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超限效應和南風效應——孩子逆反的原因與解藥

2021-01-09 家長別焦慮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逆反心理?這其中還有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這是指當人們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受到刺激的作用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在了解這個心理現象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撫平孩子的逆反心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作者:Kay

整編: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轉載請聯繫澤小童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從心理學上講,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家長繁瑣的嘮叨也是一種重複的刺激。

家長很多時候會因孩子重複做錯某一件事情而頭疼,反覆批評,對孩子感到失望。而這個時候,孩子承受了超載的心理壓力,內心也從最開始的內疚不安發展為不耐煩,最後變成反感和討厭。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從其教育原則上來說是以人為本的民主教育。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應該合理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思。

在孩子犯錯誤以後,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懲罰的方式,比如通過做家務、寫一封道歉信/解釋信、跳一段舞、背誦一首詩來將功補過。這是一種平等、尊重孩子的做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自我教育,認識並改正錯誤是為了避免再犯錯誤。當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發現自己的問題和尋找解決的方法,他們就能體驗成長的快樂而不是被強迫的煩躁。

快樂與幸福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它不等於縱容孩子,使孩子免受嚴厲的呵斥,而是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讓孩子正視問題,知道犯錯誤不是絕對的壞事,改正問題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是不斷走向快樂和幸福人生的途徑之一。

有一則關於馬克·吐溫的趣事,也能印證超限效應。有一次,馬克·吐溫在教會聽牧師演講,一開始他覺得牧師的演講非常打動人,他還準備捐出身上所有的錢。

但十分鐘後,牧師的演講還未結束,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了,於是他決定只捐出身上一半的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最後,牧師終於結束了他的演講,因為煩躁和氣憤,馬克·吐溫不僅沒捐錢,還從募捐箱裡拿走了兩塊錢。

由此可見,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會產生反效果。無獨有偶,歌手周深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表明,不希望自己的粉絲過度向別人安利他,他說:「如果是我聽別人一直說『他唱歌好好聽啊,真的很好聽啊』,我反而會產生一種『我偏不去聽』的想法。」

子曰:「過猶不及。」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那麼,應該如何撫平逆反心理呢?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拉封丹這則寓意深刻的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之為「南風效應」、「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等。

「南風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溫暖勝於嚴寒。不僅在家庭教育中如此,教師們在學校教育中也有需要應用「南風效應」的時候,尤其是在面對班級中的「後進生」時。

在我國傳統的「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等觀點的影響下 , 我們不難看到 ,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確有手執大棒的老師 , 他們一邊向後進生們揮舞著手中的大棒, 一邊還口口聲聲地說「打你都是為了你好」;在家庭教育中,也有許多家長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對孩子的要求嚴格得他們根本無法完成。

可是 , 在這種「棍棒教育」、「恐嚇教育」下 , 後進生真的變成了高徒嗎?調皮孩子真的變成懂事聽話的「小天使」了嗎?恐怕這樣的例子並不多見。

故而,家長和教師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措辭,了解學習一些教育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這也有助於幫助家長和老師與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溝通,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領孩子前行。

參考文獻

·伍凱暉.結合心理效應論述家庭快樂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9,6(09):185-188.

·齊聰,俞愛宗,於超.超限效應與南風效應在小學「後進生」管理上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14(06):100-101.

