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2020-11-29 騰訊網

很多父母說,認認真真裝修好的房子,甚至新刷的牆漆,新貼的壁布……被寶寶一折騰畫得花花綠綠著實心疼。這些小煩惱,在有了寶寶之後都是不可避免的。

孫儷娘娘也分享過類似的經歷,曾經發文感嘆道,寶寶在家裡塗塗畫畫時曾想阻止他們,但自己反倒被鄧超勸阻了。

鄧超也解釋道,寶寶的想塗鴉的時候是靈感湧現的時候,不該去打斷寶寶們的靈感。牆髒了可以再刷,牆紙可以換,但是寶寶們的靈感如果被抹殺了就沒有了。所以最後,他們家多了許多「限量的」經過寶寶們創作的家具。

其實,塗鴉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重要過程,喜歡天馬行空不受限制地畫畫,正是由於寶寶正處於藝術感知、個人審美發展的初級階段。父母千萬不要過於限制寶寶塗塗畫畫的行為。

塗塗畫畫對寶寶的發展有著諸多好處

1.培養寶寶的「表達」能力。

在塗塗畫畫的過程中,寶寶不僅對自己所畫出的各種圖形感興趣,更會把這當成一場「遊戲」,不僅會十分專注,同時這也能夠鍛鍊寶寶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寶寶的繪畫能力,還可以精細寶寶手部的動作,促進手、眼的協調發展。和語言一樣,塗鴉其實也在傳遞著寶寶的想法和情緒,是寶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父母可藉此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2.促進大腦發育,培養寶寶的象形思維。

塗鴉其實是促進寶寶思維和大腦發育,促進寶寶表達邏輯,釋放情感體驗的一種重要途徑。除此之外,還能夠很好的去培養寶寶的象形思維,這種思維可以讓寶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們的想像力會更加豐富,不容易出現局限性思維的情況。寶寶的塗鴉其實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會學會通過自我思考通過畫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寶寶為什麼就喜歡在牆上畫呢?

也有很多父母疑惑,什麼原因讓牆對寶寶這麼有吸引力?

很多寶寶出現喜歡在牆上作畫的行為時,大多是因為覺得「方便,坐著,躺著都能畫,隨時隨地地畫;而如果要在紙上畫,規矩就「多」了,畫的過程中,不僅要一直坐在書桌前,同時,還要一直關注紙有沒有「扶好」,再加上畫畫的空間也有限,自然而然,寶寶就對在紙上畫畫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大的興趣。

但是畢竟,每個家長在裝修的時候都是花了很多心思,都是不希望自己所購買的家具、牆裝修的整體的風格全都被寶寶的亂塗亂畫給毀了,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對寶寶的引導,就尤為重要了。

父母們該如何引導寶寶「正確」塗鴉?

1.可以運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寶寶

「阿倫森效應」跟社會心理學有關,經常被運用在很多領域,指的是在生活中,隨著獎勵的減少會導致態度逐漸消極,而隨著獎勵的增加會導致態度逐漸積極。把這一心理應用在寶寶身上,則是寶寶會出現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獲得父母的表揚、獎勵的心理傾向,同時,在這過程中,寶寶的滿足感也會得到提升。

塗鴉是寶寶 「創作」的過程,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手段,認識世界的一種表現。寶寶在塗塗畫畫的過程中不但會思考,而且會找到快樂,隨之產生創造力的萌芽。日常生活中,寶寶經常會出現隨意發揮亂塗亂畫的情況,父母也可以靈活運用此效應,引導寶寶在適合的地方畫畫,通過一個有效的方式可以去引導寶寶,讓他們逐漸習慣在紙上畫畫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當寶寶出現習慣在牆上亂塗亂畫的舉動時,父母們先不要著急責罵寶寶,可以適當地對寶寶進行獎勵,但是每一次獎勵的力度都逐漸的減少,在這一步獎勵寶寶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繪畫的興趣,而獎勵的力度減少則是為了方便去引導寶寶在紙上進行作畫。

經過獎勵的減少,寶寶會慢慢的對牆上塗畫沒有特別大的熱情,這個時候父母們就可以拿來紙和筆,鼓勵寶寶在上面作畫。這時候只要當寶寶在指定的紙上或者某個地方畫畫時,父母們就開始把獎勵力度增大,寶寶會對在紙上畫畫這件事情產生很高的積極情緒,慢慢的就會習慣於在紙上進行塗鴉。

