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九成宮考古:「粉壁塗泥」見證唐太宗力戒豪奢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薛仁貴救駕……這些歷史上的大事都發生在唐九成宮。近日,考古人員對位於陝西麟遊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現這個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喜歡使用的寢殿——鹹亨殿。考古人員發現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對比隋代遺留刻有精美圖案的石材,推測應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為著名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中記載「間粉壁以塗泥」的歷史見證。

九成宮發掘現場

「離宮之冠」

歷經300年風雨

2020年12月24日,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舉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穫。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區。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與營造,初名「仁壽宮」。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復修仁壽宮,改名為「九成宮」。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維修九成宮,並更名為「萬年宮」,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復「九成宮」原名,一直沿用至今。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麟遊遭暴雨,洪水和泥石流衝毀了九成宮大部分宮殿。從營建到水毀至淪為廢墟,共歷時了三百多年時間。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享有「離宮之冠」美譽,隋唐兩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四位皇帝20次駕幸避暑,這裡一度成為隋唐全國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家園林的集大成者。史書記載的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徵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隋代「裝修」精美

用料講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78年起就開始對九成宮遺址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發現其繚城城垣、內皇城城垣、諸多宮殿、亭臺樓榭、寺廟、道觀及生活設施等眾多遺存。有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碑、國家一級文物萬年宮銘碑、唐宮廷水井、點將臺、梳妝檯、繚牆城門等。尤其是37號大殿遺址,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5年後,從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各類遺物標本500餘件。

「4號殿遺址位處九成宮遺址的西南隅、東北距天台山腳30米,發掘顯示,4號殿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基本可以看出這座宮殿沿用、廢棄和變遷過程。其中的石刻圖案十分精美,代表了隋朝建築高超的建築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可視性和審美價值,值得進一步全面發掘。」據項目負責人李春林介紹,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即隋至唐代前期和中唐至晚唐時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

宮殿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抬升,且外圍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

殿基部分周匝各類石構材體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當中的壓欄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纏枝忍冬紋,枝條屈曲纏繞,葉瓣典雅華美,這些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築考古中所罕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作制度的流變,為研究同時期的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4號殿基夯土中所夾雜的卵石層、暗柱等技法為考察隋唐高臺式建築技術提供了素材。

唐代宮殿發現

「粉壁、塗泥」

「唐代增建的部分,包括墊高抬升的基臺、殿面、西慢道,慢道西端往西、南、北三面皆出有平臺,其中平臺南北東側皆以磚包砌,顯示殿西或有相關配屬建築。」唐代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主要由夯土構成,起夯自隋代壓欄石(殿北面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舊夯茬。發掘顯示,唐代增高的基臺外壁是以條磚包砌而成,現存殿基臺北壁高2.2米,臺壁包磚磨磚對縫,砌築非常整齊。殿面柱礎石尚存有14塊,皆為方座覆盆式,其中一件上刻「杜」字。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復原為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臺式殿堂建築,有可能是當時的「鹹亨殿」。此外,4號殿外唐代地面下潛埋有兩道排水道管道,部分疊壓於散水石上,應是唐代宮內增加的重要引水設施。

喜歡書法的小夥伴都熟悉《九成宮醴泉銘》,而此次考古發現就有與銘中記錄內容相互印證之處。

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還發現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板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考古人員認為,這或許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這個發現應該就是魏徵的《九成宮醴泉銘碑》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

4號殿或是

鹹亨殿

通過發掘4號殿,分析其現狀、開間布局和建築規格,再結合歷史文獻,項目負責人李春林推測,4號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使用的寢殿——鹹亨殿。

為何推斷其為鹹亨殿?李春林分析,第一、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鹹亨殿的地勢比較低洼,在兩河交匯的地方;第二、《舊唐書》等文獻中提到它,唐高宗曾在鹹亨殿裡宴請過一些朝廷重臣,在這裡飲酒作詩,互相唱和;文獻中也有唐高宗在此觀賞《秦王破陣樂》、緬懷唐太宗的記載。「鹹亨殿本身就是一個宴飲、唱和的場所,我們推測在高宗時期,它的使用頻率較高。」第三、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祖李治攜武則天在此(此時的九成宮已改稱「萬年宮」)避暑。當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的山洪衝開了玄武門,直瀉宮中,宿衛的禁軍士兵一看這陣勢四散奔逃。正在北門城牆上值守的右領軍郎將薛仁貴一邊敲擊報警,一邊衝進皇帝寢殿,將高宗李治背出寢殿,轉移到更高的山上。這場山洪衝走了3000餘人,衝壞宮內大小殿堂百餘間,牛馬不計其數。此後李治感慨道:「今夜之難賴得有卿,方免淪溺,吾始知板蕩有忠臣。」

「居高思墜,

持滿戒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極為罕見的英明君主。他富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所開創的「貞觀之治」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九成宮醴泉銘》一直被書法愛好者推崇。《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被視為楷書正宗,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此次考古發現的「粉壁塗泥」則證實銘文所記不虛。

