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居民聚餐食用酸湯子造成多人中毒死亡」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當地衛健部門發布變質酸湯子中毒原因:「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其實,米酵菌酸已經是「慣犯」。米酵菌酸是一種會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它主要產生於發酵的玉米面製品,變質的鮮銀耳、木耳,其他變質澱粉類製品(糯米、小米、高粱和馬鈴薯粉等)中。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介紹,製作酸湯子時,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發酵,產生酸味。這個過程非常危險,因為很容易被致病菌所汙染。其中最危險致病菌之一就是椰毒假單胞菌,它很喜歡在家常發酵的玉米面裡活動,也比較喜歡室溫泡木耳、泡銀耳等環境,而且會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其耐熱性極強,進食後即可引起中毒,對人體的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均能產生嚴重損害。
類似的變質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不少人捨不得扔掉過期甚至變質的食物,覺得食物只要煮熟就對身體無害,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米酵菌酸就是高溫煮沸也殺不死的毒素。
對於米酵菌酸,目前醫學上沒有特效解毒藥,只能對症治療。如果中毒不嚴重,還有機會搶救,如果毒素已經到達各臟器,已經造成的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
資料顯示,在細菌性食物中毒當中,米酵菌酸毒素是致死率最高的細菌毒素之一,中毒病死率高達40%以上。在高溫潮溼天氣下,長期泡發的木耳和菌類(包括木耳、銀耳、香菇、蘑菇等)、河粉、腸粉(卷粉)、粿條、米線(米粉)等溼粉,很容易受椰毒假單胞菌汙染,從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
這10種食物也得小心
煮熟就沒事?有些毒素很「抗造」
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現象屢見不鮮,以下這些食物,千萬可得注意了:
1、發紅的甘蔗
如果看到甘蔗裡有紅色絲狀物,證明已經黴變。黴變甘蔗會產生強烈的嗜神經毒素「3—硝基丙酸」,嚴重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倖存者可能喪失生活能力。
2、野生蘑菇
公眾無法自行鑑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目前也沒有簡單易行的鑑別方法。毒蘑菇所含的毒性物質非常穩定,不僅耐高溫、耐乾燥,還耐酸鹼,易溶於水,一般的烹調方法難以破壞其活性結構。
3、發芽的土豆
發芽或者表皮顏色變青的土豆中,含有龍葵鹼,食用後對胃腸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對中樞神經有麻痺作用,嚴重的還危及生命。
4、腐爛的生薑
腐爛的生薑會產生黃樟素,是一種致癌物質,可誘發肝癌、食道癌。
5、加熱後出現絮狀物的牛奶
牛奶出現絮狀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所以,加熱後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6、表面發黏的豆腐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變得黏黏的。居家環境裡,有害雜菌多,有些會產生毒素附著在豆腐表面,用熱水衝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
7、顏色變深、表面發黏、彈性變差、有異味的肉類
新鮮的肉表面有光澤,顏色均勻;外表微幹或溼潤,切面稍潮溼,用手摸有油質感,但不發黏;質地緊密且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凹陷後會立即復原;聞起來只有正常的肉味,無異味;煮熟後肉湯透明,湯表面聚集大量油滴。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說明肉類已經變質。
8、烤焦的魚、肉
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攝氏度後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變焦的魚、肉類食品,不僅含有大量雜環胺,同時還有苯並芘、丙烯醯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9、發黴發苦的瓜子、花生等
當發現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表面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時,應該丟棄。黃麴黴素等致癌物可能已經在其中生長。
10、「胖聽」「漏聽」的罐頭
當水果罐頭被微生物汙染,失去食用價值時,經常會產生「胖聽」現象,即罐頭的底和蓋的鐵皮中心部分凸起。而密封失靈的「漏聽」罐頭,在運輸過程中空氣會進入,極易酸敗變質。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從採購到餐桌,一步都不能馬虎
如何預防類似慘劇再次發生?這裡有幾招——
1、選用新鮮安全的食材
生活中不要購買沒有保障的三無食品、過期食品,要選擇新鮮安全的食品。
2、注意食品加工過程的衛生
食物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潔,加工過程中要注意洗手、生熟分開等規範操作。一些食物如果沒有完全煮熟的話會有一定毒性,在烹飪的時候最好煮久一些。
3、注意食品儲存過程中的衛生
儘量不要吃剩菜。從冷凍室裡拿出來的生魚、生肉等,最好用冷藏化凍方法,別在室溫下久放,並需及時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