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資本主義」這個詞彙再次回到國際研究者的視野。藉由對「金融化」「零工經濟」「監控社會」等社會現象的反思,多年來被忽視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企業組織史、勞工史、經濟史等傳統領域漸有復興之勢,而消費史、金融史、性別與資本主義、奴隸制勞動形態研究也成為「新資本主義史」這一研究叢中最受矚目的新興領域。
2019年是「新資本主義史」正式進入中國讀者視野的一年,隨著《棉花帝國》《被掩蓋的原罪》《巨獸》等相關重要著作的譯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和介入到「資本主義史」這個領域,或是選擇從「資本主義史」角度觀照自己的研究。2020年,至少兩位青年學者在國內開設了「美國資本主義史」的專題課程,分別是上海大學焦姣的《美國資本主義史專題》和陝西師範大學於留振的《美國新資本主義史專題研討》。與此同時,杜華的「資本主義與美國奴隸制」、董瑜的「商業公司與政治文化」、蔡萌的「美國勞工史的跨國轉向」研究,都讓我們看到了「資本主義史」與美國史經典研究領域結合的可能性。由一群青年學者共同主理的「資本主義史」公眾號(Capitalism-2020)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們認為,「資本主義史」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領域,也是一個具有跨學科生長意味的新興研究叢。今年,我們將從「資本主義史」角度為大家推薦以下美國史研究著作(含部分英國史):
勞動、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崛起原祖傑:
《進步與公正:美國早期的共和實驗及其在工業化時代遭遇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
推薦人:焦姣(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推薦理由:
作為一名學術經歷橫貫中美的學者,原祖傑教授在本書中結合了兩國美國史研究中的三股傳統:1.美國歷史學研究中的進步主義傳統。正如霍夫斯塔得指出:美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是一個「政治上保守,思想上進步」的國家,美國強調平等、民主、進步的理念與其政治實踐中的保守、社會的不公之間存在巨大張力,而美國進步主義史學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研究這種不一致;2. 中國美國史研究的進步傳統。與美國主流史學相比,中國的美國史研究受到唯物史觀和平民史觀影響,長久以來有著關注底層、重視社會環境對政治作用的研究趨向,其中勞工史、黑人史更有數十年的研究積澱;3.美國史學傳統與中國歷史學間的互動。中國美國史研究的奠基人,如楊生茂、黃紹湘、劉緒貽、丁則民、劉祚昌等,大多有美國學習的經歷,又長期在國內以漢語從事世界史教學和研究,與美國歷史學者寫作「本國史」的視角不同,中國研究者始終需面對如何將美國歷史與本國史觀和世界敘事結合的問題。原祖傑教授本書從北美殖民時期至20世紀初的清教徒、農民、工人、婦女等不同群體視角出發,試圖將各社會群體具體而微的鬥爭歷史與美國文明中的「進步」敘事整合,既是對美國「共識史學」和簡單「進步史觀」的雙重反思,也呼應了當下的身份政治和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議題。
[特立尼達—多巴哥]艾裡克·威廉斯: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陸志寶、彭坤元、張曉華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推薦人:焦姣(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推薦理由:
這本初版於1944年、在1982年由陳翰笙主持翻譯成中文的《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可稱得上是從資本主義起源角度研究加勒比海奴隸制的遺珠之作,也可視為「大西洋史」的先驅。作者埃裡克·威廉斯,求學於英國,曾任特立尼達—多巴哥總理。本書出版後,曾在美國學界引發了強烈震蕩,不僅引發了馬派學者與主流史學間的激辯,也催生了一種多邊視角的美國早期史敘事。(雖然現在美國史學界多認為Jack P. Greene等人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創造了「大西洋史」這個流派,但Williams本書中對英-法-美-西印度之間貿易關係及其政治經濟後果的分析已經涉足這一領域。)可惜,中譯本已經絕版多年。