唐太宗要求別人從儉戒奢,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反對大興土木。唐太宗即位後,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的宮殿,經戰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飾一新。但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國的教訓,「不敢縱逸」,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史載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又潮溼,容易引起舊病復發。有公卿大臣從愛護他健康的角度出發,再三上奏唐太宗建議他營建新宮,唐太宗堅拒不準。不僅如此,在洛陽遭受水災時,百姓房屋被衝毀,太宗還下令拆掉洛陽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受災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陽宮殿被大水衝壞後,只是稍加修繕而已。他把宰相魏徵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製成「戒奢屏」「朝夕瞻仰」,時刻提醒自己「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唐太宗以史為鑑,以身作則,厲行節儉,力戒貪奢。可以說,貞觀時期政治清明,官吏大多崇尚清廉,與唐太宗不無關聯,從而為「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此次九成宮發掘出的「粉壁塗泥」,見證了一段為後世稱道的歷史。

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焦點

  • 「粉壁塗泥」,見證唐太宗力戒豪奢
    近日,考古人員對位於陝西麟遊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現這個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喜歡使用的寢殿——鹹亨殿。考古人員發現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對比隋代遺留刻有精美圖案的石材,推測應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為著名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中記載「間粉壁以塗泥」的歷史見證。
  • 唐九成宮遺址考古新發現實證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
    央廣網西安12月24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今天(24日)舉行的唐九成宮4號殿址考古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考古人員在九成宮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發現大量散落白灰牆皮殘塊,南側基臺所砌陡版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
  • 時隔二十五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 發現重要學術價值
    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繞殿西、殿南臺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層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相間拼合包砌。
  • 塗壁一己之力逆轉規則
    陰陽師經過這次規則的調整,六星轉換券終於可以對n卡使用,原因是因為塗壁bug的修復,官方為了補償玩家,特意來修改了轉換券的規則,可以說是塗壁以一己之力扭轉了規則,究竟是怎樣的bug導致官方修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該事件的始末。
  • 陰陽師懸賞塗壁哪裡多
    陰陽師懸賞塗壁哪裡多? 小編建議玩家們去十四章刷塗壁,非常輕鬆,三個塗壁加起來可以刷到塗壁×18,比挑戰券還方便。當然想要節省體力的話可以用挑戰券刷十三章的挑戰。 下面是塗壁詳細分布的位置: 1、探索副本: 第三章,天邪鬼黃1:塗壁×1。 第四章,帚神1、唐紙傘妖2(普通)、天邪鬼赤1(普通):塗壁×2。帚神2(普通):塗壁×1。唐紙傘妖2(困難)、天邪鬼赤1(困難):塗壁×3。 第五章,塗壁1、塗壁2:塗壁×1。帚神1:塗壁×2。 第六章,蝴蝶精1、蝴蝶精2:塗壁×1。
  • 宋拓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
  • 陰陽師塗壁在哪打 哪個地圖塗壁分布多
    下面是詳細的分布地址: 探索副本 第三章 鳳凰林的佔卜師 天邪鬼黃1 天邪鬼黃×1 帚神×2 塗壁×1 第四章 橋上的雨女 帚神1:帚神×1 塗壁×2 帚神2:帚神×1 塗壁x1 唐紙傘妖×2(普通模式) 唐紙傘妖2:唐紙傘妖×1 天邪鬼赤×1 塗壁×2(普通模式) 唐紙傘妖2:唐紙傘妖×1 塗壁×3(困難模式) 天邪鬼赤1:天邪鬼赤×1 唐紙傘妖×1 塗壁×2 第五章 黑夜山的食發鬼 塗壁1:塗壁×1 天邪鬼赤×2 黑豹×1(普通模式) 塗壁1:塗壁×1 天邪鬼赤×2(困難模式)
  • 唐代司法部長為漢景帝地下鄰居 陪葬有黑奴俑
    遊客參觀李晦墓出土的三彩騎馬俑 記者 張宇明 攝(點擊圖片查看大圖)本報訊 (記者 張佳) 罕見的「Ч」形墓葬、4米長的巨大石槨、大量的隨葬胡人俑和黑奴俑……這些都是漢景帝的地下鄰居唐秋官尚書李晦墓的考古發現
