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2020-11-29 萌娃小包子

面對孩子教育問題,各位寶爸寶媽一定是絞盡腦汁,各有主張。前段時間,一個話題#鼓勵式教育有多重要#登上了微博熱搜。原來,是藝人楊迪在綜藝節目談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讓大家感觸很深。楊迪表示,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激勵和支持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優秀,對未來充滿信心。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他勇敢前行,現在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楊迪家的教育理念,幾個家裡有娃的朋友私下也討論起來。大家對鼓勵式教育表示一定的認可,同時也有些疑惑。寶媽小麗就提出自己的問題。她家寶寶文文是全家的團寵,家裡達成一致意見要用溫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小麗不會嚴厲地批評他,都是跟他耐心講道理,鼓勵他改正缺點。還經常表揚他,誇他「很聰明,很棒」。由於年紀小,大家都只當孩子淘氣,想著大了就好了。隨著文文長大上學了,脾氣變大,無論怎麼鼓勵和誇獎,他照樣搞破壞,惹是生非。經常被老師批評,還隔三差五要求請家長。小麗經常為孩子善後弄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

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

針對阿倫森效應,一位老人的做法,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發。這位老人有一個果園,裡面種了蔬菜和水果。有一群孩子平時沒事就跑到他果園瘋瘋鬧鬧,玩玩打打,總免不了破壞果園的環境。這天,老人跟來玩的孩子們說,歡迎你們來我的果園玩,這樣吧,以後你們每天來我都給你們一人十塊錢。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得更起勁了。第三天,老人略帶憂傷的說,我這幾天花錢多,以後只能給你們一人五塊錢。孩子們有點不開心,興致低落。又過了兩天,老人假裝很不好意思地對孩子們說,錢花得差不多了,現在沒錢了,以後只能給你們五毛錢。孩子們特別生氣的說,哼,沒趣,你也太小氣了,我們以後再也不來了。從此,果園變得安靜整潔。

由此可見,孩子最開始是接受讓他們喜歡的,一旦待遇降低,他們心理預期達不到,就會產生更大的不良情緒。基於此,阿倫森效應對孩子未來會產生很大影響。

1,獎勵遞減的負面影響

平時對孩子寵溺,滿足他的各種要求,讓孩子內心一直接受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型標準。一旦以後父母給予的照顧有所減少,或是不能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做事,需要孩子自行承擔生活責任,就會引發孩子的不快和抱怨。正如大家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家庭雖然條件一般,對子女卻嬌生慣養,無限滿足。乃至後來一旦拒絕子女的不當要求,就會遭到子女的不滿、耍賴甚至責罵。

2,獎勵遞增的正面影響

相信很多家長通常會採用禮物獎勵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學習和生活。比如「這次考好了,媽媽帶你去吃牛排」「這次作業完成了帶你去遊樂場」「擦完你的小桌子就給你發一份工資」等等。隨著努力難度的增加,獎勵禮物的份量相應增長。這是有利於促進孩子更有動力去做,畢竟想得到更多,就會更上心更費力去爭取。

了解了阿倫森效應,我們應當其發揮積極作用,規避消極影響,促進孩子的發展。落實到實際,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去教育孩子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

1,欣賞孩子所做的事情

著名教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當我們面對別人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先給予欣賞,再去批評別人。這就給了家長一個提醒,當孩子做的事情不夠好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一味地指責生氣或是打罵,而是先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過失。家長學會讚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父母信任、親近,不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缺失信心,這樣,往往能夠讓孩子與自己合作。

2,先委婉指出孩子問題,別忘了適當表揚和肯定

孩子犯錯,其實他們自身也不開心,心生愧疚,害怕被責罵。我們家長在知道孩子錯誤時,要平復自己心情,溫和委婉的地指出孩子所犯的錯誤,讓孩子容易接受。同時最好能找到孩子好的一面給予肯定。比方說上文的文文,可以說寶寶今天在學校表現不是特別好,老師希望你不要跟同學吵架。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事後還主動找同學道歉,你做得很對,以後要繼續知錯就改。

