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1M
這幾天,一則「全面禁食後竹鼠養殖戶困境」的報導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
在採訪中,湖南、廣西等地的竹鼠養殖戶透露,由於竹鼠被列入禁食野生動物的範圍,養殖、銷售等受到限制,許多養殖戶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他們反映,竹鼠市場自春節前就停止了交易,在交易陷入停滯的同時,日常的飼餵仍得繼續,養殖規模稍大的養殖戶每日開支甚至達到了幾萬元。
網絡上,禁食竹鼠的消息一出來,輿論也是一片譁然。
除了擔憂養殖戶未來的出路、想搞清楚竹鼠在多大程度上跟此次疫情相關,網友們討論得最多的莫過於一手把竹鼠帶入人們視野的華農兄弟。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返鄉創業的華農兄弟因為拍攝花式吃竹鼠的視頻走紅,竹鼠可能至今在動物界都「沒有姓名」。
相信很多人都對華農兄弟當年的「硬核吃播」記憶猶新,小哥在河邊、田間隨意支起一口鍋,蹲在地上就開始大快朵頤。
這種既搞笑又原生態的視頻意外地收到了大批網友追捧,華農兄弟也一炮而紅,在微博、b站等平臺上坐擁大量粉絲。
點擊播放 GIF 2.6M
其中最惹人發笑的,還是小哥為了向竹鼠痛下殺手,義正言辭找出的n個理由:
「這隻竹鼠中暑了,今天把它吃掉。」
「只竹鼠打架受內傷,沒辦法,只好把它煮了。」
「這隻竹鼠好像中暑了,沒辦法,只好拿到河邊燉了。」
點擊播放 GIF 3.3M
許多慕名前來觀光的網友,也第一次在華農兄弟的視頻中見識到了這種叫做竹鼠的好吃的。
這種並不弱小卻同樣無助、總是可憐巴巴看著你的大型鼠類,在華農兄弟的強力鎮壓下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一度成為了網友們最愛的表情包。
在搞笑之餘,竹鼠其實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除了可供食用,還可以入藥,一身皮毛則是製衣的原料。
因此,早在華農兄弟帶火竹鼠之前,不少地方就已經選擇開展竹鼠養殖業來發展當地經濟了。
而華農兄弟所在的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更是趁勢將「竹鼠宴」納入了當地的旅遊發展規劃當中。
在過去兩年中,竹鼠養殖的形式可以說是一片大好,甚至作為貧困地區脫貧的優秀案例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致富經》欄目。
央視《致富經》欄目介紹養殖竹鼠
風向的轉變是從新冠疫情爆發開始的,先是人們自發對「野味」生出了牴觸的心理。
隨後在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在採訪中表示,此次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
這條新聞後,竹鼠和獾成了繼蝙蝠之後、令人避之不及的新禍端。
但對許多網友而言,竹鼠這事兒還挺讓人困擾的——
鍾南山口中「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竹鼠和那些在華農兄弟手下瑟瑟發抖的小東西,真的是同一個東西嗎?
竹鼠也分野生和人工繁育,像華農兄弟這樣的養殖戶有被關停的風險嗎?
不過,網友的困惑並沒有持續太久。
1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簡稱「決定」)。
該項決定中,包含著一條「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的規定。
此處,「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有動物」。
它涵蓋了包括獸綱、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昆蟲綱在內的數百種動物,竹鼠也在其中。
「全面禁食三有動物」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人工繁育還是野生的竹鼠,都不再被允許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其實在「決定」實施之前,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範圍僅限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沒有合法來源、未經檢疫合格的其他保護類野生動物,「三有動物」經行政許可是可以食用的。在此之後,各地紛紛將限制竹鼠銷售、封禁養殖場所提上了日程。
國家林草局也表示,將對全國各地竹鼠、獾養殖機構進行全面排查,並對所有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實施封控隔離,停止一切交易和運輸活動。
對於竹鼠養殖戶來說,手頭的損失是避不開的,但更讓他們憂心的則是竹鼠養殖這一行業未來的走向。
有人覺得,按照目前的態勢,就算疫情結束,政府也未必會放開竹鼠養殖的限制,另謀出路是免不了的。
但也有人認為,竹鼠養殖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曾參與制定竹鼠飼養規範的賓石玉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應將人工馴養的竹鼠與野生竹鼠分開對待,竹鼠養殖應被允許在嚴格監管下繼續開展。
同樣持此種想法的養殖戶則寄希望於將竹鼠納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這份《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簡單來說就是一份「可以吃、可以養」的名單。
其中包含的動物,除了豬、羊等常見的家畜家禽,就是人工養殖時間久、技術成熟、並且形成了一定產值和從業規模的動物,如鴿子等。
如果竹鼠能取得和豬、羊等動物一樣的「家畜」身份,自然就可以開展人工養殖、進行正常售賣。
看到這裡,可能許多人要問,讓竹鼠加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這一想法可行嗎?
需要明確的是,和許多行外人猜測的「沒有規範、技術不成熟」相反,竹鼠養殖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經驗。
同樣在央視播出的《農廣天地》,早在幾年前就曾詳細介紹過竹鼠養殖的經驗,從搭建鼠舍、選擇種鼠、飼餵管理、交配繁殖到產後護理等一應俱全。
既然技術不成問題,那人們最關注的竹鼠本身的安全性呢?
在過往的研究中,竹鼠曾被證實與一種叫「馬爾尼菲青黴菌」的病菌有關,另有研究表明,竹鼠是此種菌類的天然儲庫。
但除此之外,直到鍾南山院士公布竹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來源,有關竹鼠攜帶病毒、病菌的發現並不多。
目前,關於竹鼠和病毒之間具體的關聯,還需要流行病學的進一步檢驗。
此外,竹鼠養殖面臨的最直觀、最棘手的阻礙還有「檢疫」問題。
相信竹鼠剛剛冒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曾經「饞」過人家的身子,甚至忍不住在電商平臺上搜索了一波,想要買來嘗嘗。
但幾乎每個搜索過竹鼠的人都會發現,各大電商平臺上沒有任何店家出售竹鼠。就算你打開華農兄弟的店鋪,也會發現他們只上架了水果、番薯一類的農副產品。
這是因為,他們並不具備線上出售竹鼠所需的檢疫證明。
當然,並不是人家偷懶不去辦,而是根本辦不來。事實上,包括竹鼠在內的大多數野生動物,目前並沒有一套可適用的防疫標準。
防疫法是這樣規定的,「本法所稱動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
但在現實操作中,農業農村部頒布的檢疫標準基本都是針對家養動物設定的,絕大部分野生動物並不存在專門的檢疫標準。
因此,如果要推動竹鼠「家畜化」,首先要補足檢疫實踐中的空白,為其提供一套完備的檢疫程序。
這樣看來,讓竹鼠加入可食用、可養殖的「白名單」並非易事。
無論是竹鼠本身的安全性、檢疫存在的空白,還是「家畜化」對竹鼠這一物種的影響,都需要做出科學的評估和細緻的考量。當然,在評估竹鼠是否有資格進入家畜之列這項大工程以外,給予養殖戶補貼、及時引導從業者轉型同樣應不該被忽略。
出於公共利益的考量,叫停竹鼠等動物養殖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小到個體養殖戶驟然失業所遭受的損失,大到賴此發展的貧困地區該如何找到新的路子,都應該得到妥帖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