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浮萍
博納成功過會之後,燦星很有很能成為又一家影視娛樂類上市公司。
近日燦星更新了招股書明書,主要是針對上一輪交易所問詢函意見的回覆,包括歷史併購交易的規範性問題、業務集中度問題等,總體來說問詢的力度不是很大,加上現在創業板註冊制已經全面鋪開,IPO的審查更加側重企業上市規範,而不是之前全面從嚴從謹,從這個角度來說燦星上市可能性大增。
不過根據最新版的招股書,燦星的業績數據不是很好看,很明顯在走下坡路。
招股書資料顯示,燦星的營收在2016年到達頂峰後便一路走低,至2019年才小幅回升,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僅3.45億元,歸母淨利潤和營收變動相似,對比2016年來看,2019年燦星淨利潤已腰斬,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僅0.6億元。
這說明即使能成功上市,過於依賴《好聲音》《蒙面唱將》等老IP的燦星文化,疊加上綜藝行業整體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其發展依然不容樂觀。
▼
《中國好聲音》成燦星文化收入支柱
2019年貢獻6.62億元
在燦星發展歷史上,《中國好聲音》絕對是極富有開拓意義的現象級爆款綜藝。
2012年中國綜藝歷史上首個真正制播分離意義上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隨即掀起了全民討論熱潮,順利發掘了姚貝娜、平安、吳莫愁、吉克雋逸等優秀歌唱新星,他們大部分至今都仍然活躍在音樂圈。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對於綜藝產業的發展具有多層次意義,其後不僅僅加速了中國電視制播分離改革步伐,還直接拉高了綜藝的製作成本,宣告綜藝製作進入到高投入、大製作的新時代,促進了綜藝市場的繁榮。
如今已經走過8季的《中國好聲音》(因與唐德影視的版權糾紛,一度改名《中國新歌聲》,於2018年恢復原名)依然是中國電視綜藝的頭部IP,為燦星和浙江衛視創造了巨額的營收。
招股書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和《中國新歌聲》在2015年收入為11.43億元,2016年收入下降至10億元,2017年收入進一步下降至6.65億元;2018年下降至5.45億元,;2019年再下降至4.62億元。
可以看到《中國好聲音》的收入明顯下滑,2019年的創收能力僅不足2016年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該系列節目依然是燦星營收的主力軍。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系列節目創造的收入在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間分別佔其總營收的比例為46.43%、 37.33%、32.33%、32.96%和26.67%。
雖然燦星文化對於《中國好聲音》的依賴度在下降,但是在可預計的兩三年內,該節目即使遭受再大的爭議也難以停辦,因為如果抹掉這一塊收入,燦星文化的業績將會非常難看,對於正在IPO路上的燦星文化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痛。
▼
燦星ALL IN 網綜
但創收能力不佳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燦星文化的發展是迷茫的。
因為《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達人秀》等臺播綜藝太過於成功,加上與唐德之間的版權官司牽扯精力,燦星文化對於網綜的發展是滯後的,特別是在2016年和2017年的時候,已經明顯有網綜掉隊的跡象。
意識到這一問題以後,燦星文化開始加大網綜的布局,在2018年聯合優酷推出《這!就是街舞》、聯合騰訊視頻推出《即刻電音》,都是聚焦細分類型的綜藝節目。
2019年燦星綜藝出新的節奏明顯加快,一口氣聯合優酷推出《這!就是街舞》第二季、《這!就是原創》《一起樂隊吧》《爆款來了》以及聯合愛奇藝推出《唱給世界聽》等。
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燦星文化與優酷的捆綁越來越緊密,這與阿里入股燦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文娛商業觀察此前第一時間分析過這件事《燦星估值大降20%再獲3.6億融資,阿里、騰訊音樂入股》,當時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入資金2億元獲得燦星1.17%的股權,成為燦星文化的戰略投資方。
有了資本的鋪墊,優酷和燦星文化在業務上合作的也就越來越緊密。根據招股書的透露,優酷2020年四季度將要拍攝的《追光21》(對標《乘風破浪的姐姐》),《亞洲超星團》(對標《青春有你》和《創造營》系列);2021年待定的《師父!我要跳舞了》《這就是!街舞2021》也都是由燦星文化承制的,可以說優酷綜藝的半條命都已經交給燦星了。
不過網綜雖然數量多、背靠平臺,但是掙錢能力遠不如臺播綜藝。
資料顯示在燦星文化2019年前五大收入項目中,臺綜《中國好聲音2019》的毛利率為37.31%,遠高於視頻網站S級項目《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20.77%;臺播綜藝《中國達人秀2019》和《蒙面唱將猜猜猜第四季》也高於網綜《這!就是原創》10.92%的毛利率。
▼
21億併購夢響強音埋雷
周深、張碧晨等多位藝人流失
相比較於其他影視娛樂公司在上市前謹慎併購,燦星文化在上市前就進行過大規模的資本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收購夢想強音。
夢響強音成立於 2012 年 12 月 6 日,是一家音樂製作及授權、衍生品開發及運營、演出活動、藝人經紀業務的公司,與燦星有限維持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2015年9月以前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曾經以8.4億元的總價格,獲得過夢響強音40%的股權,上海民星持股60%。
經過幾經周轉最終在2016年3月份,燦星文化以20.8億元的價格100%收購夢響強音,對外的理由是合併同類業務衝刺上市,但是這筆大交易給燦星文化留下了16.36億元的商譽。
這也是監管側格外注意的潛在雷點,擔心一旦商譽減值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文娛商業觀察認為截止2020年上半年燦星文化依然沒有對夢響強音商譽進行任何減值,這是不太正常的,因為夢響強音本身的業績狀況並不是很好。
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夢響強音實現淨利潤1821.75萬元,是2018年上半年3560.98萬元的二分之一,業績下滑明顯。雖然招股書中沒有公布夢響強音的具體明細,但是細細對比幾版招股書就能發現,夢響強音旗下的經紀業務發生了骨幹藝人流失情況,2020年上半年籤約藝人159位,比2019年底162人少3人
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例子是單依純,這位19歲就奪得了《中國好聲音2020》冠軍的新人,並未像其他屆奪冠歌手那樣籤約好聲音製作方燦星旗下的經紀公司夢響強音,而是選擇了百沐娛樂。
這點足以說明燦星文化內部的經紀業務出現了一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