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星IPO招股書更新:上半年淨利5944萬 併購夢響強音16億商譽埋雷

2021-01-20 文娛商業觀察

文 | 浮萍

博納成功過會之後,燦星很有很能成為又一家影視娛樂類上市公司。

近日燦星更新了招股書明書,主要是針對上一輪交易所問詢函意見的回覆,包括歷史併購交易的規範性問題、業務集中度問題等,總體來說問詢的力度不是很大,加上現在創業板註冊制已經全面鋪開,IPO的審查更加側重企業上市規範,而不是之前全面從嚴從謹,從這個角度來說燦星上市可能性大增。

不過根據最新版的招股書,燦星的業績數據不是很好看,很明顯在走下坡路。

招股書資料顯示,燦星的營收在2016年到達頂峰後便一路走低,至2019年才小幅回升,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僅3.45億元,歸母淨利潤和營收變動相似,對比2016年來看,2019年燦星淨利潤已腰斬,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僅0.6億元。

這說明即使能成功上市,過於依賴《好聲音》《蒙面唱將》等老IP的燦星文化,疊加上綜藝行業整體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其發展依然不容樂觀。

《中國好聲音》成燦星文化收入支柱

2019年貢獻6.62億元

在燦星發展歷史上,《中國好聲音》絕對是極富有開拓意義的現象級爆款綜藝。

2012年中國綜藝歷史上首個真正制播分離意義上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隨即掀起了全民討論熱潮,順利發掘了姚貝娜、平安、吳莫愁、吉克雋逸等優秀歌唱新星,他們大部分至今都仍然活躍在音樂圈。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對於綜藝產業的發展具有多層次意義,其後不僅僅加速了中國電視制播分離改革步伐,還直接拉高了綜藝的製作成本,宣告綜藝製作進入到高投入、大製作的新時代,促進了綜藝市場的繁榮。

如今已經走過8季的《中國好聲音》(因與唐德影視的版權糾紛,一度改名《中國新歌聲》,於2018年恢復原名)依然是中國電視綜藝的頭部IP,為燦星和浙江衛視創造了巨額的營收。

招股書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和《中國新歌聲》在2015年收入為11.43億元,2016年收入下降至10億元,2017年收入進一步下降至6.65億元;2018年下降至5.45億元,;2019年再下降至4.62億元。

可以看到《中國好聲音》的收入明顯下滑,2019年的創收能力僅不足2016年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該系列節目依然是燦星營收的主力軍。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系列節目創造的收入在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間分別佔其總營收的比例為46.43%、 37.33%、32.33%、32.96%和26.67%。

雖然燦星文化對於《中國好聲音》的依賴度在下降,但是在可預計的兩三年內,該節目即使遭受再大的爭議也難以停辦,因為如果抹掉這一塊收入,燦星文化的業績將會非常難看,對於正在IPO路上的燦星文化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痛。

燦星ALL IN 網綜

但創收能力不佳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燦星文化的發展是迷茫的。

因為《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等臺播綜藝太過於成功,加上與唐德之間的版權官司牽扯精力,燦星文化對於網綜的發展是滯後的,特別是在2016年和2017年的時候,已經明顯有網綜掉隊的跡象。

意識到這一問題以後,燦星文化開始加大網綜的布局,在2018年聯合優酷推出《這!就是街舞》、聯合騰訊視頻推出《即刻電音》,都是聚焦細分類型的綜藝節目。

2019年燦星綜藝出新的節奏明顯加快,一口氣聯合優酷推出《這!就是街舞》第二季、《這!就是原創》《一起樂隊吧》《爆款來了》以及聯合愛奇藝推出《唱給世界聽》等。

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燦星文化與優酷的捆綁越來越緊密,這與阿里入股燦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文娛商業觀察此前第一時間分析過這件事《燦星估值大降20%再獲3.6億融資,阿里、騰訊音樂入股》,當時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億元獲得燦星1.17%的股權,成為燦星文化的戰略投資方。

有了資本的鋪墊,優酷和燦星文化在業務上合作的也就越來越緊密。根據招股書的透露,優酷2020年四季度將要拍攝的《追光21》(對標《乘風破浪的姐姐》),《亞洲超星團》(對標《青春有你》和《創造營》系列);2021年待定的《師父!我要跳舞了》《這就是!街舞2021》也都是由燦星文化承制的,可以說優酷綜藝的半條命都已經交給燦星了。

不過網綜雖然數量多、背靠平臺,但是掙錢能力遠不如臺播綜藝。

資料顯示在燦星文化2019年前五大收入項目中,臺綜《中國好聲音2019》的毛利率為37.31%,遠高於視頻網站S級項目《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20.77%;臺播綜藝《中國達人秀2019》和《蒙面唱將猜猜猜第四季》也高於網綜《這!就是原創》10.92%的毛利率。

21億併購夢響強音埋雷

周深、張碧晨等多位藝人流失

相比較於其他影視娛樂公司在上市前謹慎併購,燦星文化在上市前就進行過大規模的資本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收購夢想強音。

