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發電巧克力 三明治
文|發電巧克力
編輯|二維醬
發電巧克力是個從事海洋環保的姑娘,她說自己與海洋保護結緣是因為高中時看了紀錄片《海豚灣》,於是選擇了海洋科學的相關專業。她懵懵懂懂地去到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讀本科,而後前往美國的緬因大學讀研,接著在環保非政府組織(NGO)從事海洋類的工作。她與朋友們一起在喜馬拉雅開了個播客High Wave (駭浪),訪談世界各地做海洋的人,分享海洋故事。如果你想聽故事,或者魔性笑聲,歡迎去聽。
在4月的「世界公民」每日書裡,發電巧克力分享了自己在緬因交流學習的經歷。
你以為的波士頓龍蝦可能不是波士頓的,而是……
美國版黑龍江,之所以這麼稱呼這個地方,因為她真的在美國的東北部,而且非常冷,她的名字叫緬因(Maine)。常被問到在哪裡讀書,當我提到緬因這個地名時,很多人的反應是一聲「哦」,然後問我這是哪裡,久而久之我就說,她是美國版黑龍江。
緬因是個很美的海濱洲,這裡有大片的森林,森林覆蓋率超過89%。這裡盛產美國龍蝦(一個品種),是全國美國龍蝦產量的第一大州,因此大家熟知的波士頓龍蝦其實很多都是來自緬因。緬因的夏天像一幅海邊的油畫,沿海的城市自然就成了旅遊勝地,很多富人包括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都在這裡買下房子,方便夏天前來度假。在海邊吹吹海風,劃划船;在森林裡徒步,呼吸新鮮空氣,經常還能偶遇野生的鹿、鳥,運氣「不好」可能還會見到熊。這裡的環境很像那句「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
站在阿卡迪亞國家公園的山頂看海
紅黃綠的樹葉混在一起,仿佛自然的紅路燈
我第一次去緬因是我大三的時候去學習交流,可以選擇在主校區或是在沿河建造的海洋中心(如圖)。我記得當時,我和一起去交流的朋友萌子毫不猶豫選擇了海洋中心,這裡雖然偏僻,但因為有船,而且開出去不遠就是海,出海做實驗的機會很多。我當時沒有想到,這裡是真的很偏僻。
中心航拍圖 (圖片來源:https://dmc.umaine.edu/)
留學生們經常打趣留學生活的一句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這在緬因實在是太貼切了。緬因的地廣人稀到什麼程度呢,打個比方,把緬因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約16.64個人)放在北京(1.641萬平方公裡)那就是約27萬人,而現在北京一共有2153.6萬常住人口。在這裡,房屋住宅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如果沒有車,真的寸步難行。
一個秋季學期四個月,我和萌子去到中心外的次數兩個手應該就能數完,我們沒有駕照,更不用說車了,因此只能趁上課出去調研的機會,或是偶爾蹭老師同學的車去鎮上或超市裡逛逛,每次出去都是體驗風土人情。
我們的日常是上午上半天課,下午做實驗或是出海調研,這樣的機會在國內比較少,尤其是坐船出海考察。記得我們交流期間完美錯過海洋大學一門專業課中上「東方紅2號」船見習的機會,但我也不覺得遺憾,因為聽同學說船上除了夥食好,並沒有太多機會操作儀器,一個班40多個人,想想也是合情合理。而在這裡,我們一艘小船加上船長大概10個人,出海一般都是當天來回,每個人都會安排從採樣,測可見度到記錄生物學數據的任務,當然如果非常暈船,那就是奇幻之旅了。
出海採樣途中觀察海藻
在海邊森林裡的記憶