威廉斯在本書中一反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論調,拒絕從僱傭勞動和自由貿易角度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起源,認為加勒比海地區的奴隸貿易和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才是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石。另一方面,奴隸勞動帶來的巨額利潤造就了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集團,他們在英帝國政治中發揮了巨大影響,進而影響到1763年巴黎條約後的美洲領土分配。只有隨著北美殖民地的獨立,以及法屬「蔗糖島」的崛起,英帝國才逐漸擺脫西印度集團的影響,完成從重商主義向自由貿易的轉換,最終改變了世界經貿體系的總體格局。
本書雖然出版年代久遠,但視野寬廣、觀察銳利,與晚近的跨國史、資本主義-奴隸制研究等前沿領域均可產生共鳴,且翻譯質量上乘,值得儘快再版。
Noam Maggor,
Brahmin Capitalism: Frontiers of Wealth and Populism in America’s First Gilded 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推薦人:李尚(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美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在19世紀後半葉的大約四十年左右的時間裡,美國由一個奴隸制佔主導的農產品出口國發展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領頭羊。那麼這種巨大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隨著新英格蘭以棉花為基礎的紡織品製造業的衰落和奴隸制的廢除,東部的資本精英們四處走動,尋找新的商機,並在大西部的礦山、鐵路和工業中找到了機會。Maggor追溯了內戰後來自東部中心城市的資本到大西部的投資運動,檢視了波士頓資本精英(人們稱之為婆羅門貴族)如何動員他們的資金到遙遠的西部,以及如何利用他們的財富打造跨州的商品、勞動力和運輸網絡,揭示了內戰後幾十年間既有財富在美國經濟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
新的財富和資本投資同樣勾畫了新的社會爭議邊界。Maggor在本書中同樣關注了美國國內市場形成過程中相伴而生的政治矛盾,揭示了草根群體如何進行政治動員並通過各種方式去反對資本力量。偏遠地區和領地在與全國經濟進行整合的過程並非是一帆風順的。東部的投資在東部城市化和西部擴張中引發了新的政治和社會衝突。在對於財富、政府和不平等產生持久影響的競爭中,金融權力與更加民主的經濟發展觀念產生了衝突。
本書挑戰了關於19世紀後半葉美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傳統敘事。新的資本主義地理的形成並非是被鐵路和電報之類的技術不可阻擋地驅動,而是一項宏偉且極富爭議、充滿矛盾的事業。圍繞19世紀末美國國內工業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顯示了經濟轉型絕非是一個不可阻擋的過程,而是戰略家們有目的的動員以及圍繞政治規則、管理和資格的頻繁鬥爭的結果。因此,本書對於重新理解19世紀美國歷史、美國的崛起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消費、「美國特性」與跨國史[美] 維多利亞·格拉齊亞:
《不可抗拒的帝國:美國在20世紀歐洲的擴展》,何維保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Victoria de Grazia,
Irresistible Empire; 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20th-Century Europ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5.
推薦人:
王一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李娜(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
成銀枚(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李娜:
不同於以往從政治、經濟、軍事視角談及美國對歐洲主導地位的形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維多利亞·格拉齊亞的《不可抗拒的帝國:美國在20世紀歐洲的擴展》一書從跨國史與社會文化史的角度,闡析了美國消費文化對歐洲人消費觀念的深遠影響,反思了20世紀美國消費文化在西歐的優勢和不足。
什麼是「不可抗拒的帝國」?我想這是我們閱讀本書前會產生疑惑和想要弄懂的問題。作者認為,美國憑藉其市場優勢,將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費文化這種軟實力在20世紀的歐洲勢不可擋地輸出,並且在文化、經濟、消費等方面深刻影響了歐洲人,潛移默化中傳播了美國的民主觀念、消費理念,美國是一個具有「新物質文明」的市場帝國。
美國何以成為「不可抗拒的帝國」?作者認為這源於美國市場帝國統治的獨特性。首先,美國信奉自由貿易的古典主義原則,認為其他國家對於他們的公共空間只擁有限的主權;其次,美國在經濟輸出的同時,也輸出自己的市民社會和市民精神;第三,美國的商人和市民領袖具有制定標準的能力;第四,美國消費觀念中的民主和平等;最後,美國倡導的消費文化不同於歐洲軍國主義的暴力傳統,是一種和平手段,美國憑藉強大的政治軍事硬實力加強自身軟實力。
每一章的標題之下,作者會以一個有趣的問題開篇。譬如,在談美國的服務理念在歐洲的輸出時,作者提出「資產階級男人是如何與巴比特式作風和平相處的」;談美國的生活水準對歐洲的影響時,作者設計的問題是「歐洲人如何被用美國的生活方式衡量」;提及美國電影在歐洲的吸引力,作者便問道「好萊塢是怎樣把電影文化變成娛樂價值的」……這樣通俗而有深度的開篇之問恰恰能說明每一章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書中置入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案例,能夠使讀者了解眾多美國的消費品、消費文化在歐洲國家的接受、流行過程。
一部優秀的歷史著作,也會為其它研究領域帶來一些啟發。格拉齊亞從消費文化的角度分析美國對歐洲的改造,同樣會為研究帝國史、跨國史、冷戰社會文化史的學者帶來別樣的視角與啟迪。
成銀枚: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維多利亞·格拉齊亞(Victoria de Grazia)的著作從跨國史和文化史角度來透視20世紀的美歐關係。她通過講述美國「軟實力」輸出的歷史,分析了美國在20世紀時如何以一個市場帝國的形式改變歐洲。該書從消費文化來探討美國對歐洲的影響的視角突破了以往從政治、經濟和軍事角度來研究美國在歐洲主導地位的形成的思維方式。此外,這本書還包含了大量的細節和引人入勝的軼事,兼具學術性和文學性,可讀性強。
在此書中,作者認為,大眾消費品、品牌營銷術、商品廣告和隨之而來的消費理念不僅改變了歐洲人的消費習慣和品味,而且也改變了歐洲人對於社會及他們自身的看法,從而促進了歐洲人對美國消費資本主義的接受和認同。實際上,這不僅代表著美國消費資本主義模式在歐洲的勝利,還意味著消費文化無形中充當了美國冷戰的工具,遏制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在歐洲的擴張。總體而言,這本書可以說是美歐文化關係的經典之作。
Lizabeth Cohen,
A Consumer’s Republic: The Politics of Mass Consumption in Postwar America, Alfred A. Knopf, 2003.
推薦人:趙夢楠(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美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美國戰後大眾消費的興起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還改變了美國人的社會生活與政治制度文化。哈佛大學歷史學家麗薩貝斯·科恩是研究地方消費主義的先驅,在本書中,她創造了「消費者共和國」的概念,用來描述戰後被消費改造的美國。科恩認為,消費是美國戰後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和文化語言的核心,促進了戰後新自由主義和公民身份的轉變,重新塑造了美國性別、階級、種族規範,對住宅、商業中心和政府角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科恩以大蕭條作為「消費者共和國」的起點,那些被剝奪了傳統政治權利的群體以維護消費者利益為途徑進行抗爭,提高了消費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戰後,通過政策頒布和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承諾用消費構建一個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國」,可事實上並沒有改變不平等的事實;城市郊區化導致住宅社區和商業中心重組,商企促進消費的手段從大眾營銷轉為市場細分,這些變化更加劇了社會內部的分裂,「消費者共和國」受到衝擊;到70年代中期經濟危機時,雖然消費仍是美國社會的核心,但「消費者共和國」的承諾瓦解了。