夢響強音成立於 2012 年 12 月 6 日,是一家音樂製作及授權、衍生品開發及運營、演出活動、藝人經紀業務的公司,與燦星有限維持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2015年9月以前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曾經以8.4億元的總價格,獲得過夢響強音40%的股權,上海民星持股60%。

經過幾經周轉最終在2016年3月份,燦星文化以20.8億元的價格100%收購夢響強音,對外的理由是合併同類業務衝刺上市,但是這筆大交易給燦星文化留下了16.36億元的商譽。

這也是監管側格外注意的潛在雷點,擔心一旦商譽減值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文娛商業觀察認為截止2020年上半年燦星文化依然沒有對夢響強音商譽進行任何減值,這是不太正常的,因為夢響強音本身的業績狀況並不是很好。

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夢響強音實現淨利潤1821.75萬元,是2018年上半年3560.98萬元的二分之一,業績下滑明顯。雖然招股書中沒有公布夢響強音的具體明細,但是細細對比幾版招股書就能發現,夢響強音旗下的經紀業務發生了骨幹藝人流失情況,2020年上半年籤約藝人159位,比2019年底162人少3人

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例子是單依純,這位19歲就奪得了《中國好聲音2020》冠軍的新人,並未像其他屆奪冠歌手那樣籤約好聲音製作方燦星旗下的經紀公司夢響強音,而是選擇了百沐娛樂。