3,設定階段目標和獎勵

面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可以在各個階段設定各種小目標,告知孩子只要完成了就可以得到一份禮物,以資獎勵。設立的目標要切實可行孩子喜歡的,孩子有動力,會激發自己朝著目標去努力奮鬥。

阿倫森效應旨在告訴各位家長,鼓勵式教育要有連續性。不能一時鼓勵,一時又批評指責,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要逐步遞增獎勵機制,遇到孩子犯錯,先貶後誇,讓孩子動力和自信,才能正面引導孩子。

相關焦點

  • 為啥你一直用鼓勵式教育卻沒效果?阿倫森效應告訴你答案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01 鼓勵式教育引發阿倫森效應之前楊迪的鼓勵式教育上了熱搜後,在很多家長沉浸在鼓勵式教育的漩渦中時,也有一批家長「反對」鼓勵式教育。一位網友留言說,從小就給自家孩子進行鼓勵式教育,雖然在幼兒園是個小淘氣,但是孩子很可愛,老師也非常喜歡他,因為知道孩子很喜歡聽讚揚的話語,老師和家長便會常常稱讚孩子。再加上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陪伴的孩子的時間很少,所以有空陪孩子時儘量都會滿足孩子的願望。
  • 打罵教育不可取,學學阿倫森效應,想要讓孩子聽話還得靠好辦法
    張先生一直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並沒有任何出色的地方,因為他總是想以一個父親的角度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卻是那麼的不聽話。也就在這一次,孩子在沒有我寫完作業的時候非常想要看電視,可張先生特別想要阻止孩子這樣的舉動。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父母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
  • 為什麼你越愛越廉價?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在生活中,百分之98的女孩啊都搞不懂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越愛他,反而越得不到他的愛呢,看到這句話的姑娘,這句話有沒有戳到你的心呢?如果有的話請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專門為你們來解答這個問題,先來聽個寓言故事吧!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寶寶的塗鴉其實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會學會通過自我思考通過畫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寶寶為什麼就喜歡在牆上畫呢? 1.可以運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寶寶 「阿倫森效應」跟社會心理學有關,
  • 孩子總在牆上「塗鴉」?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理智應對塗鴉期
    看著寬敞的客廳,個性化的裝修,還有那潔白的牆壁,孫女士當然非常開心,不過最興奮的還是她那剛一歲半的兒子,不停的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可是沒過幾天,孫女士就發現客廳和房間原本乾淨的牆壁上被兒子畫滿了所謂的創意。更讓她氣憤的是,兒子竟然對此毫不在意,還拉著媽媽的手一一介紹,說這塊是海底世界,那塊是宇宙太空,當然還有他們一家三口的自畫像。
  • 調整狀態 克服「阿倫森效應」
    心理解碼  小郭心情沮喪、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其實是受「阿倫森效應」影響。在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駐訓初期,小郭訓練熱情高漲,成績突飛猛進,得到的表揚自然不少。然而,隨著成績不再提升,表揚也會相應減少。
  • 高情商女人的攻心技巧:掌握「阿倫森效應」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是不能盲目付出的,那種不講技巧的單向討好,只會讓自己顯得廉價,然後起到反面效果。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阿倫森效應」?這是兩性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效應。說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高情商女人的婚姻相處之道:巧用「阿倫森效應」
    如果讓你畫個勾的話,你會怎麼畫?「√」是這樣嗎?其實,你不妨可以將其理解為評價一個人時的先貶後褒,貶為降,褒為升,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先貶後褒是最為有效的相處方式。所謂阿倫森效應指的就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夫妻二人,過得不好又離不開,不妨試試「阿倫森效應」
    當對方持續性地向你表達讚揚的時候,自己會不自覺地洋溢起對他的好感;可當他一直對你的言行或舉止進行貶低的時候,你也會下意識的減少一些與他交流的興趣。而這便是阿倫森效應。所以,想要維繫一段長久的夫妻感情,最重要的是要學會「阿倫森效應」。02好生活是「誇」出來的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聽「好話」?
