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引力波項目中途而廢,中國卻激流勇進,「天琴一號」均超預期

2021-01-11 網易

2020-08-24 13:54:13 來源: 迷彩虎軍事

舉報

  文/梧桐

  北京時間8月2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刊發了中國「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2019年12月天琴一號發射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稱,「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介紹,「天琴」於2018年10月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2019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其將承擔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

  

  「天琴計劃」三枚探測器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3月提出「天琴計劃」,其科學目的是通過引力波探測進行天文學、宇宙學及基礎物理前沿研究。該計劃預計在2035年前後,約10萬公裡高的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建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開展空間基礎科學前沿研究。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對於空間引力波的探測,作為科研界領軍者的美國曾半途而廢。

  

  「天琴計劃」團隊

  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就已經提出引力波探測的計劃(LISA),但直到2005年NASA才正式上馬該計劃。LISA原本計劃用3個探測器相互間隔500萬千米,構成3個空間雷射幹涉儀,用來探測引力波信號。但是,引力波探測計劃所涉及的技術難度非常大,起初並沒有被很多人認可,所以經費上也是有些苛刻。直到LISA 團隊發射的第一個探路器運行正常且都達到預期,正當該團隊正準備申請更多的經費時,2007年金融危機來了。那一年,NASA 大幅度削減經費,大批天文項目紛紛被砍,LISA 也不例外。不過,在美國人退出之後,歐洲空間局ESA 接手了這一項目。至此,美國的LISA也就宣布中道崩殂。

  

  「天琴一號」試驗衛星

  所以,「天琴一號」此次超出預期的成果就有這麼幾個意義:1.美國沒有幹成的科研項目,中國幹成了,即便美國在科研領域依舊維持著領袖地位,但中國正在以快而穩的步伐趕上。2.引力波探測本身就困難重重,尤其是該計劃涉及到的技術更是超出常規的空間探測,但中國已超出預期的結果完後了初步部署,這印證著中國的空間技術已經步入世界一流水平。3.引力波探測將會為人類在基礎科學領域邁出深深的一腳,中國此次的成功不僅是我國的好事更是全人類的好事,當然天琴的主權將會掌握在自己手裡。總而言之,天琴一號的成功是天下之幸事,中國在科研之路上將會越走越遠,原來越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
  • 「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研製現場。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繼「太極一號」之後,我國又一顆用於引力波探測研究的衛星「天琴一號」迎來「首秀」。近日,「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天琴計劃」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都是探測引力波 中國「天琴」與美國LIGO有何不同?
    北京時間2月11日夜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引發全世界關注。與此同時,有消息稱中山大學也在2015年啟動了中國本土重大的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2月1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求證得知,中山大學確實在進行關於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的研究,並非網上所說的是「炒作」。
  • 羅俊代表: 「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本報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黃 豔 盧旖維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珠海啟動「天琴計劃」 砸3億探秘引力波
    此時,距離愛因斯坦的預言整整過去了100年,距離中國開啟首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科研項目「天琴計劃」剛剛7個月。美國人的發現並未停止中國人的步伐。3月20日,「天琴計劃」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式啟動第一期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長期從事引力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是「天琴計劃」的牽頭者。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和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近日,LIGO「引力波」項目證實了物理學界的百年猜想,在引起科學家們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公眾對於這項研究的興趣。昨天下午,一場約2000人互動的引力波討論在「科學來幫忙」的8個微信群同步展開,這場討論邀請了分別來自美國加州的陳雁北和德國的胡一鳴兩位「引力波」項目參與者,和媒體、科學愛好者進行了一場中美德三地互動的訪談。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作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36年來一直致力於開展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原創性基礎研究。羅俊表示,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才能搶佔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傳來新進展,中美德有望站同一起跑線,打破壟斷甚至超越
    就在近日,傳出了一個好消息,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進展順利,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正在按計劃推進,按照項目規劃,「天琴二號」衛星將會承擔多項重要的航天任務,例如,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國家引力波研究「天琴計劃」山洞超靜實驗室隧道全線貫通
    央視新聞6月5日消息,今天(5日),國家引力波研究計劃,也就是天琴計劃的重要基礎設施——山洞超靜實驗室隧道全線貫通,為2021年1月份交付奠定了基礎。本文圖均為央視新聞客戶端 圖當天上午,隨著最後一茬炮響,在現場工人的歡呼聲中,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天琴計劃」的配套工程山洞超靜實驗室提前實現全隧順利洞通。
  • 「天琴計劃」立新功:測出國內最準地月距離
    「中山大學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成功測得了月球表面上5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測出國內最準的地月距離,且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攻克了地月雷射測距技術,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測得全部5個反射鏡的國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接受採訪時說。
  • 中國在大山深處挖了個洞,國寶院士鑽入後消失30年,成就轟動全球
    在央視4月1日的《我奮鬥我幸福》節目中,首次披露了我國「天琴」計劃的關鍵人物羅俊院士。他的一生可謂充滿傳奇和神秘色彩,並始終在與美國同行暗中較勁。2016年,位於美國的LIGO項目團隊宣布發現引力波的存在,為人類觀察宇宙打開了全新的視野。
  • 創新求「變」在激流中勇進 重慶萬通汽車學校舉行新專業發布會暨...
    原標題:創新求「變」在激流中勇進 重慶萬通汽車學校舉行新專業發布會暨校企合作籤約儀式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
  • 羅俊:天琴二號預計2025年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央廣網廣州5月27日消息(記者鄭澍)2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痛並榮耀著:當「90後」愛上引力波
    很快,他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擇:加入光機所空間一部空間引力波探測團隊。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正式啟動。2019年8月31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空間引力波探測團隊負責其中兩個關鍵有效載荷的攻關任務。如今,項目已進入「太極計劃」三步走的第二步。攻關「太極一號」時,隋延林還沒有加入團隊。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第一代重力衛星星間測距採用微波測距技術,而下一代重力衛星星間距則採用雷射幹涉測距技術。
  • 長徵火箭再度升空,成功部署引力波監視器,填補重要領域空白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發射「嫦娥五號」並且順利降落月球。而且還從月球成功取回2公斤土壤,這在中國航天史稱得上裡程碑式的進步。此外我國長徵十一號固體火箭再度升空,這是該火箭第11次發射任務,主要是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全天監視器送入太空,也就是熟知的GECAM監視器。
  • 天琴藝術奇葩:從邊陲走向國際大舞臺
    >  天琴藝術奇葩:從邊陲走向國際大舞臺    □ 本報記者 農彩雲 羅承品  2018年,在《魅力中國城》第二季競演中,壯族天琴藝術驚豔央視舞臺,引起了全國藝術界的關注。  回顧過往,崇左市各界推動壯族天琴藝術廣泛傳播,從祖國南疆邊陲走向國際;再看今朝,崇左市堅定文化自信,在保護傳承的同時推動壯族天琴藝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力促多彩的壯族文化與旅遊有機結合,讓壯族天琴藝術綻放異彩!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 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深度專訪
    25年前,物理學家Drever, Thorne和Weiss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開始建造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 今天,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VIRGO引力波探測器聯合發布消息,宣布已經探測到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兩個大約30太陽質量的黑洞碰撞所發出的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