這點足以說明燦星文化內部的經紀業務出現了一點問題。

相關焦點

  • 燦星文化IPO天王山:商譽佔淨資產2/3,業績過度維繫獨木橋
    20億商譽成「有毒資產」儘管從業務體量和代表作品來看,燦星文化在創業板可謂是「星光閃耀」,但從財務結構來看,該公司呈現給公眾的卻似乎是另一翻景象:其帳上巨額的商譽,或將成為該公司未來IPO之路上的最大「攔路虎」。
  • 留不住冠軍、《好聲音》老化嚴重 燦星拿什麼衝刺上市?
    而細究發現,單依純並未如此前《好聲音》的冠軍們一樣,籤署燦星的子公司夢響強音,而是選擇了百沐娛樂。  而當年風光一時的燦星,如今卻落得連自家冠軍都留不住的下場。  11月初,燦星更新了招股書,繼續衝刺A股「綜藝第一股」,或許從招股書中,可以發現燦星日薄西山的秘密。
  • 《好聲音》創收腰斬 燦星二度闖關IPO
    這是繼2018年12月底首次遞交招股書之後,燦星再度更新其IPO資料。7月10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燦星董秘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是上市申報敏感期,不便接受採訪」。同日,一位曾參與燦星Pre-IPO輪投資的創投機構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燦星曾考慮過在港股上市,但「作為文化傳媒企業,還是想在A股上市,接受國內市場的監督」,而且「港股破發是常態」。
  • 燦星文化IPO:《中國好聲音》輝煌不再,版權糾紛又惹隱憂
    燦星文化是一家主營綜藝節目製作和產業鏈開發運營的文化娛樂公司,其代表產品有《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這!就是街舞》等一系列綜藝節目以及旗下藝人的原創音樂作品等。招股書顯示,燦星文化本次擬向社會公開發行不超過4260.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00%,預計募集資金15億,主要用於補充綜藝節目製作營運資金項目。
  • 「蒙面歌王」遭跨國起訴,燦星IPO前途生變?
    燦星因成功推出過《中國好聲音》、《蒙面歌王》、《這就是街舞》等熱門綜藝而名聲大噪,2018年底遞交創業板IPO招股書後,被市場寄予了「綜藝第一股」的厚望。如今隨著MBC維權升級,燦星未來可能將面臨一系列的訴訟,不僅有著潛在高額索賠,而且其原創能力也再次受到了質疑。此前,燦星就曾因《中國好聲音》涉及侵權被訴。如今再陷版權風波,無疑給公司的IPO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 青島金王半年財報:化妝品下滑13.96%,3年花21億併購轉型未果
    報告顯示,青島金王的營收同比微降,淨利同比大增。一方面2019年上半年,青島金王的化妝品收入同比下滑13.96%;另一方面,青島金王通過出售全資子公司杭州悠可及其子公司,產生約3.1億元的投資收益,而杭州悠可曾是青島金王核心資產。2013年開始,青島金王開始向化妝品行業轉型,途徑是外延式併購擴張,2013年至2016年,其完成對10家公司收購,交易金額約為21億元。
  • 燦星文化主動申請中止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
    據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網站披露,因發行人燦星文化及保薦人更新財務資料,已主動申請終止上市審核。燦星文化此次在深交所創業板申請上市有望成為「綜藝第一股」。 2017年底,燦星文化開始了Pre-IPO輪融資,在此次融資後,其估值超過200億。
  • 數百億商譽無礙美的集團收購步伐 擬砸7.43億控股合康新能 後者...
    3月25日下午,合康新能(300048)公告稱,控股股東上海上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豐集團)、股東劉錦成籌劃轉讓2.09億股上市公司股份給美的暖通。同時,根據表決權委託協議,公司實控人葉進吾以及上豐集團還將所持有的5574.73萬股的表決權,委託給美的暖通行使。
  • IPO觀察 柔宇科技持續虧損衝刺科創板,中車時代電氣擬募資近80億
    財務數據方面,2017年-2019年,建材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3.48億元、121.73億元、201.16億元,2018年、2019年營收增幅分別為45.82%、65.25%;淨利潤分別為2.56億元、2.23億元、2.65億元,2018年、2019年淨利增幅分別為-12.89%、18.83%。
  • 高考大軍需求延後,國內最大民營眼科醫院上半年少做了超6萬臺手術
    記者 | 張藝編輯 |1新冠疫情的影響和高考推遲至7月使得眼部治療的需求延後,國內最大民營眼科醫院愛爾眼科(300015.SZ)上半年同比少做了6.33萬臺手術。儘管如此,這家眼科龍頭第二季度業績快速恢復,並取得了上市以來最佳戰績,且7月營收繼續大幅攀升。
  • 受併購等多方面影響,星星科技近兩年資金壓力也不小
    北京時間07月0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星星科技扣非淨利虧3310萬 高管5年減持套現5.7億。浙江台州電子器件製造商星星科技(300256.SZ)上市近7年,營收大幅增長的同時扣非淨利潤之和卻為虧損。
  • 中寵半年報:營收近10億,淨利4612萬,國內2.36億
    寵業家8月30日消息,中寵股份披露2020年上半年財報——營收9.88億元,同比增長25.58%;淨利約為4612萬元,同比增長186.31%。具體如下:1、上半年營收接近10億,淨利增長186%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88億元,同比增長25.5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4612萬元,同比增長186.31%。
  • 寧波東力至暗時刻 併購「翻車」巨虧31億
    從今年7月公安立案到檢察院介入,目前已經歷時2個多月,但是這場「翻車」的收購背後,數額巨大的隱瞞債務、尚在承諾期的業績對賭、17億元的全額計提商譽等一連串問題,仍然處於待解之中。   而接下來的刑事審判或者民事訴訟,能否將寧波東力拉回軌道?可以確認的是,該案件在上市公司及投行圈的發酵,正在改變A股重組項目和業績對賭的生態。
  • 海南海藥21.4億併購奇力製藥:業績變臉 扭虧靠理財
    21.4億溢價238.89%收購奇力製藥  根據公告顯示,奇力製藥淨資產帳面價值為6.03億元,預估值為20.44億元,預估增值14.41億元,增值率238.89%,本次收購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及自籌資金,其中部分為公司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變更用途。  此次海南海藥耗資超20億溢價238.89%收購奇力製藥,標的的含金量究竟幾何呢?
  • 影視公司突然比拼商譽減值 原因是什麼
    計提商譽減值釋放風險後,將有利於公司面對市場變化進行主動戰略調整。  截至目前,近20家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已發布2019年度業績預告,超半數影視公司預告了大幅虧損,華誼兄弟(300027.SZ)、萬達電影(002739.SZ)的淨利預虧更是接近40億。
  • 樂活IPO招股書更新:2019年營收增幅達23.8%
    來源:新浪財經美東時間3月27日,樂活有限公司(股票代碼:LOHA)更新了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IPO)的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樂活本次IPO計劃發行4,285,715股,預計發行價格區間為每股5至7美元,募集資金3000萬美元。
  • 阮超:從25億市值到250億的雅克科技,小市值上市公司的併購成長之路
    其實,從全球大公司的成長路徑看,答案是很明確的——併購是繞不開的手段。只是上一波13-15年的併購牛市產生的商譽、質押等後遺症讓很多公司尤其是後來新上市的上市公司對併購心存疑慮。市場對併購的態度,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從言必稱併購到談併購色變。併購只是工具,工具是服務於戰略的。
  • 年底小心「商譽減值」這個驚天大雷!剛剛爆了一個(附潛在地雷名單)
    分享申萬宏源《以「微笑曲線」為界,尋找商譽減值風險股——從宏觀、微觀角度透視商譽減值的潛在風險》,如下:始於2014年的併購潮,使得A股存量商譽迅速積累。在政策變化和轉型訴求的共振下,A股上市公司併購案於2014-2015年井噴:兩年間重組案件數增加了237.4%,涉及總金額增長了355.0%。
  • 金城醫藥子公司連續兩年計提商譽減值致淨利下滑 回應稱「目前計提...
    對於業績變動,金城醫藥稱,2019年子公司北京金城泰爾製藥有限公司 (「金城泰爾」)受醫藥行業政策及市場競爭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未完成預期業績目標,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89億元,從而影響了公司整體業績。這已不是金城醫藥第一次計提商譽減值。2018年,由於併購金城泰爾未完成業績承諾,公司對其計提1.22億元。
  • 青島金王3年斥21億併購轉型落敗 出售核心資產發力眾妝優選前途未卜
    2013年開始,青島金王開始向化妝品行業轉型,途徑是外延式併購擴張。據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2013年至2016年的3年間,其完成對10家公司收購,交易金額約為21億元,杭州悠可、廣州棟方、上海月灃、廣州韓亞等知名化妝品公司均被其收入囊中。顯然,青島金王的轉型是失敗的。去年,公司對7家標的公司計提商譽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