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無意識模仿?警惕「變色龍效應」,家長要給娃立好行為習慣

2021-01-13 小璐媽媽育兒

全文字數:約1660字

閱讀時長:約5.5分鐘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有的時候孩子的學習能力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好很多。比如我們有意教孩子學習數字和漢語拼音,他或許會沒有興趣,或者不能學以致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父母行為,眼神的學習,特別到位,機靈得不得了。

孩子無意識模仿行為出現,給家長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別忽略了。了解變色龍效應,讓孩子陽光成長。

明明今年5歲,已經在幼兒園學習了一段時間了。剛開始的時候。明明去幼兒園非常哭鬧,他不喜歡上學,每次被媽媽送走的時候都會大哭,像許多剛剛入園的小朋友一樣,會害怕,擔心,不喜歡陌生的環境,老師,和人。

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孩子明顯有了很大的改變,一來是變得更加聽話,二來是不那麼排斥在幼兒園裡上學了。可是問題就是這樣出現的,孩子在幼兒園情緒很穩定,表現也比較正常,但是到了家裡,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開始情緒多變,全然沒有了幼兒園裡的乖樣子。

有一次寶媽偷偷地去學校看孩子,看看他是不是受欺負了才會這樣,回到家只會情緒發洩,不懂得告訴爸爸媽媽。可是寶媽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並沒有很大的發現,孩子和小朋友相處得很愉悅,過程中並沒有不開心的事情發生。偶爾孩子會自己一個人相處,但也不是因為被人排斥。

實際上,孩子家裡家外的表現差異大,是因為變色龍效應的影響,此時,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糾正,否則影響很大。

什麼是「變色龍效應」?

1、看情況行事

比如明明就是看情況行事,改變自己心情和行為的一個孩子,所謂「變色龍」,指的是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心情就是其中很明顯的表現方式,在外面的時候安靜,乖巧,可是回到了家,什麼問題都出來了。

2、脾氣陰雨不定

一些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容易發火,可是面對自己的小夥伴,老師,朋友,外人的時候,就會乖巧許多,言語會柔和許多,脾氣不會那麼暴躁。這也是,變色龍效應之下,孩子行為特別矛盾的一個方面。

3、愛模仿

不難發現,有的孩子面對不同的人時,態度是不一樣的,除了面向爸爸媽媽及其以外的人,會有兩種標準。在「外人」之中,也會出現多種特徵,比如喜歡的人友好些,討厭的人刻薄些,害怕的人迎合些……

孩子變得喜歡模仿大人,看臉色行事,這樣並不好,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模仿類型,針對不同的問題,加以解決、引導。

孩子出現模仿行為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行為的耳濡目染

在一些酒局和飯桌上,孩子不僅會學習到爸爸媽媽的行為,對於其他人的一言一行也都看在眼裡。這些都是孩子學習的方式和途徑,父母的行為,在長期的影響下,會被孩子很自然地學習了去,此時變色龍效應想不生效都難。

2、有意地迎合和討好

之所以會選擇用模仿的方式對待別人,是因為孩子曾經在一些行為上受到過批評,比如說爸爸媽媽希望她開心地與人打招呼,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就容易模仿,再把這樣的習慣用在其他方面,例如待客方式等。這是孩子在有意地討好和迎合。

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模仿行為,大多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家長。另一個是環境。父母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看清楚利弊和因果,讓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1、家長樹立榜樣作用

其實孩子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過去的。比如生氣時候的表情,不開心的表現,暴躁的舉動等,都是因為父母的影響,孩子才慢慢地形成習慣。因此,爸爸媽媽想要孩子改變壞習慣,自己要糾正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作用。

2、營造良好的環境

氛圍對人的影響之重要程度,比爸爸媽媽想得更嚴重。大家都會覺得正常的學習中,孩子需要薰陶,需要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在生活上卻容易忽視。這告訴家長們,別忘記了日常生活上的引導,製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讓孩子在積極的環境中成長。