交流的那個學期叫做Sememster by the Sea,還挺有詩意,我們所在的Darling Marine Center被一片森林包圍,走的路都是田園鄉間小道,沒有路燈的那種。我和萌子每天基本都是三點一線:宿舍-實驗室-圖書館,除了那個可以看到日出日落的小碼頭(如圖),也無處可去了。
中心偏僻得適合學習,加上宿舍做飯的大廚們手藝都很棒,解決了吃飯問題。這裡的冬天真的冷,雖然後來我才領悟到當年不用通勤挖車的幸福。有一周,積雪把電線壓斷了,於是我們經歷了三四天沒有電沒有熱水的生活。大家似乎都挺開心的,因為上課不會有那麼多內容,加上吃飯是燭光晚餐,吃完晚飯大家就裹著毯子在餐廳的壁爐旁烤火。
在當時上的所有課裡,我最喜歡一門課叫 Human Impact on the Sea,從有機汙染物學到海平面上升,讓人警醒,引人深思。教授這門課的老師是一個叫Larry的老爺爺,真的太喜歡他了。他有大大的牙縫,說英語有著一種法式的優雅,他夫人烤的蘋果派很好吃。說到這,前幾周想到他於是寫了個郵件草稿,至今還沒發出去,這兩天要整理整理問候一下了。(後來我發了郵件,他還回了信,表示對當下的失業情況感到擔憂。他非常歡迎我們再回去拜訪,宅家期間他好好折騰了一下家裡的蘋果樹,不知道今年會不會豐收。)
這門課的理論範圍其實很廣,物理化學生物都不差,但是老爺爺的PPT上幾乎沒有什麼字,全是圖片。這種課一般有兩個效果:要不非常精彩引人入勝,要不毫無共鳴讓人昏昏欲睡,因此這些課的內容我忘得差不多了……印象深刻的是下午半天的課通常很有趣:我們去到堤岸邊看房子,邊聽這些年水位上漲邊看著這裡的房子想哪一年會淹沒;又或是拿著測量儀器去到森林裡,聽說以前這裡修過一個大壩,後來水都放到下遊進入了湖裡,問這個大壩的水能讓湖面上升多少。現在回想這些課程設計,我仍舊想拍手稱讚,太妙了!
下課後,穿過林蔭小路,我們就到了圖書館,與其說是圖書館,不如說是一座森林裡的藏書屋,裡面還有幾盆橘子樹。這裡很安靜,來的人也不多。圖書館裡有一位叫Randy的圖書管理員,是一個高高大大,留著絡腮鬍子,喜歡穿格子襯衫的大叔,人非常友善。他喜歡節假日在窗明几淨的書桌上擺些糖和水果,若是下班時看到我們還在自習,他會從辦公室拿手電給我們方便回宿舍。
經常到晚上八九點,圖書館裡就只有我和萌子兩個人。關了圖書館的燈,周圍是一片漆黑,打開手電筒,點開手機音樂軟體,把聲音調到最大,我們才鼓起勇氣出門。伴著月光回宿舍聽起來很浪漫,但旁邊是一片森林和灌木時就忍不住自己嚇自己了。有一次我們走著走著,忽然聽到樹叢裡淅淅索索的聲音。
我問:「你聽到那個聲音了嗎?」。
萌子一驚:「啊?」
我略微慌張地說:「不會是什麼奇怪的東西吧?」
其實當時怕的不是別的,而是蛇還有不認識的野生動物,於是我們商量好開始狂奔。跑回去的路其實也不過200米,只不過要跑下一個坡再拐個彎才能看到宿舍的燈光。我不記得後來我們有沒有那麼晚回去了,但是想想現在要再發生,我還是會約著一起跑回去的。
今日划水去緬因
我在緬因第一個租處的陽光房,一天上午醒來以為自己進入了仙境
緬因的日出,是純粹的,安靜的,流淌的,日出前的天空頗有宮崎駿畫作裡的魔幻。離我家開車出去二十分鐘的地方,有一片湖,叫做Pushaw Lake。湖的兩邊零零散散地分布著房子,卻少有人出入,這裡還有一條通往森林深處的棧道。夏天的時候,有的家庭喜歡帶小孩來這裡遊泳、划船,而我喜歡開車到半路買上早餐,然後去湖邊吹風放空。
遠看寂靜的Pushaw Lake,那幾條線纜將整個視野拉長,
畫面變得流暢
記得我剛去緬因的時候對一個學地質經常出野外的學弟動了心,那種屬於自然的自在獨立還有知識儲備吸引著我。他開車帶我看過日出也欣賞了日落,我們在日出前探討人生,時而沉默看向水平面的另一邊。緬因的天特別乾淨,夜晚的星空明亮而遼闊,可以看到各種星座。看完日落回家的路上,聽他跟我講星座的形狀和各種小知識,我聽得是心潮澎湃。故事的後來是老套的三觀不合沒有走到一起,但我不會忘記那個時候心動的感覺。
日出前金色的湖面
日出後,誒,是誰開了燈?
