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流傳很久也很廣,說老舍先生當年幾乎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傳說那還是在1968年,老舍先生進入諾獎文學獎的終選名單,並在內部投票中,拿到了最多票數,第二名是川端康成。
結果諾獎有規矩,只頒發給在世的人,這才讓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撿了便宜。
後來證明,老舍先生和諾貝爾文學獎之間,真的是個段子。
從2003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以50年為限,開始解密頒獎相關檔案,所以,1968年諾獎檔案,從2019年1月開始,已經官網可查。
根據現在解密的諾獎檔案來看,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總數為83人,進入終選名單的是法國小說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e Malraux)、英國詩人奧登(W.H. Auden)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當然,沒拿到提名,絲毫無損老舍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實際上,在那個年代,先生確實具有世界級影響力!
無論是《四世同堂》還是《駱駝祥子》、《茶館》,都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但讓先生名揚世界的,卻是他早期刊行的小說,而且還是科幻小說——《貓城記》。
老舍先生是滿洲正紅旗人,他本名舒慶春中的「舒」姓,原是滿族八大姓之一的「舒穆祿氏」。
1924年秋季,25歲的老舍遠赴英國,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華語學系,擔任華語講師,教導英國人學習中國語言和古典文化。從那時起,老舍正式開始文學創作。
1930年老舍先生回國,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
而就在老舍先生回國前兩年,1928年5月,日本製造了濟南慘案,駐山東日軍殺入濟南城,燒殺搶掠,瘋狂屠城。他回國後不久,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中國時局風雨飄搖,就在這一年,老舍先生創作了《貓城記》。
當時他33歲風華正茂,可是國家已經羸弱不堪。
老舍先生一生愛貓,他大概養過5隻貓,還寫了很多「擼貓文」,比如小學課本裡的《貓》,還有《小麻雀》、《一天》、《貓的早餐》等等。
據說,當時作家們都喜歡養貓,唯獨魯迅先生是著名的「仇貓」人士。魯迅先生認為貓「這種動物大抵狡猾,而且兇殘」,在《狗·貓·鼠》裡,他講得比較詳細,一是討厭貓抓到獵物要盡情玩弄,有種「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二是覺得貓和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魯迅先生和貓,我們就說這麼多,這是另外一個故事線,有時間再聊。
儘管老舍先生愛貓,但是,他在《貓城記》裡寫的貓,卻完完全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貓城記》的貓,是一群半貓半人、長著貓臉的外星人。
當時小說主人公「我」,正飛往火星探險,中途不幸遭遇事故,飛機墜毀在貓人國。於是,「我」就被貓人國的喵星人俘獲,成為一名星際囚徒,開始貓城大歷險。
在《貓城記》裡,愛貓的老舍先生,寫了不少喵星人的缺點,比如懶惰不愛勞動、不講衛生、不愛洗澡、性格孤僻等等,而貓城裡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也是當年的時代縮影。
《貓城記》出版後,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其中就有瑞典文版。
雖然諾貝爾獎受到全世界矚目,但是,其中的文學獎以英語文學為主,實際上做不到世界化。漢語文學在諾獎裡,是非常吃虧的,一是因為語言障礙和東西方文化差異,二是就算中文小說被翻譯到國外,能夠出彩的少之又少。
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卻是例外中的例外,不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而且在不同國家裡都很受歡迎,像前蘇聯出版的俄語單行本,發行量達到70萬冊。
因此,傳說老舍先生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非常合情合理,這也是對於中文小說的一種希冀。
現在我們說起科幻小說,必說劉慈欣和他的《三體》,大劉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其實,這裡必須有老舍先生的名字,在近90年前,他已經讓中國科幻小說破圈,走向全世界。
PS:前面說了諾貝爾基金會堅持保密原則,為頒獎檔案設定了50年保密期。
有興趣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小文,諾貝爾獎是如何從始至終不公開、不透明的,戳下面標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