秀山遺址是南通古代城市重要遺存。

  1985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鍾秀山遺址建鍾秀山烈士陵園,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碑,烈士事跡陳列廳,南通「三·一八」慘案烈士墓碑。

  Ⅳ-2.宋井

  2002年8月發現,該井為原廣福寺內水井。該井距地表約一米,缺失井圈。井深7.8米,井口呈橢圓形,直徑0.8米。井底鋪杉木,井壁用弧形磚砌成,磚長28釐米,寬11釐米,厚3釐米,井內出土了一些宋元時期的陶瓷殘片。現為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Ⅳ-3.顧氏住宅

  顧家老宅始建於明初,後經歷代維修。該建築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個院落。外院兩進,門堂在整個院落東南,與藏書樓結合,三層四間,後為書齋,三間七檁,中為天井,清磚鋪地。內院有正屋三間,為穿鬥式硬山頂建築。整個住宅風格古樸,布局自由,別具特色。另保存各式明清學具、用具。建築面積190平方米。

  白蒲顧氏明代以來為詩書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此創辦顧氏蒲濤學塾,前後延續200多年。現仍為顧氏家族居住。

  Ⅳ-4.張氏宗祠舊址

  通州張氏,明代從常熟遷來,張謇為第十六世孫。金西張氏宗祠,初建於明萬曆年間,歷代修繕。原有三進院落,現存宗祠後殿,及銀杏兩棵。後殿為四開間抬梁式硬山建築,木構粗壯,簡潔大方。建築面積100平方米。

  Ⅳ-5.軍山普陀別院碑

  碑名全稱《軍山新建普陀別院碑記》,由明禮部尚書董其昌撰文並書,碑文記載了狼山提督王揚德與士紳各捐俸祿若干,廣募眾資,於天啟六年(1626年)開工,崇禎三年(1630年)建成軍山主剎普陀別院的歷史。該碑為青石質,由碑首、碑體、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1.8米,寬0.8米。現鑲嵌於軍山普陀別院院牆之中。

  Ⅳ-6.戴聯奎墓石刻

  戴聯奎,字紫垣,生於如皋,乾隆四十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內閣學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道光二年卒,賜御葬,按規制建墓。「文革」中戴聯奎墓被毀,現完整保存石翁仲四尊、石香爐一隻、龍紋牌坊構件一件,石翁仲分別為執劍武臣、執鞭武臣、左飄須文臣、右飄須文臣,為青石質,通高2.56—2.72米,其鐫刻粗獷而又工細,面部表情刻劃細膩,服飾線條生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Ⅳ-7.大生紗廠清花間廠房

  大生紗廠1895年開始籌建,1899年建成,是張謇創辦的第一個機器棉紡織企業,它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代表性企業,也是南通近代化發展的核心企業。它的成功創立奠定了南通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基礎。

  大生紗廠清花間廠房由英國人湯姆氏設計,上海曹協順營造廠承建,是南通現存最早的近代工業建築。 1898年12月建成,為磚木結構鋸齒形廠房,座西向東,佔地面積500平方米。該廠房除外牆整修有所變化外,基本保持原貌。現作生產用房。

  Ⅳ-8.大達內河輪船公司舊址

  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原名通州大達內河小輪公司,建於1903年,是張謇創辦的第一個航運企業。張謇任公司總理,經理是沙元炳,江澤民同志的祖父江石溪任協理。至1918年,公司已擁有輪船35艘,開闢航線10條。

  現存公司辦公樓一座,座西朝東,為二層西式樓房。建築外牆及內裝修有所改變,其它保存尚完整。臨河有碼頭遺址,其南邊緊鄰其側另有小樓,為張謇創辦的大達公電機碾米公司辦公樓,一併歸入保護範圍。

  Ⅳ-9.唐閘實業小學教學樓

  唐閘實業小學前身為張謇於1905年創辦的「唐閘實業公立藝徒預教小學」,是進行職工文化教育的小學。民國建立後更名為「實業公立小學校」、「實業私立國民小學」,1928年發展為完全小學。

