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2.4億年前的這隻魚龍最後一餐吃的啥?

2020-09-04 國家地理中文網


這是一群魚龍目貝薩諾龍,這種古代海洋爬行動物有點像海豚或鯨魚。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貝薩諾龍的近親貴州魚龍的化石裡,保留著它的最後一餐。圖源:FABIO MANUCCI


撰文:JASON BITTEL
  大約2.4億年前,一隻巨型海洋爬行動物吞下了另一隻略小的爬行動物,不久即死亡。體型較大的那隻形似海豚,是一隻魚龍,它和肚子裡的那隻較小的動物一起變成了化石。
  這兩隻爬行動物就這樣沉睡在石頭中,直至2010年,科學家在中國西南部開始挖掘化石。現在,科學家表示,這種「火鴨雞」海怪可能會顛覆我們對史前海洋中的生與死的認知。(「火鴨雞」是一種詭異的美食:把去骨的雞放在去骨的鴨子中,再塞進去骨的火雞裡。)
  在這份獨特的化石中,貴州魚龍肚子裡那隻較小的動物是海龍:這是一種古代海洋爬行動物,身體細長,看起來更像蜥蜴,而非魚。4米長的海龍近乎完整的軀幹從4.9米長的魚龍的胃裡鼓了出來,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古生物學家Ryosuke Motani意識到這一點時,他知道自己的團隊有了重大發現。8月20日,期刊《iScience》登載了關於化石的描述。



在魚龍胃裡發現的海龍標本。圖源:JIANG ET AL


  魚龍呼吸空氣,直接分娩幼仔。雖然一些魚龍的長度接近藍鯨,但早期魚龍,比如Motani研究的貴州魚龍要小一些,長度在4米至5.8米之間。一般認為,這些古代遊泳者以光滑的、魷魚狀的頭足類動物為食,用滿嘴鈍牙從水中捕獲獵物。事實上,人們認為當時沒有水生生物會捕食大型獵物;那種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海怪是後來進化出來的。
  但根據Motani的說法,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早期魚龍屬於中生代最早的「巨型捕食者」,即捕食其他大型動物的巨型動物。「它們吃的動物比人類還要大,」Motani說。
史前懸案
  想要把幾億年前的事情拼湊起來,有不小的挑戰。首先,Motani和團隊需要證明魚龍確實吃了海龍,而不是較小的海龍偶然疊在魚龍身上,一起形成了化石。
  「幸好這次我們有辦法,」他說。魚龍的肋架繞在被捕食的動物身上,說明海龍的確是它的大餐。第二個重要問題是,這是一道什麼樣的大餐?魚龍可能只是吃了死於其他原因的海龍的屍體。
  然而,在魚龍體內,Motani和同事發現了兩段長而完整的海龍椎骨。這些骨骼化石表明,脊椎仍由結締組織連接在一起,沒有支離破碎、腐爛。
  胃容物中沒有海龍的頭骨和尾巴。研究團隊在距離魚龍約2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段海龍尾巴,雖然無法證明這段尾巴就屬於魚龍肚子裡的海龍,「問題是,尾巴的尺寸剛好符合,」Motani說。
  研究團隊推測,事情可能是這樣的:魚龍在水面上襲擊並殺死了海龍。然後這位捕食者就開始對屍體下手了,它打算像鱷魚吞食獵物那樣,把海龍整個或者大部分吞下去。在啃咬和撕扯過程中,魚龍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最大、肉最多的那部分,而海龍的細脖子和尾巴可能掉了下來,順水漂走了。



