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等有關部門將很快發布與新汽車產業政策配套的《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此消息一傳出,立刻在行業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業內人士估計:對於進口零部件佔整車比例較高,尤其是進行CKD生產的企業將受到巨大影響。過去在汽車進口中,零部件進口相比整車進口所擁有的關稅優勢被大大削弱了。本土化CKD生產在成本方面最大的優勢,一夜之間變得風雨飄搖。
新政策即將出臺,可能受到影響的企業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調整自己零部件來源,保持產品在成本上的競爭力。以生產高檔重卡為主的東風日產柴,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自其成立以來,為了保證國產UD重卡能夠一直保持和進口車一樣的高品質和穩定的質量,東風日產柴一直採取非常慎重的態度來對待每個零部件的國產化,所以其生產的UD重卡在保證了高品質的同時,也伴隨著進口件比例一直較高的「副作用」。這次新政策即將推出,讓不少關心和了解東風日產柴的人不禁要問: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新形勢下,東風日產柴能扛得住麼?
東風日產柴副總經理趙生棟在接受採訪時說:「從短期來看,對企業確實會有一些影響,成本上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對於用戶來講,並不會受到什麼影響。這是因為,我們在國內成立合資企業,進行生產可以有效地為用戶規避一些在直接購買進口車時可能遇到的風險,如匯率的波動和關稅的變化都可以在企業這個環節被消化。」
企業幫用戶買單,確是體現了一種為用戶著想的精神,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畢竟企業的收入受到影響,企業的發展和運行就會受到影響,間接地給用戶造成損失。
既然企業隨時有可能承擔這些關稅上的風險,為何不儘早推動國產化的進程呢?趙生棟回答說:「其實現在UD國產化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不比當年那樣完全依靠進口,只是我們沒有刻意追求國產化,而是在對產品不斷進行適應性改進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用車環境,改進並開發了一部分國產零部件。過去一直沒有大力推進國產化有很多原因:首先是,為了保證國產卡車在可靠性和質量上能夠保持進口UD卡車的一貫品質,企業選擇了慎重,沒有大規模推進國產化。其次,在當初合資公司成立之時,國內的配套體系,和整體的生產製造水平還尚不足以為這個檔次的高檔重卡產品配套,而經過這幾年載貨車行業的高速發展,配套企業也日趨成熟,製造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UD的國產化才成為了可能。」
進行本土化生產,勞動力成本低,沒有進口關稅,沒有飄洋過海的運費,減少對國外公司的依賴,對於汽車企業,國產化的優勢不言而喻。
但是,在和趙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對於像UD這樣的高端重卡,產品的產量不可能與低端的載貨車相比,更難以與轎車相提並論。零部件進行本土化生產批量較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而且在國產化過程中要進行重新製作模具等工作,產生的費用再分攤到每個零件中,實際的價格並不一定比進口低。然而,東風日產柴還是在堅持逐步推進國產化,做好做精每一個國產件。雖然這可能對降低用戶現在的購車成本,並沒有太多的幫助,但日後隨著分攤成本降低,用戶在將來維修保養時的費用會比使用進口配件要低得多。這點也許現在不能從一次性購車的費用中體現出來,但對將來可能佔車價很大比例的維修保養費來說,可以為用戶節省一筆可觀的費用。
其實,這才是本土化生產為用戶所帶來的最大實惠。拿轎車舉例,現在鋪天蓋地的價格戰,已經把消費者徹底地弄暈了,看著汽車的價格像割麥子似地一片片地倒下去,今天大放血,明天超值禮包,已經花了眼。而真到買了車,用了車,要修車的時候,才發現配件價格從來都沒降過,和車價形成鮮明的對比,真正是買得起車修不起車。
「現在我們在進行產品結構的戰略調整時,為向下延伸產品鏈,佔領更寬範圍市場,開發了國產化程度更高的『銀拇指』重卡產品,在年底應該就可以與用戶見面了。」趙生棟在採訪的最後說道。 劉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