  該教學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為二層十一開間磚混建構,周匝迴廊,清水外牆,平面呈T形,建築面積1354平方米,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近年經維修,保存完好。現為港閘區實驗小學辦公樓。

  Ⅳ-10.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前身是張謇於1912年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同年更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成為中國最早的紡織大學。1927年改為南通紡織大學,後又改稱「南通大學紡織科」、「南通學院紡織科」等,1952年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現存學生宿舍樓、紡織科圖書館樓各一座。學生宿舍樓建於1925年,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567平方米。圖書館樓建於1934年,由紡科畢業生捐資一萬兩白銀建造。為二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307平方米。現保存基本完好。

  Ⅳ-11.伶工學社舊址

  伶工學社建於1919年,是張謇創辦的我國第一所戲劇學校,利用望仙橋畔武聖殿原址修建,當時有校舍60餘間。張謇親任伶工學社董事長,張孝若為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任主任,主持日常事務,並親自給學生講戲劇理論,還進行京劇劇目、舞臺藝術和劇場管理方面的改革,在我國戲劇史上享有特殊地位。1926年停辦。

  伶工學社舊址現存校舍20餘間,為磚木結構平房。分東西兩列,前後各三進,中有走廊相連。其間有古銀杏三棵。現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職工宿舍。

  Ⅳ-12.南通農科大學校舍

  南通學院農科前身是張謇於1906年設立的通州師範學校農科,後改為初中等農業學校、甲種農業學校,1919年改稱農科大學,1928年後與醫科大學、紡織大學合併為南通大學,1930年後稱南通學院農科,1952年遷往揚州,合併為蘇北農學院。原校舍分布在啟秀路南北兩部分,大部分已改造。現存兩棟農科高中部校舍,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其外形、結構及體量相同,均坐北朝南,呈一南一北布局。小歇山式屋頂,上鋪蝴蝶瓦,混水磚牆。南樓中間為過道,樓梯沿兩側牆向上;北樓在中室為折返樓梯。建築面積為706平方米。

  Ⅳ-13.啟秀別業

  啟秀別業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為張孝若別業,1928年3月張緒武先生出生於此。後曾為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外國專家宿舍。啟秀別業為二層磚木結構樓,坐北朝南。該別業面闊三間,前有走廊,東南角附樓梯間,樓房中室北側外加廚房,建築面積356平方米。風格簡潔,中西合璧,是近代南通具有代表性的別墅建築。

  Ⅳ-14.狼山天主教堂

  又稱狼山露德聖母堂,是江浙滬一帶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該堂由教區首任國籍主教朱開敏多方籌集資金所建。教堂為哥德式建築,座西向東,建築平面為十字架形,大堂前有鐘樓一座,高30米,鐘樓頂建一瓷白色十字架,鐘樓四周裝飾彩畫玻璃,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外牆金黃色,立面簡潔無裝飾,呈現代派風格。整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上海籍天主教徒潘世義承擔測量、勘探、設計、集材、施工管理等工作,匯利鶴記建築廠承包建造。總面積500多平方米,可容納教徒近千人。現教堂基本保持原貌,狼山堂現為海門教區主教座堂。

  Ⅳ-15.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1951年,由市總工會發起,市政府支持,社會各界捐資、捐物興建,市建築工會派工承建,歷時11個月,於1952年竣工。陳毅元帥親筆題寫了館名。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建國後南通建設的第一個大型文化設施,也是全國新建的第一個勞動人民文化宮。

  文化宮為內框架混合結構,圓木樁基,鋼筋混凝土承臺,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高4層。底層為展覽廳,第二層為可容400人的交誼廳,第三層為可容840人的大禮堂,禮堂外有一平臺。兩側耳房及第四層作為演職員宿舍、化妝室。為南通現代優秀建築。