2.可以為寶寶指定作畫空間以及作畫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也可以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陪著他們一起去觀察身邊的環境,鼓勵他們通過畫畫的方式去畫出「暗藏」在生活裡的小美好,無論塗鴉的內容是路邊的一棵小樹還是一隻小鳥,都是屬於寶寶們的奇妙記憶。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指定作畫的空間以及內容的方式來給孩子出考題,鍛鍊他們的畫畫能力。

3.和寶寶一起「創作」,多對寶寶給予鼓勵

一般來說一歲到兩歲之間的寶寶,他們還不能夠很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手部,尤其是手部周圍的肌肉,需要他們去進行抓握拿取來進行鍛鍊的,而在寶寶繪畫的過程中,其實不僅是他們的手部能夠得到鍛鍊,同時手眼的協調能力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也能夠增加孩子的表達能力。

當孩子掌握了繪畫這個技能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藉助這個工具來跟孩子進行交流,有的時候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有效避免很多言語誤會所帶來的摩擦,溝通起來會更加高效,這也可以大大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親子關係變得更為緊密。

換句話說,與寶寶一起創作不僅能拉近自己和寶寶的距離,也能讓寶寶對畫畫產生更多的興趣,也許能激發其潛在的創作天賦,還能夠促進手眼協調。

相關焦點

  • 孩子總在牆上「塗鴉」?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理智應對塗鴉期
    如果說孩子喜歡塗鴉父母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孩子喜歡在牆壁上塗鴉呢?其實孩子的想法非常簡單,牆上塗鴉能讓他們有更多的發揮空間,雖然紙上也能作畫,但是紙張的篇幅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孩子在作畫時還要騰出一隻手壓紙張。這遠沒有在牆上作畫隨心所欲,可以任由孩子天馬行空的釋放靈感。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針對阿倫森效應,一位老人的做法,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發。這位老人有一個果園,裡面種了蔬菜和水果。
  • 為啥你一直用鼓勵式教育卻沒效果?阿倫森效應告訴你答案
    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模樣很是令人羨慕,但等到孩子上了小學後,一切都變了。孩子淘氣的習慣依舊沒有改變,還是喜歡到處跑,老師時不時要請家長,但是這回再怎麼鼓勵孩子,對孩子說相信他可以做的更好都沒有用了,孩子的情況反而越來越糟糕。
  • 調整狀態 克服「阿倫森效應」
    心理解碼  小郭心情沮喪、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其實是受「阿倫森效應」影響。在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駐訓初期,小郭訓練熱情高漲,成績突飛猛進,得到的表揚自然不少。然而,隨著成績不再提升,表揚也會相應減少。
  • 打罵教育不可取,學學阿倫森效應,想要讓孩子聽話還得靠好辦法
    其實有的時候父母的想法是有一些邏輯感缺失的,譬如他們的確是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所說出來的話,的確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去理解的,這也就導致有的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想法。所以說每一個孩子不聽話都是有著輕重的原因存在的,但是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教育孩子的話,往往可以使用阿倫森效應,這種效應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著很好的作用的。
  • 阿倫森效應與婚姻相處之道
    不少夫妻來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妻子常抱怨:丈夫不像婚前那樣對自己好了;回家沒話,只顧自己看手機玩遊戲;回家越來越晚,要麼加班要麼會朋友要麼出軌...... 言語之中多是不滿、委屈、憤怒......
  • 孩子成長總安於現狀?家長巧用「跳蚤效應」,孩子主動走出舒適圈
    希望孩子的成長不要安於現狀,要求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報復,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孩子更希望在家長的庇護之下成長,不想逃離現有的舒適圈,也不想做出任何努力去改變自己。這讓王女士感到非常頭疼。一、何為「跳蚤效應」?
  • 高情商女人的婚姻相處之道:巧用「阿倫森效應」
    其實,你不妨可以將其理解為評價一個人時的先貶後褒,貶為降,褒為升,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先貶後褒是最為有效的相處方式。所謂阿倫森效應指的就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專門為你們來解答這個問題,先來聽個寓言故事吧!有一位退休老人呢在郊區買了一棟小別墅,打算在這寧靜的環境中安享晚年,搬來這裡的前幾天還算安靜,可是不久後,鄰居家的小孩開始在附近追逐打鬧,大喊大叫。老人實在是受不了這些噪音,於是呢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老人打開門對小孩們說:「你們玩的真開心,我很喜歡這種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塊錢。」