·孫留橋.謹防班級管理中的「超限效應」[J].教育科學研究,2012(10):77-78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父母喜歡碎碎念?「超限效應」對娃的危害,父母需注意
    沒有耐心的孩子,可能會煩不勝煩。孩子犯錯後父母越說他越抗拒?其實是「超限效應」在作祟小浩是一個初中生,平時成績優秀一直排在班級前十名,父母也很驕傲。但上一次考試,小浩發揮失常了,語文只考了80分,導致他直接掉出了前十名。回到家後,小浩把自己的成績和父母說了,父母聽了以後有點很鐵不成鋼地說:「你怎麼回事,那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
  • 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去做,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叛逆期間,這是小孩的白熊反應。那麼,為什麼小孩也會出現白熊反應呢?二、小孩出現「白熊效應」的原因1、家長和小孩交流的語氣和態度當小孩做事情拖拉,有些家長可能性子會比較急,他們會在旁邊用非常不耐煩的態度以及嚴厲的語氣去催促著小孩。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遲延滿足效應或稱糖果效應。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 5個有用的心理學效應,學完受益匪淺
    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時教育學生時多注意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多注意進行意志力的磨練。
  • 孩子考試80分,鼓勵和批評哪種對孩子更好?「保齡球效應」告訴你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保齡球效應,就相當於在孩子的學習成績處於80分這種"不上不下"階段的時候,父母選擇鼓勵還是批評的教育方式,這兩種狀況是基本相對等的。孩子群體在初期的學習過程中,因為不熟悉或者是還處於適應階段的原因,他們在學習的狀態表現方面,可能並不會表現的十分突出。因此,出現考試得80分的這種不上不下的考試結果,也是常有的事情。
  • 心理學中的效應知多少
    (四)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五)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認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別人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行和需要。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父母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
  • 育嬰房【育兒】——為什麼說100遍孩子也不聽?終於找到原因了!
    不少孩子都會讓爸媽這麼怨聲載道:「這孩子怎麼就喊不動呢?」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錢。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 說往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是「唱反調」?家長要了解「白熊效應」
    最近姐姐的兒子總是接到幼兒園主班老師的"投訴",姐姐找我來訴苦,原因竟然是孩子總是和老師還有家裡人"對著幹"。姐姐的孩子今年剛上中班,按理來說已經習慣了幼兒園"管理"制的生活,應該懂得遵守幼兒園裡的規則才對,但是最近卻總是受到老師的"投訴"。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37個教綜常考「效應」
    近因效應(最近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6. 系列位置效應 指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好於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的趨勢。 7.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拆屋效應和登門檻效應
    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
  • 面板數據固定效應 vs. 隨機效應
    簡單講三個優勢:一是面板數據具有更多的樣本量和信息量,可以降低變量之間共線性的可能性、增加檢驗統計量的自由度和增強估計結果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數據除了截面維度外,還具有時間維度,從而可以考察效應的時間變化趨勢,進行動態分析;三是面板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萬惡的內生性問題(由遺漏變量引起的內生性),至於原因,將是下面要講的重點。
  • 兩個人能不能長久,取決於「刺蝟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相似的效應,叫做「刺蝟效應」它所強調的是心理距離效應,是指在和他人的相處中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戀人來說,兩個人之間能不能長久,刺蝟效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實在感情中,很多人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當和對方在一起之後,恨不得讓對方成為自己的所有物,時刻想掌控對方的生活。
  • 元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下面是對元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介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元分析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元分析」。兩種常用見的元分析統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在固定效應模型下,我們假定在納入分析的所有研究存在一個真實的效應量,並且觀察效應量的所有差異均歸因於取樣誤差。雖然我們遵循將其稱為固定效應模型的做法,但更具描述性的術語將是共同效應模型(common-effect model)。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使用單數(effect),因為只有一個真實的效應量。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 正向的積極影響家長如果能利用好「暈輪效應」,多去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加以稱讚,孩子在獲得肯定和認可後就會對自己也抱有一種正向的期待,認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做得更好。◆◆負面的消極影響反之,如果家長過度「完美主義」,經常揪住孩子身上的缺點說教個沒完沒了,甚至還不斷地將其放大,給孩子身上打上「不爭氣」、「廢物」、「笨蛋」一類的不良標籤。
  • 好奇心害死一隻貓——潘多拉效應
    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也是雙刃劍事事好奇過猶不及心理學原理——潘多拉效應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潘多拉魔盒但因為好奇和日子過於悠閒,無所事事,她才想到要打開魔盒。就像我們常說的「好奇心害死一隻貓」一樣。貓是好奇心非常強的動物,總是想要去觸碰或探究新奇的事物。由此,導致了意外出現:掉到水裡淹死、從高處摔死……其實,不止潘多拉和貓,其他人和別的動物也如此。
  • 千奇百怪的效應——金魚缸效應
    金魚缸效應指的是高度透明的管理模式,也有人稱其為「透明效應」。金魚缸效應是由日本上佳電器的會長北田光男提出的。他經營的這家商社是日本最大的電器商社之一,年銷售額高達1000億日元以上。這位在日本享有較高聲譽的企業家人送稱號「經營怪傑」。北田光男的一生也是波折起伏。
  • 孩子會無意識模仿?警惕「變色龍效應」,家長要給娃立好行為習慣
    孩子無意識模仿行為出現,給家長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別忽略了。了解變色龍效應,讓孩子陽光成長。明明今年5歲,已經在幼兒園學習了一段時間了。剛開始的時候。明明去幼兒園非常哭鬧,他不喜歡上學,每次被媽媽送走的時候都會大哭,像許多剛剛入園的小朋友一樣,會害怕,擔心,不喜歡陌生的環境,老師,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