  Ⅳ-16.近代紡織車間

  近代紡織車間由廠房建築和全套紡織設備組成。廠房系利用原通棉一廠保留的大生紗廠初建時期的「北車間」廠房建築材料(梁、柱、窗、鋪地石板),1985年按照原貌移建現址,為磚木結構鋸齒形廠房,佔地面積500餘平方米。車間內保存大生紗廠初建時使用的、包括完整生產流程的6種15臺設備和動力傳動設施,其中有中國現存最早引進、1895年英國赫直靈登公司生產的紡紗機器,以及資生鐵廠1914-1915年製造的、中國最早自製的織布機,引進的日本豐田織布機。近代紡織車間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完整反映中國近代紡織生產面貌的代表性文物。

  Ⅳ-17.韓國鈞墓

  韓國鈞墓,又稱「紫公墓」。韓國鈞(1857~1942),字紫石,晚年自號止叟,泰縣海安鎮(今屬海安縣)人,23歲中舉。清末為吉林省民政司,北洋政府時期任江蘇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省省長並一度兼督軍。1925年退居故裡,熱心地方事業。抗戰爆發後,與新四軍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多次會晤,效力抗日。1940年9月中旬,在海安主持召開蘇北各方聯合抗戰座談會。後被推選為蘇北臨時參政會名譽參議長。1941年2月,日軍侵入海安鎮,韓國鈞拒絕出任偽職。1942年逝世。1947年,移柩葬於海安鳳山。

  韓國鈞墓坐北朝南,有墓冢、神道、牌坊、碑亭,「文革」期間遭毀。1982年韓國鈞墓部分修復,現存圓形墓冢,立於兩層水泥平臺之上,後有護牆,陰刻陳毅悼韓國鈞詩,佔地面積170平方米。現為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Ⅳ-18.海安縣烈士陵園

  海安縣烈士陵園是蘇中地區最大的烈士合葬墓園。墓內安葬著351名烈士,系1946年7月蘇中戰役中在海安境內犧牲的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官兵。園內還有共和國大將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處。園內主體建築有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館、粟裕紀念館、青少年教育館、領導題詞碑廊等。陵園收藏有李德生、粟裕、葉飛、張愛萍、遲浩田、韓念龍、江渭清、管文蔚等數十位領導同志來園視察時的親筆題詞。

  陵園現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有紀念性建築2800多平方米,其中烈士紀念館750平方米,烈士陵墓500平方米,青少年教育館450多平方米,另有水面3700平方米。

  Ⅳ-19.張謇祖居

  張謇祖居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為張謇青少年時期生活和讀書之處。祖居一度曾賣給塾師宋家,1922年購回整修,東部改成宅院,前後三進,正屋中間題額「敦睦堂」;西部為商鋪,租給宋家經營,張謇曾作《西亭東橋銘》,序中兼述了張氏祖居的變遷。抗戰中張氏他遷,房屋易主。

  張謇祖居現存平房一進,坐北朝南,為抬梁式硬山建築,前附四檁卷棚式長廊,面闊五間,進深九檁。1989年公布為南通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

  Ⅳ-20.大生三廠總辦事處

  大生三廠由張謇、張詧兄弟籌建於1914年。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至1921年方建成。是大生集團的主要企業之一。

  大生三廠總辦事處(也稱公事廳),建成於1920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築。前後二排,中為天井,東西兩側有迴廊相連。前排面闊11間,中為穿堂,歐式門柱,上方書有「總辦事處」。後排為二層樓房,面闊九間,室內地鋪彩色瓷磚,建有壁爐。建築佔地面積1920平方米,建築面積1242平方米。現部分房屋裝修有所更改,整體保存完好,為企業辦公區。

  Ⅳ-21.通海墾牧公司擋潮牆遺址

  擋潮牆為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的重要護堤設施,位於原通海墾牧公司第一堤外,是為阻擋海潮衝擊堤岸而建。最初是木板牆,屢建屢毀,1930年前後改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由南通祥興建築公司承建,於育之設計。擋潮牆牆高3.3米,厚0.7米,牆體兩側每隔數米有斜坡支撐,全長1585米。該牆除部分因海浪衝擊牆體倒塌外,仍保留原有宏大氣勢,被稱為「海上長城」。

