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表情包:網絡亞文化的快速繁榮

2020-11-26 華龍網

原標題:解讀表情包

近年來,網際網路傳播環境催生出一批獨具特色的網絡表達符號——表情包。作為網民網絡社交必不可少的工具,表情包以其一目了然、蘊意豐富的特點,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網絡文化產物。最近熱播的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人氣演員被製作成表情包「圈粉」,也可以看到它作為當下一種網絡社交和網絡輿論的代表性符號被廣泛使用和傳播。表情包多為靜態圖片或者GIF動態圖片,既有表情、動作,也可含有文字,意義簡潔直接,表達詼諧有趣,僅僅一圖就有豐富的社會文化蘊意。表情包同時兼具發送傳遞快捷性,便於即時互動,已經成為當今網絡各類社交平臺最常見的溝通符號。

表情包的出現是有其特殊背景的,就是網際網路傳播技術的普及和網絡社交文化的繁榮。網際網路技術衍生了各種視覺符號和貼圖表情,讓人們在網絡社交空間中,可以採用一種日常生活中不能使用的符號來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這既是一種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新體驗,也是當下網絡社交文化的新特點。

首先,表情包是一種特殊的網絡文本,具有表達的複合性和解讀的開放性。表情包由文字、表情、動作凝聚為一個可視性較強的特殊符號,呈現方式多元,圖像來源多樣,風格模板既可統一化也可個性化,可由發送者隨意選擇。同時由於內涵豐富,接受者可隨意解碼。可以說,表情包是只有網絡傳播才能使用,並在此過程中方顯價值的傳遞符號。

其次,表情包可以不斷再生並且重複傳播,網絡上有海量的免費資源可以作為製作材料,掌握一般製圖技術的網友都可以自我製作。這就讓它成了一個能不斷更新補充的、可凸顯網民興趣點的網絡符號資源庫,還可以讓所有網友免費使用。

再次,使用表情包也是網絡狂歡中另類氣質的一種體現。表情包的使用者多為青年人,他們希望通過有趣的表情、簡潔的文字傳遞某種獨特的意義,這樣既顯個性,又體現了對某種社會身份的歸屬意願。

顯而易見,表情包的文化基因來自網絡亞文化,通過網絡文本進行製作與傳播。對此,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角度進行理解。文化研究把文本理解為「一個開放,無限的過程,它既是意義生成的場所,也是意義顛覆的空間」,文本同時也具備「開放性、充滿異質、具有破壞性的表意和改寫的力量,這一力量超越一切封閉性的結果」。正是表情包利用網絡文本製作和傳播的開放性和個性化特徵,實現了對圖片和文字的二次加工,這些經過加工的符號,往往體現了網絡群體對社會議題的價值解讀和意義重構。表情包不但顯示了網絡亞文化的遊戲本質和狂歡氣質,作為亞文化符號生產方式的拼貼、戲仿、惡搞等製作手法,也會消解或重構社會符號原有的意義,成為一場學者所謂的「關於符號的遊戲活動」。

作為一種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文化的代表性傳播符號,表情包或者其未來的新樣態,體現的是當下社會人群在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社交和關係互動時的特點。第一是移動社交。當前,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通信設備成為人們社交的主要工具,在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要求一種便捷、簡短、生動、可視化高的信息載體,表情包因此應運而生。第二是符號消費。消費社會理論認為,人們通過消費行為進行社會關係建構的時候,並非關注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種被製造出來的象徵性符碼意義。當前人們對表情包的消費,就是通過這種符號進行身份彰顯並獲得社會歸屬感。第三是亞文化的再生力。網際網路是當下最大的亞文化衍生場域和流行場域,網際網路圖文資源的海量性、編輯技術的草根化和個人自我表達各種平臺的存在,都是表情包生生不息不斷更新的基礎。

