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海洋科學知行合一 「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向孩子播種海洋夢想

2021-01-16 中國臺灣網

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海洋知識,更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

  未來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張冰清)「孩子眼中的海洋世界是未經雕琢、充滿童真的,藉助本次活動在孩子心中埋下海洋科學的種子,點燃孩子的海洋夢想。」在「慧聚海洋·聲動青春—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第二季活動作品評審會上,北京電視臺評論員、全國演講與口才語言能力測評師劉小軍坦言。

  長期從事海洋科普工作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黨委書記李寧認為,演講的形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海洋知識。「不僅是在演講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準備階段,對於學生的幫助更大,學生們積極的找課題,做實驗,豐富自己的演講材料,將海洋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理解,同時還積極製作演講PPT。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海洋知識,更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

  「慧聚海洋·聲動青春—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第二季活動作品評審會於9月26日在北京舉行。

  「慧聚海洋·聲動青春—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第二季活動作品評審會於9月26日在北京舉行。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攝

  記者了解到,本次評審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黨委書記李寧;曾任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全國青少年語言藝術素質測評員,2016年隨「一帶一路 中國夢」演講團,赴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寮國、泰國演講的劉銘老師;少兒口才培訓師、國際學校漢語教師、影視演員、播音員主持人張偉;北京電視臺評論員、李燕傑杯演講比賽評委、全國演講與口才語言能力測評師劉小軍組成專家評審團。

  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從參賽者演講技巧、作品內容兩項基本評審標準出發,以內容新穎度、切題角度、表意清晰度以及情感飽滿度為輔助參考,對來自全國各地少兒演講視頻作品3000餘件進行評審,按照得分由高到低評選出一等獎20名,二等獎60名,三等獎80名,共160個作品。

  四位評委對入圍的參賽選手們的演講作品做出了精彩點評和專業的評分。

  令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黨委書記李寧印象最深的,是通過這次活動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校在進行海洋教育、開展海洋科學的研究。

  「這個活動就像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海洋的種子,現在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李寧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對海洋知識感興趣,同學們都很努力進行準備,認真對待,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作為教育工作者,李寧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讀和寫。而用演講形式,將孩子們自己的真實體驗,真實經歷,學習時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對於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黨委書記李寧。未來網記者 翟興辰 攝

  張偉表示,相比於演講表達的是否成熟,他更為關注孩子們的演講內容。因為「語言表達的流暢,所折射出來的是思維的流暢。」

  「我們希望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加有號召力,首先就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演講,演講的目的是什麼?」張偉表示,孩子們要把思想傳遞出去,感染別人影響別人,知識的儲備就至關重要。

  他認為,只有孩子們充分理解了海洋知識,才能夠表達地清晰。因此這考驗的不僅僅是演講技巧,而更多的是孩子們培養對海洋興趣和對海洋文化知識的理解。

  少兒口才培訓師、國際學校漢語教師、影視演員、播音員主持人張偉。未來網記者 翟興辰 攝

  張偉還表示,希望家長能夠多帶孩子們去海洋博物館等場所,去了解海洋知識。而對於低齡組的孩子通過親子類活動,比如,看海豚表演,參觀軍艦、海軍博物館,甚至可以到海洋中心或海洋研究院去參觀學習,都是對於孩子們知識的一種積累。

  「當孩子們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再經過吐字發音的訓練,最後再提高演講時的眼神、表情、手勢、儀態……那麼,此時的演講就可以成為一個成熟的演講。」張偉說。

  曾任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全國青少年語言藝術素質測評員劉銘。未來網記者 翟興辰 攝

  「我覺得真情是最打動人的。」劉銘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孩子在演講時表達對海洋的熱愛和他心裡對海洋的保護,對海洋環境的關注,都是發自內心有一種的呼聲和吶喊。

  「孩子們用自己寫的演講稿,雖然有些生澀,但是這種源自內心深處的表達,更加動人,也更加符合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如果參賽選手還具有一定的演講天賦,則更是錦上添花。」劉銘表示。

  未來網記者注意到,本次評審會作品覆蓋範圍廣泛,很多中小學生在演講中展現青春風採,尤其是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陝西省等地的學生作品,評委們紛紛表示,作品內容極其出彩,展現出了對大海的嚮往與熱愛。

  漢中市北大街小學參賽選手贏得了劉小軍老師的讚賞,他感慨,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即便身處非沿海地區的孩子通過網際網路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海洋。

