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黃河三門峽水庫開始排沙,滾滾水流夾帶著大量泥沙傾瀉而下,河水頓時變成「黃面粥」,含沙量瞬間衝高到257千克每立方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在排沙前,黃河水的含沙量不過5千克每立方米左右。
水中的泥沙突然多出50多倍!影響最大的當然是黃河裡的魚類了。不管大魚還是小魚,都難以抵抗這突如其來的洪流,紛紛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流魚」奇觀。
每年到這個時候,附近都有大量村民前來黃河灘守候,等待「流魚」。尤其是排沙的第一、二天,「流魚」的數量最多,個體也很大,二三十斤的大花鰱很常見。
在三門峽下遊的平陸縣,距離水庫不遠,剛好是「流魚」的第一站地。因此這裡變成了撈魚人的聖地,每年這個時候都有很多人徹夜守候。很多職業撈魚人,更是準備好船隻、抄網等工具,提前佔領有利位置,等待著自上而下的「流魚」經過。
一位村民在調沙期間,特意請假從外面的工地趕回來,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場「流魚」盛宴。
「從上面流下來的魚,都是野生的,好賣價。10多塊一斤很快就有人買走了,若是能撈到幾個數十斤的大魚,一天下來掙上千塊是很輕鬆!」這位村民說道,今年他特意趕回來,收拾了橡皮筏,準備掙點外快!近期工地上活也不多,撈魚足以彌補請假的損失,比打工強多了!
還有一位附近的村民聽說要排沙,特意放下農活,提前趕過來守候。去年他撈到一條四十多斤的大花鰱,賣了500元。
「比在家種地可強多了,如果今年還能撈到大魚,也不準備賣了,想回家犒勞一下家人。」這位村民說,自己也沒什麼裝備,就準備了一個大的「撈頭」,希望能撈到大魚。
有不少人已在河邊守候了一個夜晚,不過今年的「流魚」好像並不多。一位撈魚者撈到一條三斤多的大鯰魚,顯得異常興奮。
「這麼大的鯰魚在黃河已經不多見了,剛撈上來時滿身金黃,現在變成了青灰色。」村民說,前二十年黃河這樣的大鯰魚很多,他打到過三十多斤的!這些年大鯰魚已經很少見了,河裡的小魚少了,鯰魚沒得吃,肯定長不大。像這麼大的一條鯰魚,至少得長三四年時間。
今年黃河的魚比去年少了很多,除了開著橡皮筏的職業撈魚人,一般人很少能撈到太多魚,能有一兩條都已經很不錯了。
據說一個開著橡皮筏的人,已經背了兩麻袋魚趕回家裡了,天氣太熱,撈到的魚必須趕緊賣出去,要不就臭了。
經歷了一天一夜的等待,有的撈魚人空手失望而歸,有的則有幸撈到幾條大魚。裝備相對「先進」的職業撈魚者,雖然撈了不少大魚,但也略帶遺憾,相比去年收成差了不少。
雖然一天撈魚能掙到上千塊,但黃河的魚越來越少是不爭的事實。「以後怕是沒得撈了!」一位村民說,撈的這幾條魚也準備不賣了,自己拿回家吃掉,忙了一天也怪辛苦的!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百家號攝影者:黃河鄉土,一併感謝!文:釣魚七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