這是魚龍的標本,我們可以清除地看到它的胃容物突了出來。圖源:RYOSUKE MOTANI


  鑑於無法回到史前的進餐時刻,科學家通常通過觀察牙齒化石,來確定古代動物可能的食物。在早期魚龍身上,圓錐形的鈍牙說明它們偏愛更容易吃的食物,它們沒有頂級捕食者那種鋒利的鋸齒狀牙齒。
  但Stephen Brusatte說,新發現的化石說明,科學家不能只憑牙齒的形狀,就判斷某個物種的食物。一些早期魚龍不僅會咬下軟乎乎的頭足類動物,可能還會勇敢地追尋更豐盛的大餐。Brusatte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沒有參與此次研究。
  「有時候,根據史前犯罪現場的細節,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武器的殺傷力比我們想像力大得多,」Brusatte說。
魚龍最後的晚餐
  馬裡蘭州霍華德社區學院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Jessica Lawrence Wujek沒有參與此次研究,她說,胃容物化石極其罕見。Lawrence Wujek研究過幾百份魚龍標本,表示可能有一兩個的胃容物變成了化石,即「bromalites」。
  「胃容物化石被保存下來不是很常見,尤其是這麼大的,」Lawrence Wujek:「這塊化石太令人驚訝了。」
  海龍的骨頭沒有明顯被消化的跡象,所以魚龍很有可能在最後一餐後,就迎來了死亡。附近的尾巴碎片化石年代與魚龍大致相同,指向另一條線索:魚龍吃完大餐後不久就死去了。
  雖然海龍的身長和魚龍差不多,但Motani估計前者的重量只有後者的八分之一。不過,海龍也會回擊。
  「這只是猜測,但可能在那次戰鬥中,(魚龍的)頸部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損傷,」他說。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真相,但魚龍在努力吞食來之不易的大餐時,很有可能加重了損傷情況。
自有其道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學家Aubrey Jane Roberts一直在研究古代海洋爬行動物,沒有參與此次研究。他表示,除了古代海洋動物的致命戰鬥,這塊化石也為我們描繪了生態系統迅速恢復的畫面。
  Roberts也是國家地理探險家,他說:「大約2.52億年前,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尤其在海洋中,90%的海洋動物都滅絕了。」那次損失慘重,然而生命在短短幾百萬年裡就得以復甦,恢復多樣化,這太神奇了,Roberts說。但大滅絕後不久,就出現了魚龍這樣的巨型捕食者,科學家認為,食物鏈重建後,這些頂級捕食者應該是最後發展出來的動物。
  「這就是這篇論文為什麼這麼重要,」Roberts說:「它講述了海洋如何從徹底破壞恢復過來,重建完整的生態系統。」
(譯者:Sky 4)

