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成都志願者網(記者 羅昊)8月5日報導 「雨衣妹妹」真名劉仙,四川廣安人,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是一名餐飲從業者。疫情期間,她帶著廚師和食材,寫下遺書,「逆行」十幾個小時,從成都駕車到武漢,每天免費為醫護人員送盒飯。剛開始,由於沒有防護服,她穿著雨衣,奔走在各家醫院,被醫護人員親切地稱為「雨衣妹妹」。
在今年抗擊疫情的篇章中,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雨衣妹妹」劉仙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寫好遺書,帶著團隊「逆行」武漢,為醫護人員免費供餐,到喊話「疫情不走,我不走」,為募捐防護物質四處奔波,她的故事已經傳遍全國,甚至被聯合國點名表揚。
如今,回到成都的雨衣妹妹又做了兩件驚人之舉——毅然決然投身公益,籌建「成都市雨衣公益服務中心」;跨界醫療行業,籌建「川鄂友誼工廠」四川省雨衣妹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為湖北、四川籍生活困難的失業同胞提供就業崗位。
為了建廠,她賣掉一套綠地之窗附近的房子,抵押了一套三聖鄉附近的房子,還賣掉了自己的法拉利……
籌備「雨衣公益」
讓「雨衣妹妹」變成了一群人的符號
「謝謝武漢的父老鄉親,對我的幫助,對我的關心,雨衣妹妹走了。」3月20日,為了不驚動武漢人民,劉仙悄悄踏上了回成都的路。
回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身公益。3月11日,劉仙在武漢一邊切菜,一邊成立了志願服務組織「雨衣公益」。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把在武漢期間認識的好心人匯聚到一起,組成公益組織,幫助更多的人。短短兩天,上萬人加入。
由於當時還處於疫情戰備狀態,無暇管理,所以,回成都後,劉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管理「雨衣公益」,第一時間到成都市民政局提交組織資料,進行備案註冊,「預計8、9月發放註冊證明」。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劉仙說,大家不缺愛心,只缺一個「組局者」。她組建了20多個微信群,讓1萬多名志願者入群,讓黨員、退伍軍人擔任管理員,接收、發布各種求助信息,當地誌願者給予相應的幫助。
初入公益,劉仙的想法很簡單,「不接受任何捐款,就是哪裡需要幫哪裡」。如今,在劉仙的「組局」下,「雨衣公益」的1萬多名志願者被稱為「小雨衣」,遍布全國各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從3月20日至今,「雨衣公益」已經行動了起來。西昌火災,捐贈礦泉水麵包等物資10萬元,志願者6人前往現場支援;綏芬河市陷入疫情,捐贈口罩、防護服、手套、帽子、鞋套等物資13萬元;幫扶武漢志願者彭攀患有骨癌的兒子,籌集現金36000元、物資500元;幫扶湖北十堰特困軍人家庭,籌款8100元;幫扶安徽池州重病孩子,籌款28858.89元……
「雨衣妹妹」,從一個人的稱號,變成了一群人的符號。
籌建川鄂友誼工廠
為湖北籍同胞提供就業崗位
「雨衣公益」成立以來,每天都會收到很多求助信息,尤其是復工復產階段,湖北籍同胞一度遭受求職歧視,讓雨衣妹妹很是揪心。
目前在川鄂友誼工廠上班的湖北籍同胞說,自從疫情發生以來,他們或多或少都遭遇了求職歧視。「有的企業聊得好好的,一聽你是湖北的,馬上拒絕。」一名工人說,即使後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糾正就業歧視,但部分企業「下有對策」,給予面試機會卻始終不錄用。
在武漢抗擊疫情的40餘天時間裡,劉仙已經與武漢、與湖北產生了深厚的情誼,「我就是看不得湖北人民受委屈。「她開始著手計劃,如何幫助湖北籍同胞解決就業問題,助力全國復工復產。