  • 高情商女人的攻心技巧:掌握「阿倫森效應」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阿倫森效應」?這是兩性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效應。說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這一心理現象,不僅僅在工作中運用廣泛,在愛情裡,它同樣效果顯著。所以,面對你喜歡的男人,如果你懂得讓他欣喜,那麼他十有八九都能夠被你吸引。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是「白熊效應」在作祟,家長要這樣來化解
    家長的禁令——"白熊效應"父母面對孩子,總是有數不盡的要求,家長對孩子有要求其實並無問題,畢竟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引導。但是不少家長反應,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總不愛聽話,這到底是為什麼?"不許吵鬧""不要不聽話""不可以老是玩遊戲""吃飯不要看電視"……如果你對這些話感到很熟悉,生活中的你,一定總是喜歡給孩子下各種各樣的禁令——這與孩子總愛唱反調的理由息息相關。想知道孩子為什麼總愛跟父母對著幹,不如先來嘗試一個小遊戲。遊戲規則只有一個:請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 夫妻二人,過得不好又離不開,不妨試試「阿倫森效應」
    而這便是阿倫森效應。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興致勃勃地和丈夫分享,說自己抓娃娃只用了三次就抓到了一個玩偶,可丈夫卻回答你:「這有什麼可驕傲的」。相比之下,這兩種夫妻相處狀態,你會更喜歡與誰共度一生?應該有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雖然後者是為了安穩所以說一些「漂亮話」;但夫妻本就是在平淡中尋找樂趣,在困難中相互扶持。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另外,「刻板效應」也指對一個人的看法停留在以往的印象中,就像廣為人熟知的《孫權勸學》之故事,魯肅以為呂蒙還是以前不識字的傢伙,誰知呂蒙能夠引經據典分析問題,魯肅對呂蒙的看法,亦是詮釋了何謂"刻板印象"。那麼,現實中家長用「刻板效應」看待孩子的現象有哪些?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不一定是"熊孩子",但是把握不好尺寸,會讓孩子的惡作劇變得令人生厭,有時甚至是惱人。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惡作劇時,先不要急著打罵孩子,而是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孩子為什麼喜歡惡作劇,最後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家長應該怎么正確引導孩子?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下午小劉跟我說,自己的孩子最近變得奇奇怪怪的,總擔心有的沒的事情,小劉很清楚的知道孩子想要學習鋼琴,為此也準備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但孩子自己卻阻止了小劉的計劃,說:不敢報,鋼琴太難了,自己學不好的。
  • 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行為,家長用這3個方法來糾正
    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孩子們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給自己買玩具是理所當然,外公外婆噓寒問暖地照顧自己也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也不需要感激…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下,該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讓他遠離自私、不良的行為。 琪琪在家裡堪稱一個「小霸王」,她在家裡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片。
  • 孩子一生氣就亂摔東西?不要總講道理,帶孩子了解一下「踢貓效應」
    不要總講道理,帶孩子了解一下"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情緒突然變得糟糕時,潛意識會選擇比自己弱的弱者發洩,就像是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等到回家之後,就把不聽話的孩子批評一頓,孩子又繼而把委屈發洩在身旁的貓身上。這個道理看似很深奧,但並不代表孩子無法理解。
  • 孩子假期學習不自律?魚缸效應啟示:老師建議家長,記住1個原則
    於是就有家長反駁我:「可是孩子沒有太大的自律能力,如果給他自由,那他就要放飛自我了。你們老師不是也常說孩子就該家長好好管著麼……」這突然讓我想起了,一個很早看到過的教育學故事——魚缸效應。比起一味的管束,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引導這裡,我們先來給大家講一下「魚缸效應」。
  • 孩子喜歡用尖叫聲來「抗議」?背後的原因和引導方法!
    五歲的小禾苗在家裡脾氣很壞,當爸爸媽媽沒有滿足她的需求的時候,孩子就用自己的尖聲來「抗議」,一個小小的女孩子,叫起來鄰居家都能夠聽得見。如果是在公共場合,這個聲音會嚇壞很多的客人,家長只好跟在後面賠不是,孩子的這個習慣讓全家人都很頭疼,又不忍心批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