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敬牛如敬神。
牛在我們眼中屬於家畜,它們可以耕田犁地,還可以提供牛奶和牛肉食用。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牛就是人們耕作的好幫手。老一輩人都相信牛有靈性,流淚的牛不能殺。
而在印度,牛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他們把牛看作聖物,看作神的代表。有關牛的傳說主要有這兩個:
牛是主神溼婆的坐騎,主神溼婆剛出生就遭到拋棄,是一頭母牛將她養大。所以她發願教眾永遠尊重牛。自己則騎著牛到處巡視。所以印度人相信每一頭牛背上都坐著一位溼婆神,他們也相信,牛是所有人的母親。梵天造物的時候,婆羅門和牛同時被造出來的。婆羅門負責傳授知識,而牛則提供牛乳作為祭祀之用,所以牛的地位等同於婆羅門。殺害母牛的罪孽就和殺害婆羅門一樣深重。
當然這只是兩個傳說,實際上印度有關牛的傳說非常多,而這些傳說大多來源於它們信奉的宗教。總之,它們的傳說表達出來的都是一個意思:牛和神的地位同等重要,殺害牛的人罪孽深重。
而在印度歷史記載中,有這麼一個國王,名字叫做格帕拉,意思就是「保護自己的牲畜」這裡的牲畜指的就是牛。在印度戰爭被稱為「加維西蒂」,意思是「尋找母牛」。由此可以看出,牛在印度的重要性。
除了他們的宗教,這也與它們的社會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牛是最主要的生產力。在印度當時的歷史,一個部落擁有牛的數量越多,這個部落的生活就越富裕。所以它們才會把戰爭稱之為「尋找牛」,因為當時他們開戰最主要的就是佔領土地和獲得牛。
在長久的宗教的影響和生產力的影響下,印度人對牛的崇拜一直延續至今。當年印度第一條高鐵運行時,因為一頭聖牛衝到了軌道上,導致高鐵被迫停下。因為他們絕不能殺死聖牛。
但是現在印度的牛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印度並不是所有的牛被視為聖物,備受尊崇的是一種叫「瘤牛」的牛,而地位最低下可以被宰殺的牛是水牛。所以印度一邊是尊敬牛,將牛的地位放得非常高,另一方面卻大肆宰殺水牛,成為最大的牛肉出口國。
雖然這有點矛盾,但是在人家那裡就是把牛分為三六九等了。可是現在「高級」的牛的情況待遇似乎也不符合它們對牛的尊敬程度。
除了水牛,其它的牛不能殺不能吃。可是活物總要面對生老病死,牛的尷尬境地就是在這裡。一般的家庭供養不起一隻牛,而能供養得起牛的,當牛年老體弱多病,他們也不願意繼續養。不能吃不能殺就只好放出去。
所以現在印度的流浪牛越來越多,街頭隨處可見。現在印度的牛已經超過3億隻,幾乎在每個街巷都能看到牛的身影。可是這些牛的外形並不符合它們的地位,我們印象中的聖物不說養尊處優最起碼要乾淨整潔,可是這些流浪牛幾乎都是瘦骨嶙峋,身上可能還有疾病。
印度人對這些流浪牛不會傷害,看到流浪牛會給它讓路,但是一般也不會管這些牛,甚至都不會給它們食物,對這些牛的態度就是自生自滅。
反觀被它們視為聖牛的瘤牛,他們給瘤牛建立養老中心,每天出錢補貼它們的吃喝。這些錢折合一下大概就是4塊錢,不要小看這4塊錢,就因為這4塊錢,每一隻養老的瘤牛就已經過得比很多印度人好了。
所以,同樣是牛,就因為品種不一樣,長得不一樣,待遇也是天差地別。而且現在印度的流浪牛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是因為他們對牛自古以來的尊崇,這樣的情況很難得到解決。
當信仰和生活發生了衝突,那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