可以預見,在未來社會將會有更多的表情包甚至更新更另類的表達符號,成為網絡社會交往的信息載體,這是由網絡技術支持的傳播環境和人們的社交心理需求所決定的,其結果也將是網絡亞文化的快速繁榮,並推動更多個性化、視覺化並適合移動場景傳播的信息載體的誕生。(作者:張寧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甲骨文表情包走紅網絡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原標題:甲骨文表情包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牆內看花)   如今,甲骨文手機表情包已經成為鬥圖圈的「新寵」。意蘊深遠的傳統文化符號竟與「神馬、有木有」等網絡流行詞產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
  • 從「表情包」到「二次元」——網絡文化催生中國青年新年消費新物種
    新華社記者 李慧穎攝新華社福州12月30日電(記者 李慧穎)一個在網絡上走紅的「衝鴨」表情包,經過原創設計成形象,再做成挎包,配上漫畫故事,這款「鴨鴨包」在網店「歪瓜」預售三天,銷量超過5000件。在網購平臺上,表情包已不僅僅是網際網路上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的社交符號。「90後」福州青年胡櫟偉四年前開設淘寶店「歪瓜」,主打銷售表情包衍生產品。
  • 網絡表情包:多樣化與類型化
    網絡表情包:多樣化與類型化 2019年08月19日 09: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邢天謠 張帆 字號 內容摘要:網絡表情包:多樣化與類型化?
  • 分分鐘打造專屬表情包,三星S9動態萌拍助你任性鬥圖
    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人們在表達情緒或者用意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 除了傳統的文字之外,表情也從曾經靜態、單一化發展到如今形色各異的樣式。相較於一般文字而言,表情包可以讓人們在社交網絡上溝通的時候更加幽默風趣。
  • 動物形象網絡用語 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
    近日,兩套表情包「生肖甲骨文」與「甲骨有表情」在網絡上火了起來。設計者將幾何化的甲骨文字轉化成更加直觀形象的動物,再配上時尚的網絡用語。甲骨文大家都聽說過,但是能認會寫的無疑是鳳毛麟角;表情包大家也見得多了,但是像甲骨文表情包這麼有文化味兒的「古風表情包」,確實很少見。昨日,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其背後的設計團隊。
  • 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詩一般的排比句一本正經,種種比擬、隱喻纏繞煩人,一個表情包圖片瞬間傳達了多重含義。不久的將來,表情包會不會形成新型的符號體系?表情包生產的快速發展間接地證明了人們的喜愛程度。如同郵票、火柴花或者各種版本地圖的收藏,表情包正在成為另一種來自網絡的收藏項目。一個人的微信發出一張有趣的表情包圖片,另一個人回復了一張更為可笑的表情。雙方你來我往,分別亮出表情包庫存,力爭技高一籌。
  • 互動儀式理論視角下的校園文化表情包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表情包作為網絡表情包的一個特殊分支,具有強烈的地緣性和感召力,在高校內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通過使用互動儀式理論對重慶大學校園文化表情包進行研究,挖掘重慶大學校園文化表情包中的互動儀式要素,明確互動儀式的結果,為其他內容在高校內進行傳播提供有益借鑑。
  • 南帆: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詩一般的排比句一本正經,種種比擬、隱喻纏繞煩人,一個表情包圖片瞬間傳達了多重含義。不久的將來,表情包會不會形成新型的符號體系?表情包生產的快速發展間接地證明了人們的喜愛程度。如同郵票、火柴花或者各種版本地圖的收藏,表情包正在成為另一種來自網絡的收藏項目。一個人的微信發出一張有趣的表情包圖片,另一個人回復了一張更為可笑的表情。雙方你來我往,分別亮出表情包庫存,力爭技高一籌。
  • 填補網絡表情包的權益保護空白
    日前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網絡行為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聊天時使用表情符號已是青年網民的輸入習慣。另有消息稱,近期有關使用表情包是否侵權的法律諮詢明顯增多,內容集中在「將朋友的圖片製作成表情包發布是否涉及名譽權」「使用名人、明星形象的表情包,會不會被訴訟」等。
  • 來~幫你解讀什麼叫「 表情包代溝」!
    世界微笑日」呢世界精神衛生組織想要通過這個節日讓我們盡情向家人和盆友們傳遞好心情~微笑是生活中的一劑良藥每天起床擁抱太陽的時候如果搭配陌生人的一個微笑是不是瞬間就元氣滿滿了呢「社畜」們在公司和同事的一個相視微笑也會緩解不少工作中的疲憊感吧除了現實生活中的微笑經常在網絡衝浪的朋友們
  • 我裂開了被微信做成表情包,鬥魚梗文化又破圈了
