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人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似乎總是文質彬彬、君子端方,顯得含蓄而不動聲色。然而人非草木,總會有一些難以抑制的情緒出現,如何不帶髒字而文雅地表露自己的不滿,就成了古人必修的一門文字功課。
「蛇(yí)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此句出自《詩經·小雅·巧言》,意思就是「誇誇其談說得天花亂墜,向君王進獻一些巧舌如簧的讒言,實在是厚顏無恥」。從「顏之厚矣」可以看出,古代很早就已經用「厚臉皮」來罵人了,這首詩主要是抨擊那些為了權勢富貴,故意向周幽王進讒言的卑鄙小人。
這首詩最後還有一句「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也很有力量,翻譯過來就是「你的詭計如此之多,你的同夥還剩幾個?」《毛詩序》曰:「大夫傷於饞,故作是詩也。」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出自《詩經·鄘風·相鼠》,為諷刺「無儀」之人而作,被視為是《詩經》中僅有的罵人最直接的一首,《詩志》說它「痛呵之詞,幾於裂眥」。意思就是老鼠都有皮,人卻沒有威儀(禮儀),做人如果沒有威儀(禮儀),不如早早去死好了。
這一句的後面還接著斥責了「無止」和「無禮」的人,中心思想都是「胡不遄死」,在古代可以說是非常狠絕的罵人話之一。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這一句是北宋詩人曾鞏所寫的《詠柳》詩中的名句,下一句為「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此詩看似是在描寫風中飛舞的柳枝,實際上是在諷喻那些狗仗人勢、狐假虎威的小人,後一句更是諷刺這些猖狂之人雖然此時得志,但總有一天會被清霜打落枝葉、枯萎飄零。
這句詩的妙處就在於它生動的比喻,含蓄又一語中的,深諳諷喻之道的精髓。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此句出自《述國亡詩》,作者是五代女詩人、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費氏,全詩為「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這首詩以女性視角描寫了後蜀降宋的事實,直接地斥責了蜀國君主的無能以及群臣的懦弱,這在當時是很難能可貴的。
薛雪在《一瓢詩話》中盛讚道:「當令普天下鬚眉一時俯首。」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此句出自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這首詩是為初唐四傑而寫,他們的詩在當時並不為守舊文人群體所接受,常被人譏諷過於輕薄,於是杜甫就寫下這首詩為他們正名,意為「你們這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微不足道,百年後就會身名俱滅,而你們嘲笑的四傑卻有如江河,萬古流芳」。
現在這句詩也常被用來譏諷那些肆意攻訐他人的小人,特別是自己沒什麼成就,卻對有所建樹或者有所創新的人評頭論足的人。事實證明杜甫是對的,真正有作為的人不會畏懼他人的誹謗和中傷,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除了這五句,你還知道哪些古人寫作的「罵人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