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說「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就要先搞明白「英王喬治五世」是誰,如同我們說中國的「鄭和」號訓練艦,最少要知道「鄭和」是什麼意思。喬治五世的奶奶是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女王,他的孫女是現在英國的女王是伊莉莎白二世;喬治五世去世時,伊莉莎白二世才十歲,按順序接替王位的應該是伊莉莎白二世的伯父愛德華八世,但這人是個多情種子,不愛江山愛美人,堅持和已經有過兩次婚姻的辛普森夫人結婚,結果是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阿爾伯特繼承了王位,即喬治六世,1953年, 伊莉莎白二世繼承王位,成為英國女王至今。
喬治五世全名喬治·弗雷德裡克·恩斯特·阿爾伯特,這個名字有點像德國人,其實他真的有德國血統,他是愛德華七世和亞歷山德拉王后的第二個兒子。英國自1714年喬治一世以來,歷代王室都是是喬治一世的後代,但喬治一世是德國人,是漢諾瓦選帝侯的兒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怎麼想都不甘心:自己的國王是德國人。喬治五世為了安撫民心,放棄了自己的德國姓氏,將王室改稱「溫莎」。
實際上,歐洲貴族的血統有點封閉,是個不大的圈子,排他性很強;王室血統的純正要求更嚴格,比如喬治五世死後,他的接班人愛德華八世因為娶了平民辛普森夫人還不肯離婚,結果就喪失了即位資格;王族的圈子更小,所以歐洲各國的王族基本都沾親帶故的,比如我昨天寫的腓特烈大帝,他舅舅就是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總之,喬治五世在英國影響很深,「約克公爵」、「威爾斯親王」都是他的封號。以「英王喬治五世」命名的戰列艦在以前就有一個,這是一款新的,所以有人舊「喬五」和「新喬五」之分。新「喬五」於1937年1月1日開始建造,共五艘,分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斯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Anson)、豪號(Howe)。
一、「喬治五世國王」級 (King George V class)戰列艦設計過程
因為「納爾遜」級戰列艦明顯有許多的不足,最大的問題是火力不能全開(前甲板三座大炮布局新穎但全部開火軍艦也受不了)、火力不能全方位覆蓋(後面沒法攻擊是個問題),其次「納爾遜」級戰列艦慢吞吞的速度也是廣受詬病的一個糟點。這些都是圖紙上就能看出來的,建成使用還有什麼問題,大家還不知道。所以在1922年底,當「納爾遜」級戰列艦的開始在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於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沃克造船廠建造時,英國皇家海軍就已經開始計劃下一代戰列艦了,初步設想新的戰列艦規格:排水量28000噸,裝備9門356毫米(14英寸)主炮。他們對戰列艦的要求就是強大、強大、更加強大。
雖然海軍有建造更加強大軍艦的需求,但英國政府卻有自己的難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蕭條,造軍艦是要錢的,要很多的錢;另一方面,英國政府還要面對他們自己籤字了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這裡對軍艦的排水量和炮口直徑都有很明確的規定。所以英國政府希望新的戰列艦要符合條約規定,這樣也節省一些,他們希望的戰列艦是排水量22000噸、裝備280毫米(11英寸)主炮~排水量25000噸、裝備305毫米(12英寸)主炮,不是說英國對條約多麼看重,而是馬上要在日內瓦召開英美日海軍會議,他們打算以此來約束一下美國。
英國為什麼要約束美國呢?因為一戰後,美國各方面都超越英國,有取而代之的勢頭,唯獨在大艦數量上比英國弱,英國有34艘無畏艦,美國只有17艘無畏艦,英國的無畏艦數量正好是美國的二倍;在新式巡洋艦方面,英國有19艘,美國基本沒有。所以英國想借條約來約束髮展勢頭很猛的美國,保持自己的優勢,畢竟德國已經被打敗了,日本還不是威脅,唯獨美國既有能力也有願望來挑戰英國的地位。沒想到在1927年6月20日召開的英美日海軍會議上,美國根本不鳥英國,大艦該怎麼限制就怎麼限制,巡洋艦基本放開,美國自己大造特造,他不能落後於英國。
