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我們人類和大鼠、狗、海豚或黑猩猩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差異。正如它們,我們也沒有靈魂。正如我們,它們也有意識,有著充滿感覺和情感的複雜世界。」
————《未來簡史》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吃飯,聊起了貓舍,他說他認識一個開私人貓舍的,以較低價格收購種公貓,然後讓種公貓持續交配;其中朋友見過的正值壯年的5歲公貓,最終在一年後就力竭死在了一次配種過程中。
然而這個人靠他的私人貓舍,在市中心買了套好房子。
從本質上說,他的致富路也許跟養豬吃肉養雞生蛋或者養牛取奶沒有區別。如此想來,也難怪有人會嘲諷對這類貓舍犬舍的不人道做法的批判簡直是道貌岸然。
對於從未真誠與這些小動物相處過,又缺乏敏感性的人來說,理解此間的共情確實有點兒強人所難了。
正如陳粒的《光》所唱:
「城市啊有點髒
路人行色匆忙
孤單 脆弱 不安
都是平常」
我們也許都需要一些溫煦,需要被無條件的愛與被愛拯救;世界這麼大,適合的人卻很難找到。
所以我們喜歡貓、喜歡狗,喜歡這些隔著物種、言語不通卻對你死心塌地、需要你也信任你的小東西。它們的小算計也頂多是希望多吃點好吃的、多陪它們玩一玩,再多被摸一摸也就心滿意足了;所以我們喜歡這些毫不做作、可以讓你放心做回你自己的小天使。
高校的附近總是特別多流浪貓狗。
被遺棄的原因大都差不多。
記得我讀大學時,租住的地方有隻大約3歲的「串串」狗,每天固執地在電梯附近徘徊,也不對其他人撒嬌乞食,別人說是剛畢業的學生不要了。還好沒多久,一個小姐姐把它帶回去了,洗的乾乾淨淨還在腦袋上夾了個花發卡天天帶出來遛;狗狗也重拾了驕傲。
也記得大學畢業時,帶著養的四隻貓辦理火車託運時,火車站的員工笑嘻嘻地表示不理解,也不是品種貓,也值得費勁花錢帶回去。
是啊,買回來才一共花了46塊,雖說也是帶著國產品種的「串串」,畢竟也就是土貓。
但它們並不會因為不是外國純種就不可愛、不貼心或缺乏個性;也並不會因為身價不高 情感就打了折扣,意識就少了幾分。
現在我養了七隻貓,好朋友養了六隻;沒有哪兩隻貓個性是一樣的,哪怕是一窩一塊長大的。
但它們無一例外地 都需要我們更多的呵護照顧,和愛。
剛撿回來的第二天,全身髒兮兮的,後腿還因為長期飢餓肌無力拖著,因為不好看,醜醜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