科恩提到,許多二戰後美國史的學者經常用冷戰構建研究框架,這種方式掩蓋了許多重要的發展線索,而「消費話語」提供了研究社會政治史的新路徑。作為研究郊區化、環境建築和大眾歷史的學者,科恩以自己的家鄉新澤西為例,將這些研究方向與政治焦點問題結合起來,反思美國當下個人、地方與國家層面的相互作用。書中的內容和寫作手法,以及研究路徑和角度,是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和大眾讀者的借鑑之處。
[英]馬克辛·伯格(Maxine Berg)著,孫超譯:
《奢侈與逸樂:18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中國工人出版社,2018年
推薦人:楊領(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歐洲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馬克辛·伯格認為,18世紀英國奢侈品製造、銷售與消費的繁榮刺激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從而補足了工業革命起源敘事中缺失的一環。以往論及工業革命起源,或強調原工業化與農業革命的影響,或歸功於高工資、低價能源模式,或從科學啟蒙、政治與文化背景考察。20世紀中後期,關於消費革命、勤勉革命的論述開始出現,相關觀點逐漸被接受,但諸多研究者仍很少關注實際物質發展狀況。鑑於此,本書對18世紀英國新奢侈品的發明、製造和消費作了具體論述,這一點也是主要學術價值所在。書中第二部分「怎樣製造」不僅論列了發明與製造,更廣泛涉及物品的價格、市場、勞動組織、宣傳等層面;而第三部分「一個購物者的國家」亦涵蓋了英國18世紀中產階級的欲望、財產、時尚、城市場所等諸多方面。
然而,伯格並未將視野局限於英國一地。此書雖名為「18世紀英國的奢侈與逸樂」,卻兼具全球視野,因此也被中文出版方列入「全球視野與物質文化史叢書」。16世紀大航海以來,茶葉、絲綢、漆器、瓷器等東方奢侈品大量運往歐洲,伴隨而來的是整個歐洲的「中國熱」,並帶來歐洲飲食、服飾和社交等方面的變革。除此之外,這種東方奢侈品的製造與交易也存在雙向互動:中國製造者主動迎合西方的東方想像,而居間的各家特許公司在貿易與營銷方面亦有重要作用。但自18世紀中期以降,東方奢侈品在歐洲的出口份額下跌,其原因在於,歐洲製造商在奢侈品營銷與仿製方面已青出於藍,而其中又以英國最為重要。18世紀英國奢侈品仿製企業逐漸成為該國的創新之中心,相關奢侈品代表者主要有玻璃、陶瓷、金屬製品等。這些融入了新工藝與新式生產組織的「新奢侈品」逐漸由英國走向全球,逆轉了往日東方奢侈品的流向。然而,儘管尾章論及英國奢侈品與美洲消費者,但同樣重要的歐陸與亞洲部分卻未能展開,也削弱了其作為全球史論著的價值。從這種意義上看,本書仍未能完全超脫工業革命起源敘事的地方模式。
David C. Engerman,
The Price of Aid: The Economic Cold War in Ind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推薦人:潘米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近年來,隨著「資本主義史」(History of Capitalism)在美國史學界的勃興,常被忽視的「經濟議題」重新成為學者們所關注的重點議題。耶魯大學知名學者大衛·恩格曼的力作《援助的代價:印度的經濟冷戰》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該書中,作者試圖將經濟史與冷戰國際史加以結合,利用大量的檔案材料,展現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高度虯結的複雜樣貌。恩格曼認為,作為前殖民地之中規模最大的新興獨立國家,印度成為美國和蘇聯重點的爭取和拉攏對象,兩強紛紛採取經濟手段,力圖實現各自的地緣政治目的。而印度則恰恰相反,巧妙依靠其地緣政治的「必爭」區位,來為本國的經濟發展爭取資源。正如恩格曼所說:「當超級大國的官員們紛紛將經濟作為冷戰工具的時候,印度也將冷戰作為了經濟發展的工具。」從經濟史和國際史的角度重新考察冷戰,一個別樣的冷戰故事版本由此展現。
金融、貨幣與風險社會Gavin Benke,
Risk and Ruin: Enron and the Culture of American Capitalis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8.
