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斯坦福學霸王驍因其一開口就是老凡爾賽人被送上熱搜,其中英文混合的表達方式更是讓人詬病。為什麼有些留學生在語言表達的時候會給人一種不舒服的體驗?怎樣的表達才會得體引起舒適?
為何出現中英混雜表達
在留學生中會存在一種叫做Reverse Cultural Shock的反文化衝擊現象。明明自己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習慣性的日常用語用英文來表達,一回國回國之後,常常被總被別人稱作裝杯,仿佛是在賣弄自己英語好,寶寶心裡真委屈啊。
我們先來感受下王同學堪稱精彩侃侃而談的面試回答
不難看出王驍清晰的語音表達能力,流暢英語水平的確可稱之為模板。但是即便如此為何他的中英表達還是被大家吐槽太過於凡爾賽呢?難不成是觀眾們心生嫉妒?我們不妨接著往下看
之前一段片段裡,王驍提到自己沒有在中國律所實習過所以自己要 Practice Chinese Law,一起的嘉賓更是投來了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王同學給大家闡述自己喜歡國際相關的東西的時候,一句International,更是讓小T老師隔著屏幕尷尬到頭皮發麻。
當然在採訪中用到類似distinction這類詞彙,大家聽了覺得還是沒什麼違和感的。畢竟作為留學生懂得都懂這意味著什麼。
國外讀書的小夥伴不會陌生,研究生的成績評定是用Distinction、Merit、Pass、Fail四個檔位,Distinction是非常優秀的象徵(成績達到70%以上)。
中英混雜慘遭詬病?
由上文可見,並不是所有的中英混雜都會讓人感覺到極度不適,如何表達自己才會讓人覺得舒服不唐突呢?那些摻雜著中英文表達的留學生腦子到底在think些what?
用一張圖來精準的表達:
哪些情況會發生中英文混雜
01
當我們掌握兩門甚至多門語言,並且精煉掌握這些語言時候,就會產生一種語言切換代價,他們之間會相互抑制,從而在表達時候產生語言的衝突,這點是留學生剛回國常見的情況。
02
語言的表達最核心的點就是要讓彼此理解。為了更生動的表達讓對方理解,就是得體。
鄰居大爺看到每天在家的你問,為什麼沒去上學?你說我在等Offer,或者在家gap,對方可能真的會一臉懵逼。但是同為留學生經常掛在嘴邊DDL,Presentation,Project,Assignment等等這些詞彙用來表達時候會提升溝通的效率。
03
裝杯,沒錯,就是硬生生的用這種語言來凸顯自己,強行使用大量英文詞彙。
寫在最後
語言畢竟是一種工具,中英混雜是兩種文化碰撞產生的一種必然結果,留學生或者職場的一些中英文夾帶是很正常的情況,雖然不排除讓人詬病的那種裝,不過今天小T老師就教大家了如何區分,也是希望大家以後友好的對待那些中英混雜的留學生,畢竟莫名其妙被人憎恨是真的委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