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54歲的約翰·詹布魯恩(John Zumbrun)帶著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在上海登上了前往美國的客輪「太洋丸」號(Taiyo Maru),在抵達美國西海岸之前,客輪還將在日本和夏威夷停留。在他隨身攜帶的鐵皮箱子裡,裝著他在北京的所有影像記錄,包括開設照相館期間拍攝的所有底片,還有相機和照片、幻燈片、明信片,以及出版的畫冊。
1910年詹布魯恩來到中國之前,他曾在美國軍中服役,參加過美西戰爭。1916年,他在長城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路易絲·赫爾德琳小姐(Miss Louise Hoelderlin),兩人一年後結婚。要不是因為身體健康惡化,詹布魯恩不會離開中國。這或許和12年前的那次受傷有關,當時張勳的辮子軍進京復闢,在城牆上拍攝兩軍交戰的詹布魯恩被炮彈炸傷。但這也只是他在北京用照相機記錄的眾多歷史事件中的一件,1929年8月2日的《南華早報》這樣評論他的離開:「詹布魯恩先生在京開設照相館19年,他的作品蜚聲海內外,曾用鏡頭記錄下了這期間發生在北京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
詹布魯恩在北京使館街開設照相館的時間段,恰好同民國北洋政府統治的時間相吻合,因而他拍攝的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從某種意義上說構成了一部民國北洋政府影像史。
在北京開設照相館的19年中,詹布魯恩同北京各方政治勢力都保持著不錯的關係,他的鏡頭中除了袁世凱外,還有陸徵祥、張勳、曹汝霖等人,甚至還有溥儀及其洋師傅莊士敦的少量影像。其中溥儀在御花園與友人一同把玩相機的照片,無疑已成為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幅名作。
詹布魯恩以一名照相館攝影師的身份,記錄下了他在北京所經歷的這些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然而在他北京生活的19年裡,大部分日子是平淡無奇的。北京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清苦卻平靜。
來北京的外國遊客是他開在使館街的照相館的主要顧客,詹布魯恩拍攝了大量北京的建築景觀和民俗照片以迎合他們的口味和需求,紫禁城、長城、天壇、明陵、西苑、頤和園、圓明園遺址、景山、黃寺、古觀象臺、國子監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北京的駝隊、攤販、街邊店鋪、女子和孩童、手藝人和伶人也都被他用快門留下了永恆。
為了更大視角的拍攝北京城的全貌,他選擇了寬幅轉機進行拍攝。在北京飯店的頂層,他拍攝製作了近兩米長的北京全景照片長卷(見本書附增拉頁)。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他甚至搭乘熱氣球到空中去俯拍。這些影像對研究北京城市發展變遷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影像資料。
2015年,在詹布魯恩一家離開中國86年後,當年他帶走的那隻鐵皮箱子再次回到中國。塵封的底片袋被打開了,反銀的相片訴說著它承載的歷史,這些影像中記錄的歷史事件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此外,詹布魯恩對北京建築景觀和市井民俗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攝,更讓觀者進入了奇異的穿越。
詹布魯恩的影像,曾被製作成不同尺寸的照片、幻燈片和彩色明信片售賣,加之他使用過的攝影器材,成為民國照相館生態、攝影技術技法和影像傳播研究的第一手珍貴史料。特別是他留下的保存極佳的10英寸底片,不僅記錄著大量珍貴的影像,還隱藏著一段段等待後人挖掘、研究的民國攝影史、民國攝影科學技術史、民國照相館史和民國中西攝影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