回想起在武漢的日子,自己生平第一次放棄尊嚴,想方設法的求人,是因為口罩。疫情最需要的,也是口罩,「乾脆跨界搞個副業,建一個口罩廠得了。」劉仙說,決定建廠時,她就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有戴不完的口罩,再也不要因為口罩去求人了。而且口罩生產並不複雜,熟悉一下操作就好上手,可以為湖北籍同胞提供就業崗位。另外,自己生產的口罩,質量也可以把控。
儘管進入口罩產業的時間較晚,但劉仙還是帶領團隊,投資1500萬左右,籌建「川鄂友誼工廠」四川省雨衣妹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對於雨衣妹妹建廠一事,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各級政府給予了關心支持。
4月20日,工廠正式開建。同時,雨衣妹妹在抖音直播時,發布招工信息。按照1:1的比例,共招收100名湖北籍、四川籍,生活困難的失業人群。湖北籍錄用標準是找工作困難、家庭情況困難、經濟困難的同胞,四川籍錄用標準是殘疾、貧困戶優先。
今年22歲的謝彥麗,是湖北襄陽人。疫情開始前,她在東莞一間舞蹈室做管理。春節回家過節後,疫情開始爆發,舞蹈室也受疫情影響,長時間無法開課。她,失業了。
由於「逆行」武漢,「雨衣妹妹」廣為人知,她開始關注「雨衣妹妹」的抖音號,獲悉了招工信息,遞交了疫情後自己家庭的生活情況資料。
由於受疫情影響,謝彥麗和父母長期待工,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為了幫家裡分擔,謝彥麗到處找工作,但四處碰壁。鑑於謝彥麗的家庭情況,以及她為家分擔的孝心,劉仙在上千份資料中,選擇了她。「當時感覺特別幸運,好像老天在幫我。」回想自己獲選那一刻,謝彥麗如是說。
5月初,包括謝彥麗在內,第一批按照家庭困難程度招收的50名湖北籍同胞陸續抵達成都。劉仙親自接車,並安排大家按照「湖北籍做1次核酸檢測、武漢做2次核酸檢測、隔離14天」的標準,做好開工準備。
這群工人裡,有雙腿殘疾的,有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最重要的是,96%的工人都沒有口罩生產經驗。即便如此,5月23日,工廠照樣實行兩班倒,按照每個人的情況,分配到適應崗位,正式開工。
▲雨衣妹妹工廠正式開工
劉仙說,錄用湖北籍同胞,除了開工前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給大家做好核酸檢測和隔離外,廠裡還做好了「出現無症狀感染者」的緊急預案。
正式投入生產
口罩過濾率對標美國3M標準
「歷經過一線,更懂得要做好口罩。」這是「雨衣妹妹」牌口罩外包裝盒上的一句話。但為了這句話,劉仙及其團隊花費了無數心血。
建廠至今,劉仙和團隊成員們長期只睡4、5個小時,「從來沒有早於凌晨3點睡覺」。辦公室裡,還放有洗漱用品、氣墊床,甚至洗衣機。
有努力就有回報。他們只用18天,就建成了10萬級無塵無菌車間,「糖掉在地上都可以撿起來吃」。具有專門檢驗口罩過濾率、檢驗口罩有無細菌、檢驗車間生產環境等功能的實驗室,僅2次檢測就達到了國家標準,驗收通過,「口罩廠有實驗室的寥寥無幾」。
另外,從車間外進入車間需穿過六道門。生產工人開工,還要經過更鞋、洗手、更衣、洗手、整理、潔淨6道工序。
▲雨衣妹妹帶你看怎麼生產好口罩
目前,工廠主要生產「雨衣妹妹」牌一次性口罩、兒童口罩和KN95口罩。每片口罩上,都有「雨衣妹妹」字樣,外包裝上,還有「雨衣妹妹」的卡通形象LOGO。
如今,「雨衣妹妹」牌口罩已經對標美國3M標準,一次性口罩過濾率最低達95.3%,KN95口罩達99.9%。
「人怕出名豬怕壯,你一旦有名氣了,就有無數眼睛盯著你。」劉仙說,由於進入口罩行業晚,工廠一直沿用半自動化設備,月產量就200萬片左右,難免遭受「她的口罩生意做不起來」之類的議論。
對此,劉仙說:「他們懂不起,為啥子沿用半自動化設備,那是因為這樣才能留出更多就業崗位。」現在,川鄂友誼工廠設置了20多個工種,包括質檢、生產、後勤、客服、實驗員等。
不參股 不融資
寧願不開寶馬 也不消費「雨衣妹妹」