很快,1936年就要到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即將失效,義大利和法國都在建造新的戰列艦,排水量35000噸、裝備381毫米主炮;美國艦船局的設計師們也正在設計安裝有3座四聯裝35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實際上美國人留了一手,四聯裝356毫米主炮炮塔建造時換成了406毫米主炮的三聯裝炮塔),這時的英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錢實在是緊張,技術也不夠。他們只好盡最大能力拿出了一個安裝3座四聯裝356毫米主炮的設計方案,這個方案還是中規中矩地按條約要求做,建成後英國人發現只有在建遵守了條約,其他的都突破了,尤其美國和日本。
當邱吉爾聽到新型戰列艦採用356毫米主炮時非常震驚,他馬上給第一海軍大臣塞繆爾·霍爾(Samuel Hoare)寫信:「如果我在你的位置上,我是不會接受14英寸主炮計劃的。以每艘700萬英鎊的代價來建造並非世界上最強的戰列艦,那簡直是不堪設想!不要忘記費舍爾的話——英國的海軍,應該永遠是一流的!」1936年5月28日,海軍部批准了最終設計草圖,前2艘戰艦的訂單則於7月29日籤署,於是聲名在外的「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最終誕生了。
二、「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特點
「喬治五世國王」級採用類似「納爾遜」級的平甲板艦形和直線形艏柱設計,艦橋是高大的箱型塔樓結構,兩根煙囪位於中部,外形極具現代感。「英王喬治五世」級艦長227.1米,艦寬31.5米,吃水10.2米,標準排水量38641噸,滿載排水量42905噸。
1、攻擊能力
「喬治五世國王」級原計劃安裝12門356毫米45倍口徑的Mark Ⅶ艦炮,最後受多方面制約只安裝了10門;這10門火炮分別安裝在3座炮塔中,3座炮塔全部位於艦體中軸線上,兩座四聯裝、一座兩聯裝;位於艦艏的兩座炮塔成背負式布局,背負高處的是兩聯裝炮塔,艦艉的炮塔與艦艏的前炮塔在同一水平面上;每門主炮長16.31米,重80.26噸,射速2枚/分鐘,射程達35300米;
安裝的副炮是16門133毫米50倍口徑的Mk I火炮,全部安裝在8座雙聯裝炮塔中;炮長7米,重4.362噸,射速12枚/分鐘,射程21400米,射高15000米;防空武器有4座八聯裝的40毫米「砰砰」炮和Mk I 20管防空火箭發射裝置;「砰砰」炮可靠性差,總是卡殼出故障;防空火箭基本沒什麼用,後來取消了;
2、裝甲防護方面
「喬治五世國王」級的裝甲防護採用了集中防禦理念,海軍方面要求在15000至30000米距離上381毫米穿甲彈對「喬治五世國王」級沒有任何作用,從空中3600米高度投擲的450千克以下的炸彈對甲板造成不了破壞。
為了達到海軍要求,「喬治五世國王」級建造時艦體外側安裝了垂直裝甲,傾斜裝甲被改為垂直安裝,主要防止跳彈擊中,理論上沒錯,但這種現象極為罕見,後來日本的「大和」級、美國的「衣阿華」級、「南達科他」級、「北卡羅來納」級,法國的「黎塞留」級、「敦克爾克」級等各國最新銳的戰艦還是採用內傾主裝甲帶,在實戰中也確實沒有發生過皇家海軍擔憂的跳彈問題。
主裝甲帶長126.49米,高7.01米,其中水線以下3.66米;主裝甲帶在彈藥艙外側厚度為374毫米,在輪機艙外側厚度為348毫米,裝甲帶在水線下2.5米處開始變薄至112毫米;在水平防禦上,「英王喬治五世」級的露天甲板厚12.5至31毫米;其水下防禦系統由三層縱向水密隔艙構成;除了厚重的裝甲和設計複雜的水下防護,「英王喬治五世」級還有一套強大的排水系統。
3、動力方面「喬治五世」級的動力系統可圈可點。它安裝了8座三鍋筒小水管鍋爐和4座帕森斯單級齒輪減速汽輪機,分別驅動4個直徑達4.42米的三葉錳銅螺旋槳,最大功率為110000馬力,航速28節,最大航速29.25節,相比同期別的國家新造的戰列艦不佔優勢,中流水平:「北卡羅來納」級(28節)、「南達科他」級(27.5節)、「大和」級(27節),「衣阿華」級(33節)、「黎塞留」級(32節/30節)、「維內託」級(30節)。