真想念開車的日子呀,緬因是特別適合自駕的州,這裡視野開闊,四季分明:春天看到的是化雪後長出新葉的嫩綠,而秋天則是金黃伴著楓葉紅的壯闊。寫著寫著深感詞彙的匱乏,想拿出裝修用的比色卡,看看那些顏色都叫什麼。自駕出門的日子,除了和朋友出去玩,還有就是開車去開會或者調研。那時也是心大,在沒有信號的路上依靠谷歌離線地圖在偏僻的鎮上繞圈圈。我像開著廣播四處閒遊的司機,不認識的路有時要轉一圈到原點才知道走錯了方向。谷歌地圖在某個時刻告訴你,你定位的海鮮鋪子右拐就到了,向右看去, 是一片荒蕪的森林,此時內心響起奇志大兵的小品裡常說「我信了你的邪」。
和朋友出去玩的日子總是最開心的,因為去的時候開車一般要經歷兩個小時的期待,開車的不是我更好哈哈,如果是我就得全神貫注在各種大車中來回穿梭,因為和她們並行總是更令人緊張的事。那時緬因的大自然24/7地營業,也就習慣了,現在想想真是懷念。
那顆紅樹像極了混跡綠樹叢中的間諜
風吹過的時候可以聽到落葉的聲音
那些年雪漫過膝蓋的日子
我有一個同事是緬因人,她告訴我緬因到了今年4月還要下雪。雪,是《沁園春·雪》「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壯闊,是童年堆雪人打雪仗的爽快,然而到了緬因卻是大早上地起來挖車的不堪回首……
聽說Ice-cream cake 很受歡迎,右下角後院的桌上,請自取
冬天的日常是:穿衣,背鏟子,出門,打開車預熱,然後開始鏟雪,非常好的熱身運動呢:)。我的第二個租處是一條河邊斜坡下的房子,沒有地下車庫,冬天地面結冰時可能車子還會打滑開不出去。
尤記17年聖誕,我沒有回家,兩個舍友把車留在了家中讓我照料,其中一輛小車還挺友好,另外一輛是大皮卡,屬於我那個做鳥類遷徙軌跡研究的舍友,就是坐上去都有點費勁的那種……為了怕車子凍在那裡不好,他們在很冷的一天讓我把車開動一下,那輛皮卡,猶如一條蛇,在光滑的坡上左扭右扭去,最後我放棄了……
靜如磐石動如驚蛇的皮卡
聖誕那天,在我鏟雪鏟到腰疼之後,終於叫師傅開來鏟雪車來把家門口的路清理乾淨。我化了個妝準備美美噠出門,結果開車出去不到五分鐘,我卡在了路上,是的,是被雪卡在了路上。前進不是後退也出不去,內心崩潰的我下車求救正在旁邊鏟雪的工作人員,thank God我不是一個人……
在緬因駕照筆試備考的指導書中,有一條告誡準司機們冬天記得車裡備上一床毯子,防止車子在半路開不動等人來救助時凍傷,而我從來沒準備過毯子。現在想想我要是真的冬天調研半路卡住,手機沒有信號,車裡沒有毯子,四周無人,這可咋辦呀……
閱讀原文
原標題:《我在「美國黑龍江」讀海洋科學|三明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