  • 登門檻效應:讓孩子更樂於接受你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最近,朋友向我吐槽說自己家的孩子成績太差了,自己和孩子的爸爸以前學習的時候成績都不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沒有遺傳到自己爸媽的優良基因,讓她十分頭疼。我安慰她,教育孩子不能操之過急,慢慢來一定可以的。沒想到朋友情緒特別激烈:「現在社會競爭這麼大,怎麼可以慢慢來?孩子都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還不讓他趕快加油,那以後可怎麼辦?」
  • 孩子考試80分,鼓勵和批評哪種對孩子更好?「保齡球效應」告訴你
    昨天我去孩子的學校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的老師留住了我,並且給我看了孩子考試得80分的試卷。老師告訴我,孩子的成績不算太差,但是也算不上很好,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的,因此,老師希望家長能夠在課外的時候多督促孩子進行學習。回到家之後,對於孩子的這一成績,我正在思考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和提出學習進步的方案這個問題。
  • 阿倫森效應與婚姻相處之道
    不少夫妻來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妻子常抱怨:丈夫不像婚前那樣對自己好了;回家沒話,只顧自己看手機玩遊戲;回家越來越晚,要麼加班要麼會朋友要麼出軌...... 言語之中多是不滿、委屈、憤怒......
  • 實用|超限效應和南風效應——孩子逆反的原因與解藥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逆反心理?這其中還有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這是指當人們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受到刺激的作用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在了解這個心理現象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撫平孩子的逆反心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作者:Kay整編: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轉載請聯繫澤小童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最近閨蜜跟我抱怨,說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事,就會拒絕「我不要試,我不行!」。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閨蜜會立馬鼓勵兒子,「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寶貝再試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 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
  • 跳蚤效應:「自我設限」影響孩子成長,家長要這樣幫孩子突破
    為什麼在沒有限制了以後,跳蚤也不能高高躍起呢?理由很簡單,因為跳蚤已經調節了自己跳躍的高度,而且適應了這種情況,沒有勇氣去改變。一位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很能說明為什麼會產生"跳蚤效應"。
  • 「吼媽」式的陪伴,請別傷孩子太深
    1、前幾天,朋友跟我通話,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她說以前忙於工作沒時間好好管孩子,現在有機會了,便想著好好陪陪孩子。可是發現一輔導孩子寫作業,馬上就急不過對著孩子開吼了。有時想都沒想就罵了出來,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這樣的話。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正文字數:1908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一些家長在教育自家孩子過程中,常會遇到孩子懶惰不上進、缺乏自制力、做事拖拉等情況,。而且家長苦口婆心的教誨效果甚微,有時候把家長逼急了還可能採取棍棒教育,但孩子也往往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下次依舊再犯。冬冬就是個討厭寫作業的小學生,每次回到家都是書包一扔就跑去玩。
  • 《親愛的小課桌》傅首爾「彩虹屁」式教育,誇獎孩子這招百試百靈
    首爾老師趁熱繼續「誇誇」,你知道你媽媽為什麼給你布置這麼多作業嗎?因為你太聰明了,做作業就是這麼的簡單,你算得跟傅老師一樣快,在古代都可以賺錢的。 可以看到傅首爾這一招不管是對性格內向還是外向的小孩同樣適用,鼓勵教育肯定是現代教育非常好的一種形式。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兒子被媽媽罵了之後也很不高興,他說:"媽媽你買的菜,都是你自己喜歡吃的,我都不喜歡吃。"被兒子一說,周女士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每次買菜做飯,都是按照自己的口味來的,很少徵詢孩子的意見。所以不管自己做再多好吃的菜餚,孩子都不感興趣,因為這些食材本身就不是孩子喜歡的。從此以後,周女士每次出去買菜之前,都會問孩子想要吃什麼菜。漸漸地,周女士兒子也就不再挑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