續航力方面,「喬治五世」級主要是額外消耗大,理論續航力10000海裡,實際只有7400海裡,與美國戰列艦相比沒有優勢。因為美國的工業製造能力更強,可以生產出更加精良的傳動機構,大大減少了動力系統的損耗。
三、服役即參戰
1937年1月1日,「喬治五世」級的首艦「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在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開工建造,所有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都在1939至1942年間下水服役。這個時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最激烈的時期,所以這些戰艦一經服役立刻參戰。
1、「喬治五世國王」號
維克斯·巴羅船廠建造,1940年12月完工,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現在的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親自主持了以其父名命名的新型戰列艦的下水典禮,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不久在一次大霧中與躲避暗礁的驅逐艦「旁遮普人」號相撞,艦艏撕裂了長達二十米的大裂縫;
1941年5月27日,「喬治五世」號與「BIG SEVEN」的傳奇角色「羅德尼」號戰列艦一道,擊沉了德國海軍最強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俾斯麥」號最後如同靶子一樣任由英國人攻擊,最主要還是一開始就被「喬治五世」號與「羅德尼」號打得不能動彈;
1945年上半年,「喬治五世」號協同「衣阿華」號等盟軍戰艦遊移於日本近海,炮擊室蘭制鐵所等日本工業設施;1945年9月2日,「喬治五世」號在東京灣參加了日本投降儀式;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日出售解體。
「威爾斯親王」號
坎貝爾·萊德船廠建造,1941年3月完工。
1941年5月24日,「威爾斯親王」號和「胡德」號一起參加丹麥海峽海戰,對手是德國的「俾斯麥」號,戰鬥中,「威爾斯親王」號中彈3發,「俾斯麥」號也沒命中3彈,可憐的「胡德」號中彈沉沒;
1941年8月期間,「威爾斯親王」號運載首相邱吉爾出訪美國,籤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被日軍的航空兵攻擊,沉於馬來亞海域。
「約克公爵」號
約翰·布朗船廠建造,1942上半年服役,成為皇家海軍上將託維爵士的旗艦。
1943年12月26日,「約克公爵」號率領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在北海航線護航行動中,用自己先進的雷達搜索到德國海軍「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並擊沉。
1949年退役,1958年3月18日出售解體。
「安森」號
斯旺·亨特船廠建造,1942年下半年服役;
1949年退役,1957年12月17日出售解體。
「豪」號
法爾費德船廠建造,經歷與「安森」號相似,但由於服役較晚,盟軍對戰列艦的需求不再那麼迫切,因此改裝程度不及「安森」。服役期間未經大戰事。1950年改為訓練艦,1958年6月2日出售解體。
四、總體評價
「喬治五世」級是一艘規規矩矩的條約期設計、條約失效後建造的戰列艦,為了遵守條約,他的攻擊與防護都一般化水平,航速也不是最快的;防空的火力五花八門卻沒什麼用處,噸位不大也不小,看起來設計得很保守,小心翼翼;建造得很刻板,小裡小氣。因為嚴格控制了火炮口徑和排水量,也使他成為同時代建造的主炮口徑最小、威力最低的戰列艦。
雖然有許多不足,但他的設計也體現了日益衰落的英國對海洋霸權的留戀和不舍;在二戰中,這一級艦的貢獻還是不少的,為了海洋帝國對大艦巨炮主義的最後暢想,他們四處徵戰,「威爾斯親王」不惜殞命馬來亞。二戰後,英國拼命參加對日本本土的炮擊;遇到日本海軍軍艦不問青紅皂白就往死裡打;對投降了的日本軍艦也要炸沉在馬來亞附近;這些既是英國對自己在海洋上日漸式微的不滿難過,也是對他們最後一級戰列艦被日本擊沉的報復與發洩。
總之,「喬治五世」還是一級較為均衡和優秀的戰列艦,儘管看起來小裡小氣,不是很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