得知雨衣妹妹要建廠,不少資本望風而來,「投資千萬、上億的都有。」但為了堅守「雨衣妹妹」4個字,劉仙堅持不參股、不融資,她說:「吃人手短、拿人手軟,資本運作難免會消費『雨衣妹妹』積攢起來的公信力和美譽度,我不想那些把我畫上本子的小朋友們覺得,『雨衣妹妹』和網紅一樣,火了就開直播收禮物,利用名氣引進投資賺快錢。」
工廠從籌備、租廠房、開建、投產、發工資,劉仙沒有依靠任何人,她用「盒悅盒飯」的營收作為資本,支付建廠費用、技術人員聘用、廠房租金和員工工資等。可這還是不夠,為了填補空缺,她把自己綠地之窗附近的房子賣了,三聖鄉附近的房子抵押了,法拉利跑車,也賣了。
在京東、淘寶建立直營店鋪後,為了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囤貨,消費「雨衣妹妹」,劉仙還設定了採購上限。
「在疫情局部反彈時,所有大訂單都會打電話回訪核實用途才會發貨。」工廠工作人員彭瑤說,如果超出採購上限,必須提供相關證明。比如用於捐贈,客服人員會專門致電核實,此外還要求購買方提供受捐方的接收函以及捐贈方的承諾書。
從5月至今,2個月投產下來,雨衣妹妹的日子過得緊巴了起來。寶馬X6開得越來越少了,因為一公裡油耗要1元。現在改開一輛二廂藍色標緻,一公裡油耗4毛。穿了4年、鞋掌開口,被她稱「鱷魚皮鞋」的涼鞋也光榮「退休」。前段時間,花了100多元買了一雙新的高跟涼鞋。
雨衣妹妹對自己苛刻,但對員工慷慨。普通工人,包吃包住,月薪5000-6000元,管理層6000-7000元,高管上萬。
7月21日,劉仙發了一條朋友圈。
那是因為,工廠的第2車間已經建設好,可以投產了。不到3天,第二批100個就業崗位又招滿了,還是按照1:1比例,招收川、鄂籍生活困難的失業人群。
為了建廠搭進家業,值得嗎?對此,劉仙說:「我為武漢拼過命,還會在乎錢嗎?沒有去過武漢的,可能永遠無法體會我的心情。有些事情,不是因為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意義。」
面對未來
逆風不慫 順風不浪
投身公益、跨界生產口罩,劉仙並不是沒有困惑,她說,「雨衣公益」方面,組織的優勢是人多、分布廣,缺點是沒有管理經驗,沒有良好的組織架構,「我們缺少公益人才」。建廠方面,由於是跨界經營初期,所有開銷都是自己承擔,現在有點騎虎難下,「面對大眾,自己既不能破產,還要把廠做好,因為,我不想別人覺得,做好事反而破產了,那誰還敢做好事。」
「壓力?當然有,但有壓力才有動力。」劉仙說。
想要採訪雨衣妹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到成都後,雨衣妹妹更是幾乎拒絕了全國各地媒體。為何這次接受成都全搜索新聞網、成都志願者網記者的採訪,劉仙說,因為「志願者」3個字,是正能量的體現。
「逆行」武漢、投身公益、投資建廠,在劉仙看來,這沒有什麼過多的說法,「就是幫人,就是傳播正能量」。而她幫人的初心,來源於她的父親。
劉爸爸是一名村幹部,村子裡有點東家長李家短,就喜歡到她家,讓劉爸爸幫忙調解。耳濡目染下,劉仙高中時就開始到敬老院,幫老人們疊被子、梳頭髮、削土豆……19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黨員,「作為黨員,作為企業家,就要有社會責任感。」
劉仙說,其實,她還有一個夢想,自己小時候上學,教室是土房,兩間教室之間的土牆,用手指都可以扣個洞,加上自己的父親也說過,「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如果盒飯、口罩事業步入正軌,她還想建一所希望學校,「在涼山選址,我們已經開始對接了」。
從餐飲老闆娘到公益人,劉仙的跨界經營在初始階段就搭進了家業,顯然算不得華麗,但她確實踏出了這一步,至於未來如何,她說,自己沒有考慮那麼多,「衝就對了」。正如她的微信籤名一樣:「逆風不慫,順風不浪。」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成都志願者網記者 羅昊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視頻由「雨衣妹妹」劉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