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十三五」這5年,對「90後」科技工作者隋延林來說,是他對引力波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深深熱愛的5年。
布滿高科技設備的實驗室裡,屏幕上閃爍複雜的程序代碼,科研人員不時記錄數據……這是隋延林入職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前,所想像的工作場景。
現實中,他和團隊十幾位成員擠在一間大辦公室,桌上堆著各類設備,桌子下是裝泡麵和麵包的紙箱。這次受訪,隋延林從小山一般的書籍、文獻後露出頭,與記者打招呼。
2015年,隋延林從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畢業,考入長春光機所進行碩博連讀,研究方向是基於機器學習方法的目標識別技術。很快,他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擇:加入光機所空間一部空間引力波探測團隊。
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正式啟動。2019年8月31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空間引力波探測團隊負責其中兩個關鍵有效載荷的攻關任務。如今,項目已進入「太極計劃」三步走的第二步。
攻關「太極一號」時,隋延林還沒有加入團隊。但這支「魔鬼團隊」的「盛名」早已在研究所傳遍:成員們忙到沒時間吃飯,泡麵成主食;隨時準備出差,生物鐘完全搞亂,不少人把行李箱放在辦公室……
2019年,這支團隊招賢納新,隋延林報名了。
在隋延林看來,引力波無處不在,充滿神秘感。追逐引力波,成為他奮鬥的方向。他所在團隊攻關的「太極計劃」兩個關鍵有效載荷在衛星中至關重要,宛若大腦之於人類。他準備「大幹一場」。
隋延林覺得,自己當時失之天真。加入團隊後,他主要負責載荷的電子學設計部分,與學生時代所學迥異。他每天都在「惡補」,看了數百篇文獻,不停地向同行專家請教。其後,正式開始進行電子學方案設計、論證仿真、硬體電路設計、協調軟體開發等工作。
隋延林這樣解讀他的工作——宇宙中存在無數的聲音,類似於無數的歌曲,引力波這首歌微弱地藏在其中。利用常規電子學設計手段捕捉到這些歌曲時,採到的節奏都會有些偏差,時而快進、時而慢進。對於絕大多數常規歌曲來說,這種節奏的快慢不明顯,不影響對它們的分辨。但引力波是很「矯情」的信號,必須研製出更精密的儀器儘可能消除快慢進的偏差,幫助科學家解讀「歌曲」的奧秘。
他負責設計的電子設備精度是常規設備精度的數百倍,只能一點點去設計、測試。
最讓他崩潰的環節是電路調試。引力波探測是嶄新的科研工作,無先例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所選器件內部有偏差,板上電阻焊錯,軟體代碼寫錯,上位機指令下錯,都會導致測試出問題。「我也崩潰過,也想過放棄,但很快又接著幹。」隋延林說。
「後悔是絕對不可能的。」隋延林說,能夠做空間引力波項目的「打工者」,感到痛並榮耀著。
如今,隋延林與其他成員正針對「太極計劃」第二步中的更高精度載荷進行攻關。「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瞄準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讓他很振奮,更有榮耀感。他最大的夢想是,不久的將來,中國人研製的儀器可以傳回引力波的聲音。