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科幻題材的電影、書籍都喜歡設想出一個全人類組成的國家來統治地球,例如:UED(星際爭霸)、人聯、地聯(群星)、EFF(高達)等等,而這一切構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795年,伊曼努爾·康德在該年出版的《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 A Philosophical Sketch)一書中,提出代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
世界聯邦構想的雛形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在完成統一與工業革命後,其國內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迅速發展,幾乎後發制人超越英、法這兩歐陸的傳統大國。可雖然德國國力強了,但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再加之地理位置也不好,被英、法、俄三大國夾在中間,隨時有可能腹背受敵。
為此,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為了圖強,他都無法避免與英、法、俄三國的正面交鋒。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德為了對抗俄國,他需要盟友,於是俾斯曼便利用奧匈帝國與俄國的舊仇,勾搭上了奧匈帝國,兩國為了共同對抗俄國,並且孤立和打擊法國,便在1879年10月締結了秘密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規定: 締約一方受到俄國攻擊時,另一方要以自己的全部武裝力量子以援助;如一方受到其它國家的攻擊時,另一方需保持「善意」中立;但如果攻擊的國家有俄國援助,則未被攻擊的一方應全力援助受到政擊的一方。
而德國的另一個小夥伴義大利則是毛遂自薦自己加入的同盟國。義大利在歐陸一直都是實力較弱的那個,它在1881年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後,感到自己有些獨木難支,而為了對抗法國,他需要依靠強國,於是便向德、奧接近。
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籤訂同盟條約。條約內容如下:如果義大利遭到法國攻擊,德奧應援助義大利;如果德國遭到法國攻擊,義大利將援助德國;如果三 國中的一國與其它國家發生戰爭,其它兩國應「善意」的中立。
德、意、奧的三國同盟著實給法、俄帶來了不少的危險感,但出於老牌帝國的傲慢,英、法內心是瞧不上三國同盟的,更多還是英、法、俄三國之間的矛盾太多。
英法之間的戰爭打了幾千年都不曾停息,法國又視俄國為自己的傳統威脅。因此三國也就沒第一時間組織同盟對抗三國同盟。但世界上總有些能預知未來的有識之士,英國貴族威廉·蘭德爾·克裡默和法國和平主義者弗雷德裡克·帕西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在英、法兩國還沒正式達成同盟協議之前,就私下裡拉動人脈成立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先驅——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簡稱IPU,又譯『國際國會聯盟』)。
當然這是個非軍事化的和平組織,並不具備發動和引導戰爭的能力。但其的仲裁能力卻著實吸引了許多國家的加盟,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國家均加入其中。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組織,也是活的最久的,直徑尚存。
誕生於反戰運動與協約國操縱之下的國際聯盟
成立後的法國被德、意兩國包圍,法國雖強但也不至於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單挑德意聯軍,便急於尋找同盟者打破自己被圍攻的窘境。
八十年代末,德國與奧匈帝國對俄國開始施展經濟封鎖政策,隨即又對法國進行軍事封鎖。俄國雖大卻也是歐洲人均最低的國家,法國雖強但也不至於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單挑德意聯軍。
於是乎,俄國與法國為了打破同盟國的經濟、軍事封鎖,便只能放下仇恨,達成盟約。俄國缺錢,法國便在1888年無償向俄國貸款五億法郎。
次年,又籤訂了十九億法郎的借款合同。法國還向俄國支援了五十萬支步槍。這樣一來,換誰都忍不住誘惑,於是在1892年,法、俄重修舊好,並締結軍事協定。協定於1893年12月正式生效。其內容大致為法、俄中一方在受到德、 奧、意攻擊時,另一方應以全部兵力支援。
