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數據固定效應 vs. 隨機效應

2021-01-17 網易

2021-01-03 12:45:04 來源: 科技料

舉報

  

  一般來說,經濟數據有三種類型:橫截面數據(包括混合橫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對於應用微觀研究而言,主要還是採用前兩種數據類型,時間序列數據多應用於金融等方面的研究,由於我基本不做時間序列分析,以下就不再提及該數據類型。在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對於同一個研究主題,同時有橫截面和面板數據可供選擇),建議毫不猶豫地採用面板數據。

  理由在於,相對於橫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具有眾多優勢。簡單講三個優勢:一是面板數據具有更多的樣本量和信息量,可以降低變量之間共線性的可能性、增加檢驗統計量的自由度和增強估計結果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數據除了截面維度外,還具有時間維度,從而可以考察效應的時間變化趨勢,進行動態分析;三是面板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萬惡的內生性問題(由遺漏變量引起的內生性),至於原因,將是下面要講的重點。

  在建立好計量模型和選用了面板數據後,接下來就是用適當的計量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了。對於面板數據下的模型,有三種常用的估計方法:固定效應估計、隨機效應估計和混合效應估計。什麼叫混合效應估計呢?就是把時間維度和截面維度的數據混合起來,極端地將面板數據看成一般的截面數據,然後用OLS來估計。可以發現,混合效應估計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面板數據應有的優勢,因而在實踐中並不推薦使用。從而面對面板數據時,或者用固定效應估計,或者用隨機效應估計。

  什麼叫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型呢?對於如下的靜態面板模型(解釋變量中不包含被解釋變量的滯後項,否則叫動態面板模型):

  其中,下表i表示個體,t表示時間。對於所有的解釋變量,可以將其劃分為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特徵(比如年齡和收入)以及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特徵(比如性別)。可以進一步將擾動項進行劃分:

  其中,為擾動項中不可觀測的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上的差異,具體叫做個體效應;為擾動項中不可觀測的不隨個體變化的時間上的差異,具體叫做時間效應。為擾動項中的餘下部分,並假定其滿足球形擾動方差等假設。

  此時,可以根據個體效應或者時間效應與解釋變量的關係來定義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

  (1)如果個體效應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2)如果時間效應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時間固定效應模型」;

  (3)如果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均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

  (4)如果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與所有的解釋變量均不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隨機效應模型」。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發現,在隨機效應假設滿足的情況下,複合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無關,因而可以得到一致估計。但是,由於此時不是球形擾動項(為球形擾動項,但不是),從而OLS估計不是最優效率的,此時採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可以得到最佳線性無偏估計,這也是用Stata進行隨機效應回歸時軟體採用GLS的原因,如下圖:

  

  而在固定效應假設滿足的情況下,複合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相關,從而無法得到一致估計(回憶一下,假設不成立是造成內生性的原因)。因此,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方法的核心思想就在於消除擾動項中與解釋變量相關的個體效應或者隨機效應。一般來說,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方法有如下幾種:

  (1)組內估計(Withinestimate):即組內去均值處理;

  (2)一階差分估計(FD);

  (3)最小二乘虛擬變量法(LSDV):在模型中加入固定效應的虛擬變量。

  這裡以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為例講一下組內去均值估計的基本思想,組內估計也是Stata默認採用的估計方式。對於如下的個體固定效應模型(3):

  用模型中的每一項減去其均值,得到新的模型,如下所示:

  由於u、Z和α均為不隨時間改變的值,因而其均值就是其本身,也就是說

  ,從而模型(4)可以轉化為:

  其中。此時可以發現,新的擾動項h與新的解釋變量k明顯不相關,因而通過OLS可以得到一致估計。現在應該能理解固定效應估計為什麼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因遺漏變量造成的內生性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元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兩種常用見的元分析統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在固定效應模型下,我們假定在納入分析的所有研究存在一個真實的效應量,並且觀察效應量的所有差異均歸因於取樣誤差。雖然我們遵循將其稱為固定效應模型的做法,但更具描述性的術語將是共同效應模型(common-effect model)。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使用單數(effect),因為只有一個真實的效應量。
  • Python實現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實現因果關係推斷
    面板數據(Panel Data):也稱為縱向或橫向時間序列數據。 在面板數據中,您擁有所有時間段內個人的數據點。 基本的面板數據回歸模型類似於方程式(1),其中和是係數,而i和t是個體和時間的指標。 面板數據使您可以控制變量並說明各個變量的差異性。 有趣的是,在Python中使用Pandas模塊時,您可能會奇怪為什麼開發人員將其稱為「 Pandas」-非常可愛!
  • 協整檢驗數據分析 - CSDN
    一、面板單位根檢驗分析在Stata建模過程中,嚴格上來說,在面板數據處理好後,建模步驟的第一步應該就是面板單位根檢驗,因為平穩數據與非平穩數據建模步驟差異較大,若直接對非平穩數據建模,易出現偽回歸現象。
  • 耳機的聽診器效應
    現在很多朋友都喜歡使用入耳式耳機聽音樂,入耳式耳機攜帶非常方便,由於跟耳道結合更緊密,效果也更好,但是如果線材偏硬的話,很容易聽到「沙沙」聲,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聽診器效應
  • 千奇百怪的效應——長鞭效應(牛鞭效應)
    長鞭效應的實質是需求信息在一級級的供應鏈傳遞中一步步放大導致需求扭曲失真。比如學校計劃在明天早上9點開一場知識分享大會,下發通知到學院。學院輔導員擔心同學們會遲到,就通知每個班的班長「學校舉辦知識分享大會,請通知所有同學,務必在明天早上8點45分準時參加會議」。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作為技術人員,我們也許聽到某人的一個想法之後,結合自己的認知,直接判斷是否可行。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同伴效應研究促社會整體福利提升
    同伴群體與同伴互動為理解青少年發展提供了重要視角,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的眾多學者致力於分析同伴效應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這種分析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同伴效應與教育,主要探討同伴群體對青少年學習成績、教育期望、不良學習行為等的影響;二是同伴效應與社會經濟行為,包括政治參與、社團加入、職業選擇、消費娛樂等;三是同伴效應與身心健康,包括飲食失調、肥胖、睡眠、焦慮、抑鬱等。
  • 「蝴蝶效應」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蝴蝶效應」這個詞,那「蝴蝶效應」是什麼呢?蝴蝶效應指在長時間和大範圍內,微小的空氣系統變化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產生極大變化。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了蝴蝶效應這個概念,他通過電腦進行「天氣預報」的模擬,發現如果將輸入的數據進行微調,得出的計算結果差別會非常大。這個概念被形象的表述為: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月前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拍打翅膀。「蝴蝶效應」這個名稱也就此誕生。
  • 【觀察】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
    一、什麼是牛鞭效應? 牛鞭效應是指供應鏈上的信息流從最終客戶向原始供應商傳遞的時候,由於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失真扭曲且逐漸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波動在圖形上顯現時如同揮舞的牛鞭,因此被稱為「牛鞭效應」。
  • 千奇百怪的效應——金魚缸效應
    金魚缸效應指的是高度透明的管理模式,也有人稱其為「透明效應」。金魚缸效應是由日本上佳電器的會長北田光男提出的。他經營的這家商社是日本最大的電器商社之一,年銷售額高達1000億日元以上。這位在日本享有較高聲譽的企業家人送稱號「經營怪傑」。北田光男的一生也是波折起伏。
  • 職場效應之:海格力斯效應、刺蝟法則、巴納姆效應
    海格力斯效應—— 一直抱怨自己的工作和領導,會讓你自己進入死胡同是什麼「海格力斯效應是一種人際互動,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存在的冤冤相報、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問題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的遭受過委屈,但是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陷入海格力斯效應,終有一天它會把你的路堵死,你看什麼都會覺得是老闆同事針對你,這樣的心態無疑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煩惱之中,這樣,我們怎麼可能工作的順心?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的利與弊
    刻板效應,通俗地說,一般認為,農民是老實憨厚的,老師是知書達理的,這樣機械地歸類事物;它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 拆屋效應和登門檻效應
    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
  •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哪個更重要?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對於人際交往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相親時穿上時尚的服裝、戴上漂亮的首飾,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對我們影響很大;與戀愛對象小別時,對方說「再見」時的形象,在我們腦海裡久久浮現,揮之不去。那麼,這兩個效應哪個更重要,我首先要從這兩個效應的定義講起。
  • 37個教綜常考「效應」
    期望效應 教師期望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2.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他的其他特徵做相似判斷。 4. 首因效應(最初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5.
  • 神奇的心理現象,識蔽效應
    識蔽效應,當人過度自信對待問題及現象過分肯定時,認知系統會發生偏執性選擇建立盲目的認知,即使現象中存在明顯錯誤的痕跡,自己卻察覺不到。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過分認定某件事或某種現象,即使這件事存在明顯的錯誤或現象有突出矛盾,這個人也察覺不到,仿佛錯誤痕跡在他認識過程中被屏蔽。一、「識蔽效應」的心理學原理。
  •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從這個數據可見,很多人還是因為文科不如理科這句話而盲目選擇了理科而這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我們當然不予否定,在現在的背景下仍起到一定的正確反映作用,但是如果一味的以此倆作為引導孩子發展的理由,那麼家長們就要了解一個心理名詞——刻板效應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向家長們說一下何為刻板效應?以及刻板效應對人本身所產生的影響。一:什麼是刻板效應?
  • 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該如何克服它?
    朋友最近升級了一款不錯的入耳式耳塞,本以為可以滿懷欣喜地享受一番了,沒想到最終還是被聽診器效應打敗了。那麼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又該如何杜絕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好好聊一下這個話題。什麼是聽診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