推薦人:邊蘭先(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美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波士頓大學加文·本克(Gavin Benke)教授的新作《風險與毀滅:安然公司與美國資本主義文化》(Risk and Ruin: Enron and the Culture of American Capitalism)試圖從安然公司的興衰史來反映資本主義企業文化。
安然公司在2001年倒閉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其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風險與毀滅」清晰而簡潔地概括了安然的興衰故事。作者深入安然檔案館,分析公司通訊、董事會會議記錄和法庭記錄,描述安然歷史上幾個相互關聯的主題:休斯頓不斷變化的命運;決策者和商界領袖的商業戰略、政府放鬆管制、市場功能轉變以及伴隨並鼓勵這些行為的更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在許多方面,安然是這個時代轉型的象徵。例如,美國經濟已經從老工業轉向所謂的知識經濟,從商品轉向金融,從國家生產模式轉向全球生產方式。Benke認為,儘管安然的欺詐已成為歷史,但它賴以生存的經濟和文化體系依然存在。安然公司以新的意義,有力地提醒人們去關注國家和全球經濟發展中未解決的問題。
關注高級管理人員而不是更廣泛的監管和業務環境,這種對安然的歷史研究方法,為公司的帳目增加了細節和背景,得益於近年來研究資本主義的歷史學者所青睞的方法。讀者可以從中學習到,決不能孤立地理解安然高管的犯罪行為,相反,必須植根於世界經濟中,從而使安然(甚至受到鼓勵)實踐,重塑人們對企業文化的信心。
Louis Hyman,
Debtor Nati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in Red In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推薦人:蒲歡慶(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美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本書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路易斯·海曼(Louis Hyman)教授寫成於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的一部金融史力作,書中,作者追溯了從1917年到21世紀初這短短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作為現代資本主義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個人信貸在美國出現並逐步發展演變的廣闊歷程,揭示了其中個人貸款者、金融資本家、美國聯邦政府和各種改革者之間全方位複雜的互動關係,以及信貸發展給美國社會生活帶來的廣泛影響,也不乏對女性等弱勢群體的關懷。可以清晰地看到,信貸深刻地改變了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和心態,推動了美國金融資本在國內的大循環,從根本上來說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大進步和創新,當然,它的發展過程也正是逐漸醞釀風險和形成泡沫的過程,直至最終引發金融危機。透過本書,我們會對2008年次貸危機背後的基礎性原因有進一步深入細緻地認識。同時,金融史是當前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一大重要領域,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更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佳作。
[英]愛德華·錢塞勒著,姜文波譯:
《金融投機史》,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
推薦人:杜人舟(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美國史方向碩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愛德華·錢塞勒(Edward Chancellor)的《金融投機史》(Devil Take the Hindmost: A History of Financial Speculation)是一本以歷史學視角講述金融投機的著作。
錢塞勒在牛津和劍橋的歷史學教育培養其良好的素養,使得他在關注金融投機市場時以人物和故事而不是公式和模型來講述投機的歷史;在探究狂熱與泡沫時不僅僅關注金融行業或產品的缺陷,更能將社會政治、文化的深層次原因融入其中。所以,錢塞勒在寫作時能生動地闡述英國的王室、美國的實業家乃至日本的黑幫如何一步步摔倒在泡沫投機的「同一個坑」裡。正如錢塞勒所指出的那樣,是整個金融市場結構所鼓舞的「貪婪」,從民間對於暴富的欲求到統治者對於權力的鞏固,成為一次次金融泡沫由擊鼓傳花起始,到大夢一空告終,而形形色色的人群仍樂此不疲的不竭動力。
應該說,通過錢塞勒的著作,讀者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一窺紛繁複雜的投機市場,並從資本主義中最活躍卻又最虛無縹緲的部門去理解資本主義為何物。
[美]埃裡克·羅威:
《貨幣大師:羅斯福和凱恩斯如何結束大蕭條,打敗法西斯,並實現持久的和平?》,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
推薦人:潘米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推薦理由:
作為研究美國國內政治與國際經濟相互互動的領軍學者,埃裡克·羅威以兩位人物——羅斯福與凱恩斯——入手,展現了現代國際貨幣體系,如何在嚴峻的經濟(「大蕭條」)與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戰」)考驗之下破繭而生。以長時段的眼光,以及國內-國際、內政-外交,政治-經濟的多重透鏡,本書勾畫了現代貨幣體系建立的艱難歷程。將經濟史、政治史與國際史加以綜合,並賦予了新政以國際性的意義,使得本書極富洞見性與新意。「人物研究」的寫法,則使得本書具有著很強的可讀性。站在世界經濟「以鄰為壑」格局似在反覆的當下,重新審視這段「相互協調」的國際貨幣體系如何建立的歷史,實有很強的借鏡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