相關焦點

  • 2.4億年前化石揭示大型海洋食肉爬行動物最後的晚餐
    2.4億年前化石揭示大型海洋食肉爬行動物最後的晚餐(Credit: Da-YongJiang, et al, iScienc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2.4億年前巨大爬行動物的骨架,它的胃裡還能看到它最後一餐的內容物,一種幾乎同樣巨大的海洋生物。
  • 科學家發現1.1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 看看都吃了啥
    6月4日,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1.1億年前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證據。報導稱,這種身披裝甲的恐龍名為Borealopelta markmitchelli,胃裡有蕨類植物的梗、嫩枝和葉子化石,還有一些木炭碎片也被發現,這表明這隻巨大的恐龍可能在一個被大火摧毀的地區進食。
  • 2.4億年前5米長魚龍吞食4米的蜥蜴後死亡,噎死還是消化不良?
    恐龍統治著陸地、翼龍主宰著天空,海洋則被魚龍稱霸著。這三大霸主最令學界撲朔迷離的就是魚龍,因為其起源和消失充滿了疑團。其巨大體型,流線型的魚狀軀體,還有上下布滿釘狀牙齒的顎,讓古生物學家猜測它可能是中生代海洋裡的頂級掠食者。而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在一具2.4億年前的魚龍骨架化石裡,發現了一隻4米長的海洋爬行動物。
  • 2.4億年前5米長魚龍吞食4米蜥蜴後死亡,噎死還是消化不良?
    而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在一具2.4億年前的魚龍骨架化石裡,發現了一隻4米長的海洋爬行動物。這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直接掠奪性證據,即大型掠食動物正在吞食另一隻大型動物。  據悉,2010年在我國貴州省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一具魚龍(貴州魚龍)的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2.4億年前。
  • 驚人的火鴨雞料理:2.4億年前巨大海洋爬行動物魚龍強吞4米長獵物 卻付出代價
    一篇新研究揭示一隻貝薩諾龍的近親貴州魚龍(Guizhouichthyosaurus)的化石保存了這隻動物的最後一餐。 ILLUSTRATION BY FABIO MANUCCI。大約2億4千萬年前,一隻巨大的海洋爬行動物吞噬了另外一隻稍微小一點的爬行動物,然後在不久之後死亡。 其中較大的那隻生物──一隻形似海豚的魚龍──接著就與腹中那隻較小的動物一起形成了化石。這兩隻爬行動物就這樣深鎖在巖石之中,直到2010年,科學家開始在中國西南部發掘這副化石。
  • 2.4億年前5米長貴州魚龍吞食4米長爬行動物,死於消化不良
    據細胞學雜誌《iScience》最新刊發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科學家在中國貴州研究了10年史前海洋動物化石,最近有了重大發現。科學家們確認,一條長達5米的魚龍腹中竟然有一條4米長爬行動物的殘骸。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史前巨獸腹中發現獵物。
  • 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它吃了啥?
    一隻長滿硬甲的巨大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加拿大研究人員從它胃中保存完好的食物化石分析出它最後一餐吃了什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網站2日報導,這是一隻馬克·米切爾北方盾龍,其化石2011年出土於加拿大麥克默裡堡附近。
  • 1.1億年前恐龍最後一餐吃了什麼
    經過五年的研究,科學家從一隻1.1億年恐龍胃部化石,揭示了它最後一餐的食物成分。2017年在加拿大亞伯塔省被發現,是甲龍家族的一種諾多索龍(Nodosaur),估計重達1.3噸,是食草恐龍,身披厚厚的盔甲,但是尾巴末端沒有近親種類帶有的那種標誌性的錘狀結構。
  • 1.8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植物種子保存完整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1.8億年前一隻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遺蹟。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屬於一隻6米長的植食性恐龍,可以追溯到早侏羅紀。  這是一個最近才被描述的恐龍物種。此外,從一些種子化石的外形看,它們似乎沒有經過咀嚼就被恐龍吞進肚中。  &34;研究者在論文中寫道。
  • 英國基默裡奇灣附近深海沉積物中發現1.5億年前魚龍化石 像海豚和鯊魚的結合體
    英國基默裡奇灣附近深海沉積物中發現1.5億年前魚龍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辛雨):近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英國基默裡奇灣附近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1.5億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動物。