  Ⅳ-22.鬱壽豐墓

  鬱壽豐(1873~1926),字芑生,原名世豐,又名鴻興,海門縣人。早年在浦東同昌紗廠謀生,精通英文。1906年,張謇於崇明外沙籌辦大生分廠,鬱壽豐受張謇委派去英國採購紡紗機,後在大生分廠供職。1913年鬱壽豐在上海設立大生機器公司。他熱心於教育、慈善事業,在家鄉先後辦了小學6所,造「壽豐」石橋11座、水泥橋3座,在上海創辦聖心醫院。

  鬱壽豐墓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墓冢圓形,坐北朝南,後有環形護牆。墓前有一座方柱體青石墓碑,該碑由清末狀元劉春霖撰寫,榜眼夏壽田題詞,探花鄭沅書丹,具有較高價值。
 

相關焦點

  • 營口:18個「老地方」成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營口:18個「老地方」成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徐鑫 2018-01-04 07:49   來源:遼寧日報
  • 惠州19處文保單位入選保護單位 保護文物留住根脈
    市政府日前公布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處文保單位入選。其中,古文化遺址1處、古墓葬1處、古建築10處、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處。我市各地、各部門將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9處。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以敬畏之心保護文物,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首先是增加財政經費。
  • 福安黃氏祠堂上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福安新聞網消息 10月16日,《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19〕22號)發布。通知中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安的黃氏祠堂榜上有名!據了解,第八批國保單位共762處,另有50處與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國保單位合併。
  • 追跡攻略|陝西榆林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除城牆建於五代和宋代外,其餘均為明清建築、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4月20日,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熱烈祝賀「福安黃氏祠堂」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近日,國務院核定並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19〕22號),據了解,第八批國保單位共762處,另有50處與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國保單位合併。其中福安黃氏祠堂作為重點保護古建築榜上有名!
  • 藍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虎溪黃氏宗祠正式掛牌
    紅網時刻永州11月27日訊(通訊員 何咪 顏繼生 黃健輝 彭少峰)11月2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藍山縣虎溪黃氏宗祠正式掛牌,標誌著藍山實現國保單位零的突破。副縣長魏秋雲出席掛牌儀式。虎溪黃氏宗祠位於藍山縣祠堂圩鎮虎溪村,九嶷山南麓,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842年),佔地面積約為1028平方米,為傳統院落式建築,磚木結構。
  • 考古界:七批429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名錄在這裡!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公布,共62項。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公布,共258項。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共250項。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共518項,並將第一批所公布的2項合併為1項。
  • 大名三處古建築文物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簡稱「第八批國保單位」)相關情況,並與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共同答記者提問。劉玉珠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物工作,9月26日,國務院第65次常務會議核定第八批國保單位。近日,國務院將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國保單位,是我國文物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賀禮。
  • 三峽庫區搬遷的最大地面文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桓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張桓侯廟(張飛廟),位於重慶雲陽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攝影/漢口光達)據史料記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期,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大同善化寺
    2019年張家口、大同遊記第13篇&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41篇:大同善化寺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佛像及老照片除外),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一場小雨並沒下多久,在從關帝廟前往善化寺的路上,就雨霽天晴了。
  • 河南的天主教總修院,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卻雜草叢生!
    河南的天主教總修院,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卻雜草叢生!去開封,我相信我的朋友們去的地方一般是清明上河園、開封府、大宋御河等地。其實,開封清明上河園不遠處,就有一座不為人知的具有中西特色的老建築。然而,它的命運與其他紀念碑截然不同,因為它看起來非常荒涼,雜草叢生。
