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熱愛生物的瓜子們有沒有養過蝸牛,從路邊帶回來的蝸牛身上的殼總是帶著些許裂紋,但是養著養著裂紋又會慢慢消失,欸?原來蝸牛的殼竟是會自主修復的嗎?(#°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性的將蝸牛殼與毫無生命的石頭聯繫在一起,其實仔細想想,蝸牛從小到大,不同時期的蝸牛殼一直在變化,但蝸牛並不像寄居蟹那樣可以隨時「搬家」,也不如龜殼那樣由細胞組成,那麼蝸牛的殼是如何生長的呢?
讓我們追溯到生命的起源ヽ( ̄ω ̄( ̄ω ̄〃),在蝸牛的懷孕的時侯,蝸牛殼便已經開始形成,蝸牛體內的外套膜會產生一種電流,幫助生物體將鈣離子推向適當的位置。殼體生長初期,蝸牛會進行一個複雜難懂的運動,像是從尾部往頭部做一種扭轉,殼體會在這種運動下開始向右或者向左生長。(有趣的是,左旋蝸牛不能與右旋蝸牛進行交配,儼然分化成了兩個物種,這種新物種快速產生的原因受一種「母系效應」所支配。)
在蝸牛孵化之前,小蝸牛便會長出一種原殼,在破卵後,小蝸牛為了補充足夠的鈣而會選擇去吃掉卵殼,至此之後,為了殼的正常生長,蝸牛將會食用很多富含鈣的食物,例如菠菜·花椰菜·盤菜等,有時他們還會選擇通過啃食土壤或啃食石灰石。(真實吃土玩家)(。^▽^)
而原殼下會有一個小開口,蝸牛會慢慢的從這裡添加新的碳酸鈣和蛋白質,當新材料在開口處變硬時,外殼便會生長。螺旋纏繞在原殼周圍,逐漸旋轉,成為蝸牛殼的頂端。
當切開一個蝸牛殼時,細心的你會發現蝸牛殼其實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一是內殼層,即最裡面的殼層;二是介殼層,即中間層,成分幾乎都是碳酸鈣;三是殼皮或角質層,由決定貝殼顏色的混合蛋白質構成。在蝸牛死後,第三層會被腐蝕掉,暴露出底下的白色或灰色的碳酸鈣層。
在鳥類捕食之前,會先觀察蝸牛的花紋,鳥類一般會選擇捕食帶有「傳統花紋」例如三條花紋的蝸牛,而不會選擇變異了的例如兩條或四條花紋的蝸牛;
同時,蝸牛自身不能分解色素,當它們食入含有不同色素的食物時,這些色素便會成為沉澱在殼體內的染料,伴隨蝸牛一生,因而蝸牛殼的顏色多種多樣。
在蝸牛殼發生破損時,蝸牛能夠自己進行修復,如果破損只發生在殼口邊緣,外套膜會分泌出鈣質來修復好;但如果破損發生在遠離外套膜的老殼層,對蝸牛來說這便變得十分危險,富含碳酸鈣的粘液滋養不到老殼層,蝸牛隻能盡力從身體的其他地方調動鈣質來修補破損,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攝取和儲存鈣質對於蝸牛十分重要。
因此在飼養蝸牛中一定要注意及時給蝸牛補鈣,如果發現蝸牛開始啃食自己的殼時,那麼就說明它們已經急需一頓「石頭大餐」了。(*≧︶≦))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讓我們一起尋找更有趣的生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