英國和法國因爭奪殖民地關係一直很差。在歐洲大陸出現「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間的對立後,英國卻一直採取所謂「光榮孤立」政策。利用這兩個集團在歐陸死磕的機會,奪取大塊殖民地。
然而德國組建同盟國的目的就是因為眼饞英國的殖民地,於是,英國為了保住殖民地,又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兩害取其輕,與法國結盟,來對抗同盟國。
三國協約的英語是「TripleEntente」,Triple是英語中的「三人」一詞,Entente是法語中的「原諒」一詞,由此,該協約名字其實是叫做「三國互相原諒協約」。就是這三個國家互相原諒對方曾經的過錯,一致對抗同盟國的意思。
圍繞這兩大陣營爆發的一戰結束後,其極大的衝擊及影響全歐洲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系統。一千多萬名在戰爭中喪失丈夫的婦女在失去自己感情和經濟靠山的同時,卻得不到政府的援助。
饑寒交迫之中,這些女人開始拖家帶口的上街遊行,而正是以這些寡婦為核心,全球反戰爭浪潮開始升溫,而以浪漫之國自居的法國、義大利尤其嚴重,這兩國的軍方徹底幾乎癱瘓,乃至於二戰中,義大利和法國基本就是在不停的打醬油和投降混日子。
為了回應和安撫這些沒日沒夜上街遊行的婦女,並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率先提出建立一個國際聯邦的企劃。而反戰情緒高昂的法國與美國幾乎在其建立的同時就率先加盟。美國總統威爾遜特意為這個將影響全世界的組織撰寫方案。
「成立國際聯合組織,各國互相保證彼此的政治獨立、領土完整。」
在1919年1月28日的巴黎和會中,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以美國總統威爾遜為首的起草委員便開始草擬《國際聯盟盟約》(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準備籌組國聯。
1919年4月28日,建立之初的國際聯盟就得到44個國家籤訂(大部分為協約國的支持者與協約國成員)。也就是說,這個國際聯盟並不是為全世界著想,他是服務於舊協約國成員的。
國聯一步步失去公信力與作用
國聯這個組織的初衷是好的,但由於英法的獨裁運營,其公信力愈發的低下。公信力自然就會失去人心。
在亞洲,這個國際聯盟就是個拖累和禍害。封了中國一個一等國的名號,就大肆向中國索要巨額會費,但收了錢卻不辦事,在九一八事變中,國際聯盟並沒有起到一點作用,甚至沒有經濟制裁日本。
根據國聯條約,國聯應對違反規定的國家(日本)實行經濟制裁,以斷絕其製造武器所要的工業原料,但此舉國聯卻沒有被執行。
於是,民國不再把希望寄託於國聯,而是開始親美、親俄,試圖通過美、俄來對抗日本。次年,日本侵入東北,國聯又否認了滿洲國的合法性,這又激怒的日本,日本一氣之下退出國聯。
在非洲,1935年10月,義大利領袖墨索裡尼派出40萬名人軍隊入侵衣索比亞。按照規定,英、法應該組織軍隊來幫忙對抗義大利,可英國外長賽繆爾·霍爾與法國總理皮埃爾·賴伐爾卻為了石油貿易選擇拒絕出兵支援,而是籤署霍爾-賴伐爾協定。
並擬訂了一項計劃,將衣索比亞劃分為兩個分區:義大利分區及阿比西尼亞分區。這很顯然就是在出賣衣索比亞領土主權來換取暫時的和平,可以給自己做石油生意。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而言之,國聯自成立以來除了收錢,就真沒辦過什麼好事。幾乎只為英法辦事,這樣的組織絕不可能得人心。
整個二戰前後,國際聯盟基本沒幫會員國做過多少實質性的事情,形同虛設。二戰結束,便再也沒有任何國家願意給形同虛設的國際聯盟提供會費,再加之其的掌控國英、法在國際上的霸主地位已由美、蘇代替。無奈之下便於1946年4月18日通過決議宣布解散,其所有財產和檔案移交聯合國。
所以,與其說國際聯盟為什麼只能維持26年,倒不如說它為什麼能維持26年。
聯合國與國際聯盟
由美蘇組建的聯合國,在執行力上要好國際聯盟不是一點兩點。在二戰後這半個多世紀以來,雖然不管五常這些軍事大國事情,但管起那些沒有自保能力,並以外貿的小國(例如新加坡、韓國)而言要強國聯太多了,就拿新加坡和韓國這兩發達國家而言,一紙經濟制裁就足以使其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於改朝換代。不然也不會存在這麼長時間。
不過現如今的聯合國也已經快步入國聯的後路了,美國、英國、法國、俄國想打誰就打誰,聯合國一句話都不敢放(伊朗戰爭、中東戰爭、車臣戰爭等),最近美國又拖欠會費長達兩年,甚至有意圖廢除聯合國。
另一個俄羅斯則不停發出申請要求降低自己的會費,至如今俄羅斯只承擔聯合國會費的百分之二。可以說現在的聯合國在美、俄的不給錢政策下,基本都快發不起工資了,更別談插手其他國家的事情。
作為聯合國主導國及締造國的美、俄尚且如此,說不準不久之後,聯合國也會走上國聯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