    最近,微信表情包上新了6個「靈魂小表情」,分別是翻白眼、666、讓我看一眼、嘆氣、苦澀和我裂開了,被網友刷屏。每一次微信更新表情包,無一不是年輕人使用頻率極高的網絡熱詞,比如之前版本的「吃瓜」、「Emm」、「社會社會」,都源自網友對某些熱點事件的集體吐槽,進而成為刷屏級的網絡社交符號。
  • 多少在網上衝浪的年輕人,掉進了塗鴉表情包的生產車間
    那麼,這種能實現病毒式傳播的表情包,有著怎樣的特殊吸引力?本期溯源塗鴉文化,剖析塗鴉表情包的創作、表達形式、交流功能以及使用和傳播背後的文化意涵。學者杜丹(2014)認為,網絡文字塗鴉特指個人運用新媒體工具對熱點新聞或社會現象進行符號化解讀的文字塗鴉形式,主要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例如,2016年某歌手組合在一檔音樂節目中獲得冠軍,部分觀眾對此結果感到不滿,對組合名稱進行了塗鴉創作,以表達諷刺。而網絡圖像塗鴉則包括繪製圖案、對原有的圖像符號進行再次創作等形式。
  • 666、我裂開了被微信做成表情包 鬥魚梗文化又破圈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666、我裂開了被微信做成表情包 鬥魚梗文化又破圈最近,微信表情包上新了6個「靈魂小表情」,分別是翻白眼、666、讓我看一眼、嘆氣、苦澀和我裂開了,被網友刷屏。每一次微信更新表情包,無一不是年輕人使用頻率極高的網絡熱詞,比如之前版本的「吃瓜」、「Emm」、「社會社會」,都源自網友對某些熱點事件的集體吐槽,進而成為刷屏級的網絡社交符號。細心的網友不難發現,這一次更新的6個表情包裡,有兩個表情病毒性最強,一個是[666],一個是[我裂開了]。事實上,這兩個電競圈內經典老梗,均誕生於國內領先的遊戲直播平臺鬥魚。
  • 「孤寡蛙」走紅:亞文化快閃之後,還需回歸「深度無聊」-虎嗅網
    群「蛙」並起:一場漫無目的的亞文化快閃要想對孤寡蛙進行深入的解讀,不妨先思考一下它為何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眾人追逐與爭搶的亞文化符號。孤寡蛙的走紅,與其本身的形象和特殊的時間節點有著高度的關聯。孤寡蛙的形象就是早已成為大部分人表情包收藏常客的悲傷蛙。
  • 狂三表情包遍滿地,隨便一截都很搞笑,動漫表情包文化已成流行
    而現在,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網絡交流時代,各種社交軟體的推出讓跨時間,跨地域溝通成為一種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溝通的方式已經不僅僅只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讓其變得更加豐富了起來,表情包也就如此誕生了。你曾經用過怎樣的表情包呢?
  • 梗與網絡亞文化:抽象文化,人人都是孫笑川
    孫笑川這個名字並不十分響亮,和六小齡童、蔡依林比起來顯得有些陌生,但是以這個名字所發展起來的網絡亞文化——抽象文化,其受眾和熱度卻漸漸有超過六學和淋語的趨勢。抽象文化是由西南官話夾雜著普通話和emoji等組合而成的語言,廣泛應用於各種場合,對罵、服軟、挑釁甚至是調情都可以用。雖然你們不知道孫笑川,但一定知道蔡徐坤,蔡徐坤演唱會的雷射筆事件,就是被抽象文化的粉絲反串發酵起來的,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
  • 以傳播學角度分析表情包的流行因素
    摘 要:表情包作為網絡社交文化下的產物,已然是當下跨屏時代人們交流的寵兒,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絡亞文化,為人們參與網絡社交和網絡意見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手段。表情包的誕生及發展壯大絕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根基。
  • 萌噠噠的動物表情包,為什麼受到網絡熱捧?
    動物表情包分分鐘佔領人類的網絡社交,霸屏你的手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95後用動物萌寵網絡表情包,萌文化認同的表現形式,藉助表情包這個載體塑造身份認同,尋找群體歸屬感。表情包以各種「惡搞」「反諷」「賣萌」的姿態流行於網絡,迅速躥紅。網絡表情包本著娛樂化精神,依託流行語、文化作品、社會熱點,製造話題感、新鮮感,霸佔網絡熱搜。
  • 漫畫家大綿羊bobo創作「徐錦江版聖誕表情包」爆紅網絡
    近日,時逢聖誕節之際,一組被網友們譽為「中國人自己的聖誕表情包」風靡各大社交平臺,該組表情包以著名演員徐錦江在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捕頭「雷豹」一角的造型為創作靈感,同樣是白鬍子、紅帽子,卻在24年之後意外成為備受觀眾喜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萌噠噠聖誕老人」。
  • 那些好汙表情都哪兒來的?國外神級表情包大全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大家漸漸形成了凡是能用表情包說明白的就不要打字的默契。對表情包的運用已然成為了年輕人的社交必備技能。表情包文化作為主流文化不僅在中國廣泛流行,它跨越了世界也成為了全球人民的剛需。那國內的表情包文化到底是從何時而起的呢? 天朝表情包文化 隨著20世紀末網際網路的興起,1999年席捲國內一代人的QQ來了。QQ自帶的原始表情成為了大陸第一批在網聊時被廣泛使用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