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很好玩的話說:喝酒不划拳,你我沒有緣。許多泉州人便是從小聽著巷子裡大人划拳喝酒的聲音長大的。
泉州人請客必有酒,有酒必划拳。閩南話的拳法,聽起來有像是有韻律的曲,總讓喝酒的氛圍變得生動起來。
泉州與酒
其實大家都說不清,最早是誰發明了劃酒拳。單有文字記載的就可追溯到漢朝,那時叫「手勢令」。到了唐朝,划拳改稱為「拇戰」,之後的許多史書和文學名著像《紅樓夢》,都有過相關的描述。
划拳在全國都有,但在泉州似乎特別興盛。興許是泉州人更好客、熱情、愛熱鬧吧。千百年來,泉州一直有著濃厚的酒文化。在現今的泉州酒店一帶,曾經就有一條「燒酒巷」,很多酒家在這裡釀酒兼賣酒,巷子也因為酒坊釀出的酒味道純正而得名。
還有清源山上曾經發現一塊400多歲的「猜拳石」:持酒移餚別一歡,猜拳石上雜流喧。午風吹到汗軀爽,卻恨暮鴉催客還。出自明朝舉人之手,都講述著一個個與酒相關的故事。
都說泉州古人三大娛樂是拳頭、燒酒、曲。「拳頭」是南少林武術裡的五祖拳,早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泉州南音,更是堂堂的世界級非遺。
「燒酒」作為泉州民俗重要組成部分,在2012年也終於揚眉吐氣了——作為閩南酒文化最具象徵性的泉州划拳,成為了鯉城區第五批區級非遺產名單。
掌上運動會
當知道划拳被列為非遺時,老泉州人洪泓十分欣喜。在古城孝感巷長大的他,十七八歲時候就在巷子裡鄰居的教授下,學會了划拳,他戲稱划拳是泉州人的「掌上運動會」。
那時候,巷子裡若是有男青年要娶妻,就會需要「子使替」(閩南話,女婿替,替新郎喝酒划拳),陪同新郎去女方家裡,壯膽拼桌去。「子使替不是誰都可以去的,巷子裡海選出厲的划拳手,組團陪同去,最多的一次是20幾個人。」他說,泉州人輸人不輸陣,「子使替」要陪同新郎一桌桌拼過去。
「子使替」裡人才多樣,有的會喝酒,有的會喝又會划拳,有的會划拳不會喝剛好可以替新郎划拳。人們在划拳的酒桌上,迅速熟絡起來,民俗和划拳的文化也在一遍又一遍地走進年輕人的生活裡。
二十年前,普渡是泉州民俗節點裡很重要的一個,不同的鋪境都要張羅請客吃飯,農曆7月的一整個月裡,幾乎天天都有鋪境在普渡。划拳也就成了鋪境之間年輕人比賽的一種掌上運動,男人們都會來幾局。「有時候,巷子裡的青年還會組團,去隔壁的巷子裡交流一下。團隊賽划起來,配著泉州的地瓜酒,事關巷子的榮譽。」
後來,巷子裡的越來越少年輕人會划拳了,更別說了解泉州的划拳文化。為了讓划拳文化被更多的傳播,今年6月,洪泓和幾個朋友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個划拳協會。
說做就做,目前他們已在著手成立協會的各種章程,預計今年10月完成。不過,在此之前,他們打算來個熱身。就在明天(8月17日)下午,他們徵集了100個人,即將先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划拳比賽。
拳頭燒酒麴
在納入鯉城非遺的「泉州划拳」屬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別。要細細說來,它的規則還真不少——
一對一的叫「單挑」;兩撥叫陣是「分國」;以一挑眾、戰無不克是「打通關」;看準了勝利寶座上那人,大家一起上,就是「打擂臺」;擺上幾杯酒,划拳爭勝負,看誰先把酒贏光,叫做「搶籌」;再擺幾杯酒,喝完這輪就結束,稱為「定量」……
在泉州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約定,比如在惠安一帶划拳不能帶「五」;划拳過程中,出拳不出聲相當於重複上一次出拳的喊數,等等。
而這次洪泓等人籌備的划拳賽,為了不擾民、更文雅,他們也細緻地羅列了一些規定:規範划拳的手勢、聲調和拳話等;也特地定製了一套小酒器,避免大量飲酒。
明日下午,百名划拳愛好者就將齊聚在金星酒店,由藝術家盧思立將擔任開賽嘉賓,開啟這場聲勢浩大又好玩的比賽。
贏了的人可是能獲得稱號的,拿下冠、亞軍的人將記為「划拳五段」。泉州書畫名家還將書寫「拳頭燒酒麴」的字幅與畫作相送。
據說在20世紀40年代末,泉州中山路就曾有酒店搭擂臺,招攬大家上臺划拳。時間不斷向前,總有舊的事物將在年輕一代中漸漸被替代。
不過還好,明天我們倒是能鑽回那個熱鬧的年代裡看一看,泉州人划拳究竟有多厲害……
END
文/ 燕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回復「往期」查看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