  • 2.4億年魚龍遺骸胃中發現還未消化的阿斯克海龍骨頭
    2.4億年魚龍遺骸胃中發現還未消化的阿斯克海龍骨頭(© Depositphotos / Mic1805)(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魚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海洋捕食者魚龍體長為五米,這些捕食者的牙齒鈍化,這使得它們主要以以前的章魚或魷魚等小獵物為食。但是對魚龍遺骸的研究表明,它們可能還有更大的獵食物。在研究魚龍的殘骸時,科學家發現它可以捕獵與其身體長度幾乎相等的獵物。另外,根據在線刊物《學生科學新聞》的報導,大型動物可能成為其生命中最後的獵物,魚龍在吃掉它之後極有可能也會死去。
  • 神奇的魚龍
    圖2 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魚龍化石骨架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35億年前出現單細胞生物。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終於在寒武紀上演「生命大爆發」,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即於這一時期出現(圖3)。在3.7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魚類中的一些肉鰭魚爬上陸地演化成兩棲動物。大約在3.2億年前的石炭紀晚期,某些兩棲動物演化成爬行動物。
  • 古生物「魚龍」到底是魚還是恐龍?
    地球從古至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生命,早在恐龍出現之前,約距今2.3億年前,地球海底出現了一種與現今海豚長得非常相似的動物,但是它有個比海豚要霸氣的名字——魚龍,那麼有人就問了,這魚龍到底是魚還是恐龍?按照現今發現魚龍的化石分析,魚龍最早出現在三疊紀中期,魚龍的化石最早是在英國發現的,但是當時從外觀上看這具化石並不像海底魚類的化石,骨骼中並沒有太多魚類的特徵,更像是一種陸地上的爬行生物,更讓人不解的是,這具化石同一層的土壤中有大量同一時期的貝類,這就能夠說明這個生物的的確確是生活在水裡的,但是它到底是什麼。
  • 最後的魚龍,見證中生代海洋家族的落幕
    儘管曾經在大洋中逐浪,但是魚龍並沒有堅持到中生代結束,它們在晚白堊世初期就已經銷聲匿跡,那麼誰才是最後的魚龍呢? 薩拉託夫州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伏爾加河從這裡流過。從地理位置上看,薩拉託夫州位於歐洲的內陸,但是卻發現了許多遠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 你吃過魚,但你見過「魚龍」嗎?就在我國貴州,發現了一條魚龍
    研究人員於我國西南部貴州省發現一個動物標本,可以追溯到距今約2.4億年前的中三疊世時期。這是一條5米長的魚龍,名為「貴州龍」,是三疊紀海洋中魚形爬行動物的一種。而且,它們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得多。該魚龍腹部還有其他海洋爬行動物的殘骸,其殘骸是另一隻海洋爬行動物,名為「Xinpusaurus(新普薩魯斯)」。
  • 魚龍——幹啥啥不行,吃菊第一名
    當時的海洋的確沒有太大的掠食性動物或大型濾食性動物,這也是魚龍類登上頂級掠食者寶座的最好時機。可魚龍類就像吃菊石吃傻了,這個都登頂王者了,還只會吃菊石和小型軟體動物(其實歸根結底可能是因為魚龍的嘴太窄了)。
  • 1.1億年前恐龍最後的晚餐吃的是什麼?
    經過五年的研究,科學家從一隻1.1億年恐龍胃部化石,揭示了它最後一餐的食物成分。這頭恐龍的化石最早在2017年在加拿大亞伯塔省被發現,是甲龍家族的一種諾多索龍(Nodosaur),估計重達1.3噸,是食草恐龍,身披厚厚的盔甲,但是尾巴末端沒有近親種類帶有的那種標誌性的錘狀結構。
  • 2億年前除了恐龍還存在哪些生物?僅有一種存活至今
    麗齒獸,麗齒獸可能是首次長有犬齒的動物,生活於沙漠與針葉林中,具有銳利的牙齒和高超的奔跑能力,奔跑時速超過100千米,生活在2.52億年前,比恐龍略早出現一些,麗齒獸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大重要突破。長棘龍,長棘龍屬於下孔類動物,生活在2.8億年前,其身體特徵是從頸部到尾部長有許多棘棒,支持著一層皮膜,狀如船帆,體長達到3.5米,是類似爬行動物動物種,但實際長棘龍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主要分布在歐洲以及北美地區。
  • 12米長魚龍化石,1.8噸猛獁象骨架,秋哥帶你逛石林地質博物館
    來看看這個,這叫蓬萊靈芝,叫靈芝我理解,但這塊石頭明明是產自雲南,為啥非要是山東蓬萊的呢?這個叫「瑞獸吉祥」,恕我眼拙,實在沒看出來是啥「瑞獸」,有知道的麼?這一大塊長度接近13米,高接近4.5米的巨石板,可是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哦!太震撼了!這個的名字特別貼近真實:石林勝景,簡直就是縮小版的石林啊!
  • 帶你回到46億年前!三疊紀魚龍化石新年擬在青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2021年1月1日,《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將,亮相青島市博物館,其中,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全長6.7米的三疊紀魚龍化石將亮相。地球何時形成?生命如何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