  • 鄭州文物單位盧醫廟大殿房頂透天 村民呼籲修繕
    盧醫廟和馬固王氏宗祠是位於鄭州市上街區的兩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前者大殿房頂透天,後者影壁上的浮雕和房上的牆磚大面積風化脫落。當地村民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修繕這兩處文物。  盧醫廟:其中的長桑閣損毀最嚴重  4月8日下午,大河報記者來到鄭州市上街區上街村南頭,只見一座灰頭土臉的老房子矗立在路邊。
  • 追跡攻略|山西臨汾5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臨汾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4處,佔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多。 16、鄉寧壽聖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寧縣 鄉寧縣城內東北部 鄉寧壽聖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明清均有修葺。現僅存正殿和鐘樓。正殿為宋代原構,鐘樓為元代所建。
  • 有故事,更有情懷,這三座古厝都是泉州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泉州石獅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古厝就佔了5處。這五座古厝中的三座都是華僑回鄉所建,均歷經百餘年滄桑。如今,這三處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修繕完畢,有的還在進一步修繕中。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蔡松柏、吳景重、王起沃三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厝,一起感受這些古大厝的滄桑變化,探尋古厝主人的舊日故事,了解大厝的後人們保護古蹟、留住鄉愁、傳承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的感人作為。「松柏」居裡的俠義情走進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紅磚大厝。這就是聞名四鄉的蔡松柏古厝,也稱「松柏」居。
  • 鄭州上街區兩處文物單位損毀嚴重 盧醫廟大殿房頂透天
    破敗不堪的盧醫廟山門  盧醫廟和馬固王氏宗祠是位於鄭州市上街區的兩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前者大殿房頂透天,後者影壁上的浮雕和房上的牆磚大面積風化脫落。記者走進院子,看到雜草叢中立著一個石碑,碑刻顯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盧醫廟又名扁鵲祠,主要供祀「敕封神應王」扁鵲。  盧醫廟山門破敗不堪,大殿也如此。殿內有16根約10米高的木柱子,其中兩根木柱子的底部已經糟了。大殿分主殿和拜殿,拜殿的房頂很多地方透著天,陽光已經射進殿內。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大同關帝廟大殿
    2019年張家口、大同遊記第12篇&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40篇:大同關帝廟大殿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從九龍壁出來沿和陽街繼續東行,在第一個路口(都司街)右轉不遠即到大同關帝廟,途中路過一個天主堂,然木門緊閉(也許都司街這邊不是正門吧),未能參觀。古城中廟宇甚多,儼然是景點中的主力軍,但相較於華嚴寺、善化寺這些著名的廟宇,關帝廟這邊人氣似乎略低,我也是衝著國保單位的名頭才專門前來。
  • 2021-2027年中國文物保護市場調查與投資可行性報告
    報告格式:紙質版 電子版 紙質+電子版出品單位:智研諮詢文物保護,指的是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採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損害的措施,這個過程叫做文物保護。中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
  •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今成立
    12月19日,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科學會堂二樓盧浮廳」隆重召開,這也是國內首個此領域的行業協會,將為全國文物保護工程領域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長在會後為上海文物保護行業各相關單位作關於行業發展的主旨演講。近年來,上海文化遺產在數量上顯著增加,類型上日益豐富。一方面重大的文物保護工程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對保護修繕工作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各個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從業單位也不斷的加強自身建設,從保護維修的理念、技術、原則、手段、材料、工藝等各個方面不斷研究、創新,不斷完善有上海特色的文物維修保護體系。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篇):滄州鐵獅子
    1961年滄州鐵獅子被認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獅實際身長為6.264米, 體寬為2.981米, 通高為5.47米,腹部中空,重32噸,估測其始建時重量在40噸以上。鐵獅採用分截疊鑄法澆鑄而成,根據獅身上的痕跡可知,每片澆築用的泥範寬35至45釐米,高20至25釐米,總共使用了約500塊泥範。
  • 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公布 東吳大學舊址上榜
    蘇報訊(蘇報融媒記者 崔陽陽 通訊員 楊舒婷 史晨雨)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日前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入選其中。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此次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14棟建築,分別是鐘樓、精正樓、子實堂、維正樓、維格堂、蘇州大學博物館、「春暉、夏潤、秋韻、冬瑞」組樓、日新樓、月異樓、覽秀樓及蘊秀樓。據了解,本批共有98項(組群)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