在這裡提醒大家,孩子會無意識模仿,說明他正受變色龍效應的影響。此時,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的行為習慣,父母需謹記。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璐媽媽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要知道壞情緒是會傳染的,警惕「踢貓效應」
    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前面的10%,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90%的不愉快不發生。當然,在這一點上孩子們往往無能為力,家長需要做好示範。畢竟,每一個「皮皮」的惡劣話語和不當做法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家長的壞脾氣能帶給孩子什麼1.不良的家庭環境,糟糕的親子關係。
  • 孩子不願意承擔責任,是家長心軟的後果,了解「責任分散效應」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文章字數:約1666閱讀時長:約6分鐘家長都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從小培養的,但是實際上很多家長沒有做好監督孩子的職責,大多數家長都以孩子太多年幼而對孩子無比縱容,以至於現在的孩子責任感非常的弱。
  • 老人帶娃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孩子長大後難有出息,家長要留心
    這種做法看上去是在疼孩子,實際上卻在助長孩子多吃多拿的行為,縱容孩子不守規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習慣,遇到自己想吃的、想要的,直接上手就拿,張口就要,在別人眼中也會逐漸成為一個缺乏教養的人。2、別告訴你媽!家長和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是存在差異的,家長相對嚴格,老人就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對其各種包容,包括背著家長給孩子「開小灶」。
  • 說往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是「唱反調」?家長要了解「白熊效應」
    最近姐姐的兒子總是接到幼兒園主班老師的"投訴",姐姐找我來訴苦,原因竟然是孩子總是和老師還有家裡人"對著幹"。姐姐的孩子今年剛上中班,按理來說已經習慣了幼兒園"管理"制的生活,應該懂得遵守幼兒園裡的規則才對,但是最近卻總是受到老師的"投訴"。
  •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三個原因解讀孩子攻擊行為,要重視
    因此老王非常想不通,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那麼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就提到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出現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指小孩通過言語或者肢體上的方式,對他人做出攻擊的表現。但很多家長卻並不清楚,自家小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
  • 孩子模仿成人的這個舉動,媽媽惱怒羞愧,奶奶:這娃該打
    孩子模仿成人的這個舉動,媽媽惱怒羞愧,奶奶:這娃該打小尚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平時老公出去跑大車平常不回家,小尚就在家做個全職媽媽,因為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太好,還要資助她的弟弟上大學。她對弟弟的幫助,使這姐弟倆感情非常好關係也很親,每到孩子放假,小尚會把孩子帶到弟弟家住一段時間,一方面弟弟幫姐姐看孩子,另一點家裡有什麼需要弟弟的地方也可以幫忙幹一下,這也是為了回報自己的姐姐。#育兒小知識#小尚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8歲,一個6歲,也許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平時也是乖巧聽話,不需要小尚的操心照看.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首先檢討
    而無榜樣組和非攻擊性成人榜樣都沒有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這就說明,憤怒並沒有讓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而環境卻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強,不僅是家庭給他的影響,也要考慮是否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存在什麼問題。
  •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娃6歲前,要先給家人立3個規矩,再是孩子
    但是,絕大多數孩子,也是天使與惡魔的結合體,有著天使的一面,也有著讓父母頭疼的惡魔的一面。面對孩子"惡魔"的一面,作為家長的你,是如何管教的呢? 立規矩,或許是家長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家長也會發現,有時候規矩,並不是那麼好立的。
  • 動畫片《小豬佩奇》熱播 孩子模仿豬叫引家長熱議
    對此觀點,也有部分家長表示反對,認為這部動畫片充滿童真,三觀端正,是寓教於樂的好片子。對此,記者採訪心理學專家了解到,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如何模仿以及模仿的效果,家長都可以加以引導,即便是學豬叫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遊戲和一種體驗」,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而動輒就用黑名單來禁止孩子觀看動畫片,久而久之會養成家長在教育中為了避免麻煩的「懶政」。
  • 偏見會限制孩子成長,父母應警惕「刻板效應」,善於發現孩子長處
    其實鄰居對孩子講這樣的話可能是因為一時心急生氣,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深的,對孩子來說自己最親近的家長總是對自己說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事無成的人,父母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家長對孩子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之前,這樣其實是一種"刻板效應"。什麼是"刻板效應"?
  • 家長應警惕!這些護理習慣會傷了寶寶
    爸媽的良好習慣能幫助寶寶成長的更健康,而不良習慣不僅可能影響到寶寶的健康,還會讓寶寶有樣學樣,也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作為寶寶榜樣的家長,哪些行為是應該避免的呢?
  • 家長要分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才能對症下藥
    然而,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攻擊性行為",這一行為在3到7歲的孩子,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高峰期,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這一行為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及時地引導孩子,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會讓"打人"、"罵人"變成理所當然。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逐漸消退"攻擊性行為"首先就是要"對症下藥"!要掌握攻擊性行為的兩大類別,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 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家長警惕「海格力斯效應」,巧用3招輕鬆化解
    這幾類家長,往往會讓孩子出現海格力斯效應李玫瑾曾經講過,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反映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無論父母想怎麼樣畫都可以。但是,當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就會發現這張白紙變成了一面可以反光的鏡子,全部反射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行為。當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時,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 警惕「同伴效應」的影響,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
    孩子很容易受同伴的影響,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他們會更多地模仿同伴的行為或接受同伴的思想。這就是同伴效應。上面這個事例是,女兒很明顯就是受到同伴的影響,才會不喜歡衣服。同伴效應有好的影響,它可以讓孩子在接近正能量的同學時,更加奮發向上。但同樣,當接觸的小夥伴思想落後,那受其影響,孩子也會變得懶惰落後。
  • 一手抓狗,一手拎娃的小姨出圈兒,這樣帶娃,專治各種熊孩子
    還好孩子還年幼,沒有反應過來,想必孩子會很快忘記。 寶寶會鬧騰,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家長日常約束的缺乏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不對孩子有立規矩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在外出,有為所欲為的習慣。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下午小劉跟我說,自己的孩子最近變得奇奇怪怪的,總擔心有的沒的事情,小劉很清楚的知道孩子想要學習鋼琴,為此也準備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但孩子自己卻阻止了小劉的計劃,說:不敢報,鋼琴太難了,自己學不好的。
  • 孩子的創造力需要保護,父母教育時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
    3、敢實踐有創造力的孩子通常有著強大的行動力,對於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去實現,就像曉蓮的寶寶一樣。這樣的孩子有勇氣做出挑戰,動手能力強、做事不拖延,基本不用父母催促。創造力是孩子的一大優勢,但父母若想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那教育時就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以免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什麼是"霍布森選擇效應"?
  • 孩子假期學習不自律?魚缸效應啟示:老師建議家長,記住1個原則
    於是就有家長反駁我:「可是孩子沒有太大的自律能力,如果給他自由,那他就要放飛自我了。你們老師不是也常說孩子就該家長好好管著麼……」這突然讓我想起了,一個很早看到過的教育學故事——魚缸效應。比起一味的管束,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引導這裡,我們先來給大家講一下「魚缸效應」。
  • 跳蚤效應:「自我設限」影響孩子成長,家長要這樣幫孩子突破
    一旦孩子遇到問題,他根本不敢去嘗試,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確實是"做不了、幹不好"; 父母認為孩子理科差,學不好,孩子也會這樣認為,如果你經常向孩子嘮叨說孩子"不行"的話,那麼你就要特別警惕了,因為你正在給你的孩子"自我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