  劉小軍表示,此次比賽更重要的是過程,參賽選手對海洋主題的理解與內容的準備,其實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海洋藍色夢想的鋪墊和培養。

  北京電視臺評論員、全國演講與口才語言能力測評師劉小軍。未來網記者 翟興辰 攝

  記者了解到,「慧聚海洋·聲動青春——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全國青少年海洋科學實踐活動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學傳播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辦,未來網承辦,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青島銀海教育集團支持,用演講的方式,引導少年兒童學習海洋知識,認識海洋並熱愛海洋。

  自5月20日活動啟動以來,歷時4個月,各地團市委、少工委紛紛採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進行廣泛發動,覆蓋到北京、天津、河南、湖北、湖南、上海、廣東、廣西、福建、遼寧、黑龍江、山東、山西、江西、浙江、四川、陝西、內蒙古、寧夏、西藏等全國20餘省(市)的百餘所城市,徵集作品3000餘份,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海洋科普熱潮。

  本次評審工作的結果將於10月在未來網官方微信平臺(Lovek618)及未來網網站公示。接下來將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學傳播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按照評審標準對上述160個作品進行終評,最終評選出若干優秀學生參與集中展示活動。同時,根據指導作品質量、活動組織力度等指標評選出優秀指導教師20名、優秀組織學校20個。終評結果面向社會進行公示。

