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更新的內容是哈爾濱市原西傅家甸區七道街歷史建築,一百多年前,中東鐵路的修建拉開了哈爾濱這座小漁村走向國際化都市的序幕,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工匠,學者等。傅家甸地區聚集的是國內的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
現在這裡的狀態讓人唏噓,建築不對外開放,還架起了圍牆沒有告示牌。
七道街跟靖宇街交叉口處有四棟精美的建築,每一座細節設計都不相同。這座建築左側有一處著名歷史文物建築「國際協報」原社址。
國際協報創刊於1918年,1919年由長春遷到此地。蕭紅,蕭軍,白朗等人都曾在此發表作品。1937年被日本人強行終刊,電影《黃金時代》還有這部分內容。
建築精美的細節真是讓人大飽眼福,中西合璧的設計結合得非常完美。
在靖宇街的東南角這棟建築,據線人提供消息說是原黑龍江省督軍吳俊升,三姨太的住址。解放前這個樓一樓門面還有賣虎骨的大藥房、點心鋪等。解放後是絲綢商店,再後來就成了中央紅小月亮超市,現已荒廢。
據周邊鄰居街上這上面有一個花瓶的設計,已經丟失。
這裡的老建筑陽臺設計都不大,兩個人站在一起都很費勁。
現在的道外區人民醫院,哈爾濱市八院。建築建於20世紀20年代,磚木結構,地上兩層,中華巴洛克風格建築,原慈善醫院舊址。
1921年1月23日哈爾濱慈善醫院在道外七道街開診,由本地紳士富商籌款,施捨藥品。1952年,東傅家區醫院和西傅家區醫院合併為哈市中醫院,1954年更名為哈市第三醫院,1956年更名道外區人民公社醫院,1959年更名道外區人民醫院,1990年更名哈爾濱市第八醫院。
告示牌上幾乎沒有這座建築的信息,希望修復建築的時候把信息也一起更新了。
如果有一天你路過這裡,一定要仔細觀察這些老建築的細節,一定讓你大為驚嘆,佩服以前的工匠精神。
醫院的建築是周邊現存建築裡維護的最好的,暖氣跟上下水都有。
醫院後身是一個座大大的庭院,看起來已經沒有人居住了。
看我之前的文章沒有說錯吧,每一個大院裡的設計元素也都不一樣,這些造型在當時是手工做的呢,還是流水線作業。
東南角這座建築的內部已經開始拆除建設了,明天我們拍攝那裡看一看情況。
在南七道街270號位置發現一棟特別的建築,外觀特別精美,雕花每一處都不相同,建造年代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