  • 陰陽師石青苔石牆懸賞封印妖怪是誰 塗壁在哪裡刷
    根據這個提示這個神秘妖怪就是N卡塗壁,那麼,塗壁在哪裡刷呢?塗壁哪裡多呢?下面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 陰陽師手遊懸賞封印神秘妖怪石青苔石牆是誰?陰陽師石青苔石牆在哪裡刷?陰陽師石青苔石牆哪裡多?根據這個提示這個神秘妖怪就是N卡塗壁,那麼,塗壁在哪裡刷呢?塗壁哪裡多呢?
  • 唐太宗嫁女,想改變黃昏舉辦禮儀,結果被勸諫只好作罷|百家故事
    現在婚禮白天舉行,要知道在唐代可是黃昏舉辦文:枯木中國傳統婚姻禮儀制度,是古代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末期,當時主要是「下聘」,如「伏犧(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兩張鹿皮)為禮。」,然後在夏商時期形成「親迎於堂」,最後到周代形成完備的成文婚禮制度《禮記昏義》,從而奠定了我國傳統婚姻制度的基礎。
  • 玩遊戲的同時也要漲漲知識,《陰陽師》中的N級式神——塗壁
    作為《陰陽師》中固定班底狗糧卡的N級式神「塗壁」,是一個能夠不斷延伸的隱形牆壁,說起是有那麼一點像鬼打牆,但鬼打牆讓你走的路線是一個大圓,導致你在原地打轉,而塗壁則是讓你無法繼續走下去的。對於塗壁的妖怪傳說並沒有那麼豐富,但是他的名聲可不小?這次我就給大家介紹下塗壁這個妖怪。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鐵牛是用作拴鐵索用,鐵索連舟便成了浮橋。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於此處。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悄然消失。
  • 豹紋皮褲裘皮服 唐代男子居然就這麼潮!
    都知道,唐代女性敢穿衣、會穿衣,其實,大唐的男子們也是十分臭美,在穿衣方面絲毫不讓巾幗。朝衣辨色處,雙綬更宜看。唐代男子禮服系統沿襲自周代以來即以定型的上衣下裳的形式。其形象如敦煌莫高窟220窟唐貞觀時期壁畫維摩詰說法圖中身穿冕服的唐代帝王和群臣像。
  • 萬年N卡弟弟塗壁配合兵俑竟打出逆天傷害 一刀四千萬登頂逢魔
    提起塗壁和兵俑,相信很多陰陽師玩家並不陌生,作為陰陽師中的墊底卡組之一,N卡塗壁和R卡兵俑除了防禦較高以及在鬥雞中有一定的特殊搭配外,在其餘情況下均是狗糧的存在,而在最近,塗壁和兵俑的地位卻是來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 百戲齊發:唐代雜技百戲在藝術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麼,唐代雜技百戲究竟繁榮在哪裡呢?它又是為什麼能在唐代藝術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呢?一、唐代雜技百戲藝術的繁榮表現唐代雜技百戲的繁榮並不是說說而已,它的繁榮離不開眾多技藝高超,亦或者是驚心動魄的表演組成。接下來讓我們通過雜技百戲中最為受歡迎的三種表演,去感受雜技百戲繁榮的原因。
  • 唐代護法神式鎮墓俑的來源及其他
    換言之,自北魏中後期到唐太宗時期,明器系統中的鎮墓武士俑與墓室門口或石葬具的守護神或護法神是墓葬中兩個不同而並行的門廳護衛圖像,一種是繼承中土古老的具有神巫性質的鎮墓厭勝傳統,一種則是源自外來佛教護持佛法和佛國淨土的宗教觀念。從眾多的考古實例來看,第一種在漢人和漢化較深的鮮卑人墓葬中連同相應的俑群被廣泛採用,而第二種則多見於胡風較甚的區域和時段中的貴族墓葬。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回天之力630年,唐太宗下詔重新修建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上書力陳不妥之處。唐太宗接受了規勸後馬上下令停止修建。魏徵稱讚張玄素的話可謂回天之力,是仁人之言。後「回天之力」常用來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人物傳說】水煎包的傳說相傳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因戰事輾轉行軍至昌邑飲馬鎮。
  • 這只會說話的鳥,唐代傍上了瓷器,再也不下來了
    瓷器上出現的鸚鵡也就是鸚鵡紋,這種紋飾的出現竟然和唐太宗有一定關係!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故宮博物院館藏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正面) 故宮博物院館藏唐太宗對鳥的喜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相傳唐太宗曾在御花園玩鳥,看到魏徵過來,擔心魏徵說他萬物喪失,於是唐太宗把鳥藏在了袖子裡。
  • 癸巳年考古北京生肖文化 周口店發現蛇類化石
    唐代之後,在十二生肖中的發現較多,這類發現多見於墓葬之中,一些還與人結合在一起。  蛇這種動物紋飾最早出現在青銅短劍、帶鉤、蛇紋鬲上,它們都是武器或日常實用器皿。唐代以後,它出現在古代的葬具或墓葬之中。
  • 東周越國「土石金字塔」(考古進行時)
    2016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開始了為期3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已完成主墓、外圍陪葬墓的發掘,完整揭露了整個墓園。主墓是在修整後的小山頂部人工夯築而成。人工營建部分的垂直高度達15米,所用土石方量2萬多立方米。整體氣勢恢宏,工程量巨大,堪稱「東方土石金字塔」。土臺營建採用分塊版築技術,墓道邊壁發現了立柱、橫撐木及竹籬笆痕跡,為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關鍵性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