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5日 14:03 來源:新京報
參與互動《國家寶藏》讓文物從「冷門」變成「潮牌」
說起博物館,總讓人想起深宮大院;說起文物,也總讓人想到歷史的冰冷,仿佛離我們日常的生活很遠。而《國家寶藏》的成功之處,是使那些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的文物活了過來,它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帶著溫度,不但記載著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也與許多許多人的生命相關。
紮根於中國故事讓節目帶著溫度
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應約而至,開播第一期,便得到了豆瓣9.3分的超高評價。節目由央視綜藝頻道耗時兩年製作,合作單位是包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9家頂級博物館(院),每家博物館(院)3件、共27件頂級國寶重器、27位演員擔任「國寶守護人」,諸多文化藝術界頂級專家組成顧問團……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說起博物館,總讓人想起深宮大院;說起文物,也總讓人想到歷史的冰冷,仿佛離我們日常的生活很遠。而這檔節目的成功之處,是使那些被束之高閣的文物活了過來,它們不再是冰冷的,而與鮮活的歷史和國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也與許多許多人的生命相關。
在首期節目中,石鼓引出了故宮守護人梁家五代父子的故事。1931年,日軍侵華,為了保護百萬件國寶不被日寇洗劫,故宮人決定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梁家第一代故宮守護人梁廷煒輾轉全國16年,將石鼓護送到南京。抗戰勝利後,他的兒子又將石鼓毫髮無損地運回了北京。如今,梁金生老先生作為梁家第五代故宮守護人繼續守護著石鼓和故宮的其他文物。梁家五個孩子的名字,即以石鼓所到地的名字命名。從一件石鼓,觀眾們認識了梁金生先生祖孫五代故宮守護人,而故宮186萬件寶物,背後又有多少故事?
《千裡江山圖》背後是在歷史中失蹤的少年天才,是一個無法守住江山的朝代最初對於江山的想像;命令燒制各種釉彩大瓶的乾隆,其「農家樂」審美早已是網上被人嘲笑的段子,但在這個節目中,我們看到乾隆皇帝的情懷——各種釉彩大瓶17種燒制工藝代表的,是一個包容的盛世。
「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當新老幾代國寶守護人一同宣讀1931年的《故宮守護隊隊歌》,幾乎沒有人能不為這樣的畫面所動容。石鼓上的文字雖已殘缺不全,但在中華兒女的千年傳承之中,中國文化之脈從未斷絕。
「紀錄式綜藝」是文化節目新轉型
以《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為代表,央視文化節目遍地開花,成為文化綜藝新的標杆。但由於跟風,「詩詞」和「朗讀」嚴重扎堆,漸漸使人審美疲勞,「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未來,探索新的方向。」央視副總編輯朱彤承諾,央視將持續在原創文化節目上發力。而總導演、製片人於蕾給《國家寶藏》下的定義,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以歷史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於一體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創製的「紀錄式綜藝」。
目前節目只播出了第一期,介紹了珍藏於故宮博物院內的三件文物——千裡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分別起用李晨、王凱和梁家輝擔任「國寶守護人」,為觀眾呈現了國寶文物的「前世」,即用簡短的劇場模式深刻地講述了圍繞文物所展開的歷史軼事,再為文物尋找到「今生」的接班人,讓其親口為觀眾講述自己的痴狂往事。或許歷史的偉大之處也正在於此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世之人,實現跨越時空的連接呼喚。
在「國寶守護人」的選擇上,請來能輻射到各個年齡階層的演員,吸引到更多慕名而來的人,讓文化實力的傳播更加大眾化;其次又能在表演的各個方面精準要求演員,讓其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在舞臺劇式的薰染下更好地磨鍊其演技,可謂兩全其美。
其實,博物院文化的流行早有端倪。近年來,故宮周邊手辦、禮品以活潑的風格引領新的潮流:用故宮國風膠帶裝飾國際大牌彩妝的風潮乍起,妹子們連贊「中國風美哭了」!故宮博物院的網店每出新產品,都會迅速斷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也風靡一時,昔日深宅大院般的博物館連同珍藏的文物們從厚重斑駁的時光深處款款而來,大有從「冷門」一躍為「潮牌」的趨勢。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寶藏》播出的時機,無疑是非常合適的。
□杜若(社科院研究員)
□Chriskirk(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