相關焦點

  • 揭秘海洋環境科學奧秘 讓環境科學流行起來
    揭秘海洋環境科學奧秘 讓環境科學流行起來2015-05-17 16:35:30來源:原創作者:單世高 楊昱薇  浙江環保新聞網5月17日訊(記者 單世高 實習記者 楊昱薇) 今天上午,浙江高校實驗室探秘之旅活動又迎來一個小高峰,環保小衛士齊聚浙江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開始了他們以海洋環境科學為主題的神奇探秘旅程。
  • 厚植海洋文化播種蔚藍夢想 廈門海洋意識教育活動風生水起
    提高全民海洋意識是建設海洋強市的基礎。向全社會,特別是學生普及海洋知識、傳播海洋文化、弘揚海洋精神,對於全民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多姿多彩的活動,他們走進海洋、認識海洋,學習奇妙的海洋文化知識。  在市海洋局的推動下,研學聯盟於2019年9月成立,共吸納了108家企業、科研院所、中小學等單位。截至目前,聯盟已梳理出十餘條成熟的海洋研學線路供全市中小學生選擇,開展海洋意識宣傳教育與文化建設活動129場。  今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更是掀起了海洋科普研學活動的高潮。
  • 我在美國緬因讀海洋科學
    原創 發電巧克力 三明治文|發電巧克力編輯|二維醬發電巧克力是個從事海洋環保的姑娘,她說自己與海洋保護結緣是因為高中時看了紀錄片《海豚灣》,於是選擇了海洋科學的相關專業。
  • 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推進海洋石油平臺數據資源共享_中國海洋外宣...
    近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在廣東珠海召開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設研討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是首批通過科技部、財政部認證的20個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之一,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整合資源、開放融合、深耕服務」的理念,積極聯合涉海部門和科研院所,吸納優質社會資源,探索形成「主中心﹢分中心﹢數據節點」的共建模式,共享服務得到社會各界認可。
  • 《海洋科學前沿》:雌性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
    《海洋科學前沿》:雌性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鯨鯊身體龐大,通常體長為8或9米。但近十年來,鯨鯊的「性別之戰」依然存在:雄性和雌性誰更大?根據周三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的一項新研究,一項長達十年的分析證實,雌性鯊魚作為海中最大的魚類獨佔鰲頭--體長超過雄性鯊魚,平均體長達到14米。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魚類生物學家、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ark Meekan指出,一些鯨鯊體長甚至已經達到了18米。「這絕對是巨大的--大約相當於城市街道上一輛大型公共汽車的大小,」他說。「但即使它們很大,它們的生長速度也非常非常緩慢。
  • 「透明海洋」被列入聯合國未來十年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2021—2030)路線圖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海洋國家實驗室,來源: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版權歸原作者和刊載媒體所有。在日前公布的聯合國未來十年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計劃中,「透明海洋」被列為重要路線圖之一。該計劃明確提出未來十年海洋科學的發展應支撐:一個可持續收穫和生產的海洋、一個安全的海洋、一個可預測的海洋、一個健康的海洋、一個潔淨的海洋,一個透明可訪問的海洋。聯合國此次明確提出「透明海洋」發展路線圖,契合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針對建設海洋強國提出的「透明海洋」重大科學計劃,有助於推進構建海洋科學國際協同創新網絡。
  •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近日在廣州揭牌。實驗室以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協同其他優勢單位共建,著力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科技難題。
  • 中國海洋大學第八屆「超級演說」四院複賽成功舉辦
    11月25日在4102教室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文學傳播與新聞學院、海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經濟學院四院聯合舉辦的以「揚帆起航,再續華章」為主題的「超級演說」複賽成功舉辦。受邀嘉賓有校自強社社長李帥,工院自強社社長牟楠、文新學院自強社社長許春穎、海環學院自強社社長陳洋和經院自強社社長王攀。
  • 海洋科學酒店本月上線
    &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長隆集團獲悉,珠海長隆海洋科學酒店本月開業在即。這是長隆集團在珠海長隆海洋度假區除橫琴灣酒店、企鵝酒店、馬戲酒店外所重點打造的第四家主題酒店。
  • 《大連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即將施行——科學立法護衛海洋生態
    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在合理開發中注重生態保護,在保護中科學有序開發,不斷加快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邁進。大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盛峰表示,要通過強化立法,探索完善建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體制機制,依法保護好、改善好大連的海洋生態。
  • 中國海洋學會增設海洋研學工作委員會
    3月30日,中國海洋學會第八屆四次理事會暨2019年度工作會上,審議通過了增設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研學工作委員會。研學工作委員會的成立,將有效推動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在推廣和普及海洋科學知識方面拓寬渠道和平臺。據了解,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素質教育活動。
  • 劉敏:熱愛海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編者按:  廈門大學教授、海洋生物學家劉敏,在第一季《科學隊長》中擔任海洋生物板塊的主講人。談起加入科學隊長、向小朋友們傳遞海洋知識的初衷,劉敏說是為了正確地引導孩子們,從小告訴他們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傳達保護海洋的意識。她認為,這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海洋脊椎動物的分類,科學上的研究對象,相關學科的未來發展
    由於脊椎動物的許多類群已脫離水環境向陸地和空中發展,致使其軀體結構、生理機能和行為適應等方面遠較無脊椎動物複雜、進化,從而出現了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新類型的產生,顯示出動物由低等向高等不斷發展的進化歷程。
  • 中國海洋大學:9大學科進入ESI前1% 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從本科專業層面而言,中國海洋大學有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包括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化學、生物科學、法學、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以及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兩個專業合併按照食品科學與工程類進行招生),還有藥學、環境工程、會計學、港口航道與海洋工程。
  • 海洋科學考察船下水了,它的名字是什麼?有啥功能呢?
    如果你學過人類進化史,就會得出一個結論,人類是從海洋中進化而來。一開始的人類只是普通的單細胞生物,後來逐漸演變成大量細胞,隨後形成了各種組織,進而進化成如今的人類。從古至今,人類就有一個探索海洋的願望,海洋科學考察團成為人類研究海洋秘密的重要工具之一。
  • 王穎:向世界發出「海洋強音」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岸海洋地貌與沉積學家王穎,面朝大海60餘年,收穫了滿心的「春暖花開」。她在海岸海洋動力地貌領域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並在應用海岸海洋動力地貌學理論於我國海港建設上,作出重大貢獻。作為一個乘風破浪的女院士,她向世界發出了中國的「海洋強音」。
  • 總書記來到我們身邊丨深耕海洋 新藥研發成功時再向總書記報喜
    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習近平離開實驗室時,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科研人員紛紛圍聚過來,向總書記問好。「再接再厲,創造輝煌,為祖國為民族立新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溫暖和激勵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奇妙海洋探秘之旅」線上公眾科學日
    2個小時的直播中,公眾跟隨主持人的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並進行了生動有趣的海洋科普知識問答,可謂是開啟了一場「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在海洋生物標本館,大家不僅看到了童魚、盲鼬䲁、生發石、硨磲等珍貴標本,更見識到了很多採自西太平洋深海的紅珊瑚、黑珊瑚、小飛象、偕老同穴海綿等深海物種。
  • 2020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助理招聘1人公告(山東)
    2020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助理招聘1人公告(山東) 2020-06-18 11:20:31| 中國海洋大學-人事處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無人移動觀測實驗室擬招聘科研助理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