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文章字數:約1666
閱讀時長:約6分鐘
家長都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從小培養的,但是實際上很多家長沒有做好監督孩子的職責,大多數家長都以孩子太多年幼而對孩子無比縱容,以至於現在的孩子責任感非常的弱。
在暑假的時候,和小姨帶著小妹妹出去玩,我們一行人就準備去水族館,我們每人都帶上了保溫水杯,小妹妹看到之後硬是要拿著水杯,小姨就叮囑妹妹一定要把水杯拿緊,不要丟了。
妹妹滿嘴答應,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我們從海底隧道走出的時候發現妹妹手中並沒有水杯。於是我們便問她放在哪兒了,妹妹非但沒覺得自己錯了,反而開始狡辯了,表示不是自己的錯,當我們正準備教育妹妹的時候,小姨站了出來攔住我們,對我們說:「孩子還小,一個水杯而已,沒有了可以再買。」
隨即對妹妹說:「下次一定要注意,不要再丟東西了。」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妹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也覺得水杯丟了和自己毫無關係。
小姨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是幫助孩子擺脫責任,孩子長大之後遇到了事情,就不會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自覺。孩子不願意承擔責任,是家長心軟的後果。
其實家長們教育孩子只要了解了什麼是「責任分散效應」,能夠輕鬆地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
責任分散效應也有被叫做旁觀者效應,指人在單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的責任感會更加強一些,而如果是在一個團體裡,他的責任感就相對較弱。
在我們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行為就會存在「責任分散效應」,家長們要及時地糾正孩子的行為。
「責任分散效應」具體表現在孩子什麼行為上?
1. 在集體中做錯事情,選擇逃避責任
孩子在集體中一起完成一項任務,如果完成得不夠好,孩子首先不會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會選擇性的逃避責任,因為這一項任務每個人都有參與,分到每個人身上的責任就相對比較少,所以孩子在集體中沒有責任感,不願意承擔責任。
2. 在一個集體中,不會主動的做事,承擔相應的責任
集體完成任務會讓孩子有不用承擔責任的錯覺,任務事情總會有人做,而不會主動的做事,並不會意識到這是大家共同的任務。
3. 在團體中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如果在一個團體中,大家都選擇不去執行任務,那麼事情就會沒有人做,因為在團隊中很容易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影響自己,認為別人不做,自己也沒有必要做,沒有意識到這個任務也有自己的一部分責任,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責任分散效應」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有的時候無意識的便會做出相應的行為,如果一件大家一起做的事情有其他的人做了,那麼就會覺得這件事已經有人負責人,自己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家長一些行為也會讓孩子養成沒有責任心,不懂得主動得承擔責任。
家長哪些行為導致孩子「沒有責任心」?
1. 家長自己便沒有責任心,也會影響孩子
家長如果平時做事情的時候就喜歡逃避責任,不願意承擔責任,孩子們看在眼裡也會學習父母,尤其在生活有很多事情,孩子們都會模仿父母的做法,家長們不會勇於承擔責任,那麼孩子也會受影響,因而沒有責任心。
2. 孩子做錯事情,家長喜歡幫孩子承擔責任
很多家長容易對孩子心軟,孩子只要一表現委屈,家長們立刻就會原諒孩子的過錯,甚至有一些家長喜歡幫孩子們承擔錯誤,孩子在外闖禍,家長就去替孩子收拾爛攤子,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知道自己需要承擔責任,以為只要有父母在,自己犯錯也會被原諒。
也就是家長因為家長的這些種種行為才導致孩子從小沒有責任心。
家長怎麼幫助孩子重建責任心?
1. 讓孩子自己主動承擔責任
父母不要再幫孩子承擔錯誤,讓孩子自己可以為了錯誤主動承擔責任,不論什麼後果,孩子們都是需要自己承擔的。
2. 以身作則,父母自己就做一個責任感的人
父母首先就要做好勇於擔當責任的表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結語
孩子的責任感需要從小培養,有些家長因為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承擔責任,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好的,孩子長大之後做錯事也不願意承擔後果,甚至有些孩子因為做錯事,存在僥倖心理,逃脫責任。家長們幫孩子承擔責任,這對孩子來說有可能是更大的傷害。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呵護寶寶日記,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